《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夏服

作者:宋應星 譯者:李淑芬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衣料第二‧麻衣

苧麻到處都可以生長。其種植有播種和分根兩種方法(在安徽貴池地區每年將草糞壓在苧麻根部,讓麻根順着壓土而長高。廣東的青麻是將種子撒在田地,長得很茂盛。)苧麻有青、黃兩種顏色。每年有收割兩次、也有三次的,織成夏天用的衣服和帷帳。

苧麻剝皮後,最好在陽光下晒乾,否則見水就爛。將麻皮撕破時,要用水浸泡,但是只能浸泡二十刻(五小時),浸久時不撕皮也要爛。苧麻本是淡黃色的,先用稻灰、石灰水煮過,再經過流動的水漂洗,晒乾後就成為白色。

紡苧紗的人用腳踏紡車,一名熟手女工可抵三人。但是要撕裂麻皮,一天只能得四、五銖重的纖維。織苧麻的機具與織棉相同。縫布衣的線和作皮鞋的串繩,都用是苧麻搓成的。

葛是蔓生的(豆科藤本),其纖維長度比苧麻還長數尺。用剖析得很細的葛纖維所織的布.十分貴重。還有一種苘麻(青麻,豆科藤本,苘讀請)所織成的布較粗,最粗的布用作喪服。

即使是苧布,也有很粗的,漆工用它蘸灰擦磨漆器.而宮內用它作火把。

還有一種蕉紗,福建地區的人取芭蕉的韌皮,破析、紡織而成;輕細之甚,不值錢也不結實,不堪作衣服。

原文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夏服

凡苧麻無土不生。其種植有植有撒子、分頭兩法(池郡每多以草糞壓頭,其根隨土而高。廣南青麻,撒子種田茂甚)。色有青、黃兩樣。每歲有兩刈者,有三刈者,績為當暑衣裳、帷帳。

凡苧皮剝取後,喜日燥乾,見水即爛。破析時則以水浸之,然只耐二十刻,久而不析則亦爛。苧質本淡黃,漂工化成至白色(先用稻灰、石灰水煮過,入光流水再漂,再曬,以成至白)。

紡苧紗,能者用腳車,一女土並敵三工。惟破析時,窮日之力只得三、五銖重。織苧機具與織棉者同。凡布衣縫線,革履串繩,其質必用苧糾合。

凡葛蔓生,質長於苧數尺,破析至細者,成布貴重。又有苘麻一種,成本甚粗,最粗者以充喪服。即苧布,有極粗者,漆家以盛布灰,大內以充火炬。又有蕉紗,乃閩中取芭蕉皮析緝為之,輕細之甚,值賤而質枵(音消),不可為衣也。#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織紗羅用的疊助木,比織綾絹的最好輕十幾斤。織素羅不起花紋,要在軟紗、綾絹上織出波浪、梅花等小花,比織素羅只多加兩扇綜框,一個人踏織即可,不用提花的人閑着呆在花樓上那個,即不設衢盤與衢腳。
  • 凡是能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心思最為精細巧妙。無論畫師先將什麼樣的圖案在紙上畫出,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都能用絲線按照畫樣仔細量度,精確細微地算計分寸而編結出織花的紋樣來。織花的紋樣張掛在花樓上,即便織工不知道會織出什麼花樣,只要穿綜帶經,按照織花的紋樣的尺寸、度數,提起紋針,穿梭織造,圖案就會呈現出來了。
  • 將蠶絲穿過綜再穿過織筘,需要四個人前後排列坐著操作。掌握穿筘的人手握筘鉤先穿過筘齒中,等對面的人把絲遞過來準備接絲。等絲經過筘後,就用兩個手指捏住,每穿好五十到七十個筘齒,就把絲合起來編一個結。絲之所以能夠不亂,其中的奧妙全在將絲分開的交竹上。如果是接斷絲,就把絲一拉就伸長幾寸。打上結後,仍會回縮到原來的長度,這是利用絲本身就具有彈性的巧妙。
  • 羅之類的絲織物有中空的小孔用來透風取涼,它織造的關鍵在於用線繩作成的軟綜(絞綜)。用兩扇袞頭打綜,一個是軟綜,一個是硬綜。織過五梭、三梭(最厚的是七梭)緯線以後,踏起軟綜,自然會使兩股經絲絞組成絞紗孔,而不併合起來,形成網眼。如果一直織下去,不起條紋而普遍有孔的,就叫紗,織紗的關鍵也在兩扇袞頭。直到織花綾綢時,才可去掉兩扇袞頭,轉用八扇桄綜。
  • 絲織品織成以後還是生絲,要經過煮練之後,才能成為熟絲。煮練的時候,用稻稈灰加水一起煮,並用豬胰脂浸泡一晚,再放進水中洗濯,這樣絲色就能很鮮豔。如果是用烏梅水煮的,絲色就會差一些。
  • 供皇帝穿著的龍袍,我朝(明朝)的織造局設在蘇州和杭州。生產龍袍的織機的花樓高達一丈五尺,由兩名技術能手拿着設計好的花樣提花,每織過幾寸以後,便變換提織龍形圖案的另一部分。龍袍有機房各部分工織造單獨部分再拼合而成,不是出於一人之手。所用的絲先染成紅、黃等色,所用工具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人工和成本要增加數十倍,以表示忠敬之意。其中的細節繁多,無法詳細訴說。
  • 倭緞製法起源於日本,福建漳州、泉州沿海地區曾加以仿製。其絲的原料來自四川,由商人萬里販來,換易胡椒而回。其織法也是從日本傳來,先將絲料染色作為緯線,再將剪斷的銅錢夾織到經線中,織過數寸經絲後將織物刮成黑光。東北滿族地區的商人見到這種織物非常喜歡。但由於這種織物很容易污損,作成的帽子戴上後很快就積聚灰塵,作成衣領穿過不了幾天就損壞。現在各地都不看重,將來或許被淘汰,這種織法也未必會流傳下去。
  • 用棉衣禦寒,不分貴賤。棉花在古書叫枲麻(之大麻的雄株,不是棉花),各地都有種植。有木棉(木棉科樹棉)、草棉(錦葵科棉屬草本)兩種,花有白、紫兩種顏色。種植白棉的佔十分之九,紫棉佔十分之一。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