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2018紐約十大展望(上)

2. 資深經紀人認為,川普的稅改只要房屋貸款利息抵扣政策保留不變,房地產界就不會受到影響。 (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8年01月01日訊】(大紀元紐約記者站報導)

1. 紐約州最低工資上漲

1. 紐約市收小費員工最低時薪將從7.5美元漲到8.65美元。
1. 紐約市收小費員工最低時薪將從7.5美元漲到8.65美元。(Bay Ismoyo/AFP/Getty Images)

2018年即將到來,除了迎接新年的喜悅外,紐約人還有一件值得高興的是,那就是漲工資。

紐約州2018年的最低時薪上漲:非快餐類工人大公司(11人或以上)將漲到13美元,小企業(10人或以下)為12美元,而快餐類工人漲到13.5美元;長島和威斯特徹斯特郡非快餐類員工將從10美元上漲到11美元;紐約上州則漲至10.40美元。

除紐約市外,各地快餐類工人漲到11.75美元。此外,紐約市收小費員工最低時薪也將從7.5美元漲到8.65美元。

這次的工資上漲是依據州長庫默在2016年簽署的「最低工資法案」,承諾紐約市員工11人或以上的企業,最低工資須在2018年12月31日漲到15美元,員工十人或以下的企業,最低工資須在2019年12月31日漲至15美元。

2. 川普稅改 紐約地稅或上漲

2. 資深經紀人認為,川普的稅改只要房屋貸款利息抵扣政策保留不變,房地產界就不會受到影響。 (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2017年底美國聯邦政府宣布稅改計畫,除把公司稅、個人所得稅比例都下調以外,對地方房產稅的抵扣稅款也做了限制,對紐約部分房主勢必帶來一定影響。對此,州長庫默表示要修改州稅法,減少聯邦稅法對紐約的負面影響。

據地產、稅務專家意見,做為民主黨州的紐約,地方稅法的變化勢必向著多徵富人稅補貼窮人的方向發展。長榮地產公司老總朱喬治曾預言,聯邦稅降低,地方稅就會上漲,此消彼長。

因新地產稅抵扣限制和房貸利率抵扣的限制,紐約市的地產市場價格或將下降。會計師魏十洲表示,這和里根時代一樣,他執政後地產市場變化很大,和地稅是都有關係,對地產市場產生一定影響。分析公司穆迪(Moody)也估計,曼哈頓的房價或將降9.5%。

有地產專家認為,今後變化最大的應屬投資市場,這部分市場會因養房成本的增加而變小,投資者也會在價格等方面多考慮,不會像現在這麼瘋狂了。

3. 大陸資金斷鏈 買房、投資移民犯難

3. 有中介透露說,因為資金不容易轉移出來,華人買家連養房都成困難。
3. 有中介透露說,因為資金不容易轉移出來,華人買家連養房都成困難。(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從2016下半年起,中國政府開始管制民眾向海外匯款的額度,每人一年只有5萬美元的權限。一下重擊大陸人在紐約市買房的速度,以及申請投資移民EB-5的人數;同時,美國國會正醞釀改革提高EB-5門檻,預估明年中國的申請人數或進一步下降。

全美亞裔地產協會紐約東部分會會長高國華在今年初曾表示,中國買家是紐約房地產市場的主力之一,交易額占總量20%,原來曼哈頓高端房產的買家主要源於中國和俄羅斯。由於中國外匯管制縮緊,今年交易出現買主資金不能完全到位的情況。導致中國人趨向買100萬美元以下的房子,而對高端房採取謹慎態度。明年的華人購房如何從國內匯款,又如何影響紐約地產市場仍然是個未知數。

外匯出不來同時也影響中國人對投資移民簽證的熱情。華埠酒店開發商並擁有EB-5地區中心的林建中說,他們地區中心的中國人比例從90%降到了70%多;而印度和巴西的投資比例漲上來了。目前有2.2萬人在排隊申請投資移民,需排期7年。

4. 帶薪事病假今年上路

4. 明年1月1日紐約州帶薪事假計畫將上路,將分四年實施。 (Jung Yeon-Je/AFP/Getty Images)

今年1月1日紐約州帶薪事假計畫將上路,將分四年實施,到時無論是否擁有公民身分均可享該福利。如果雇員每週工作超過20個小時並連續受僱超過26週,即可申請帶薪家事假,在家照顧嬰兒與病患親屬;而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20小時的兼職員工,則需工作175天才符合資格。若有家人伴侶被軍隊派駐海外者也適用該計畫。

帶薪假假期會逐年增長,2018年為期八週,可享50%的工資;2019~2020年可增至十週;到2021年將增到12週,收入可享至67%。

另據《帶薪病假法》修訂法案,每年40小時的帶薪病假不僅適用於自己或家人生病時,還擴大至家暴、人口販賣、性侵等受害者及其家屬,從2018年4月開始生效。

5. 遊民何去何從?

5. 目前,紐約市每天有六萬遊民住在城市的收容所中,還有不計其數的人住在街頭或者地鐵站。 (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自2000年以來,紐約長期依賴「聚居公寓」來安置遊民,實質上即政府花錢,租私人公寓或酒店為暫時收容所。這種方式不僅開支大,而且政府常悄悄進行,不通知社區,使得大量遊民突然出現時,給當地住戶帶來困擾。

白思豪年底宣布新政策,要將約1/3已有遊民入住的公寓樓,由政府出資、非營利組織買下,改建成遊民的可負擔住房,且30年內保持可負擔價格。若有房東不願意賣,市府將強徵或者採取其它辦法解決。該計畫可幫市長把兩項數字變得好看:(1)遊民數字下降,(2)紐約市可負擔住房的數字上升。

過去,白思豪表示要在2018年前逐漸取消收容所,不過又推遲到2021年。而這項新政除了提供遊民住所之外,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實質問題,讓遊民們成為有工作、有住房的正常市民?各界仍持觀望態度。◇

責任編輯:家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