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特殊教育排期長 華人家長等得心急

中文治療師少 華人申請審批緩慢 孩子不及時治療或錯過黃金時間

華人中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最多的就是語言遲緩,而很多家長在孩子三歲前沒發現,圖為殘障孩子在僑教中心參加聖誕活動。 (紐約僑教中心提供)

人氣: 2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8年10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新一紐約報導)近兩天,紐約各大英文媒體陸續爆出市府特殊教育的超長排期,治療師拿不到政府給的錢,中途放棄孩子的各種亂象。《紐約時報》刊出專題長文,稱紐約市的特殊教育「辜負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然而,對於在特教申請中掙扎已久的華人家長而言,這些早就不是新聞。語言溝通不順暢、法律文件紛繁複雜,更使申請難上加難。

為了孩子,家長們目前總結出來的救命稻草只有四個字:「催」和「早下手」。

華人家長:一年也等不來的治療師

糖糖的媽媽發現孩子一直不說話後,便聯繫了教育局特教部門申請語言治療師(Speech Therapist),三、四個月過去了,連治療師的影子都沒有見到。

糖糖的媽媽寫郵件給特教部門,「填表時因為我寫的母語是中文,就安排了中文老師,他們告訴我中文老師少,所以排期長,我說那就換成英文,他們不給換,說評估批下來就是一年。」

「我當時問了問其他家長,發現我們華人的申請獲批的尤其慢,有些竟然等了一年都看不到老師來。」糖糖媽媽說,「很多家長語言不通,去了人家態度也不好,就一直拖著,最後耽誤的是孩子的未來。」

治療師:越早治療越好 時間太關鍵

持有台灣執照、目前在紐約大學深造的職能治療師沈采蓓向《大紀元》表示,過長的等待期,對於孩子來說會很辛苦,也可能錯過黃金的治療時段。

「比如說,語言能力弱的孩子,因較難表達意見,可能會影響上課參與度。除此之外,與同儕交往如說出不適當的話,可能也會影響與他人的社交關係。而有些孩子上課時較易浮躁,不僅影響學習,老師、同學可能也無法理解孩子,甚至歧視孩子,對孩子的自尊更是有傷害」沈采蓓說,「可是反過來,如果及早治療,除了孩子能力提升外,治療師更可以透過發掘孩子的優勢,教導老師利用他的長處來輔助學習,使孩子能儘早跟上。」

投訴加催促

糖糖的媽媽心急如焚,於是找到在美國出生的嫂子幫忙,嫂子一個投訴電話打到教育局的上層部門,「他們第二天就打電話給我,說可以改英文老師,然後老師很快就來了,態度超級好。」

糖糖的媽媽表示,以前暑假期間都不給服務,投訴後連暑假也有老師來治療,「連那個特教老師都覺得奇怪。」

另一名華人家長建議,「不要等包裹到家,直接去教育局開檔案,當天拿到檔案包以後馬上找評估公司⋯⋯家長一定要加速去催找評估師,催開IEP會議,催找學校,這過程讓家長很迷茫,但千萬不能等三個月以上,有些家長居然等了半年和一年,家長不在意,教育局更加不在意。」

糖糖的媽媽說,「在美國就是這樣的,你要一直沉默就不會有人理你,需要自己去爭取。」

特教申請:三歲前容易三歲後難

一位華人家長表示,根據她的經驗,三歲是特教申請難易的臨界點,「如果孩子不到三歲,是CPSE負責,評估過程會很快,不到一個月就可以收到服務。」

她表示,市府特教把三歲前和三歲後分成兩個部門,三歲以上的孩子不再有專人負責,多數情況需要家長自己去找治療師,這對語言不通的華人家長而言簡直是舉步維艱。

但布碌崙華人互助會的負責人黃妮可表示,華人中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最多的就是語言遲緩(Speech Delay),而很多家長在孩子三歲前根本沒發現。

「這種孩子都是早期帶回中國,給爺爺奶奶帶,五、六歲上學才帶回美國。」黃妮可向記者表示,「老人家帶孩子,以吃飽為主,語言溝通比較少,因此來美後會和其他孩子有落差。但家長又覺得,孩子本來就沒學英語,語言上遲一點很正常,到了八、九歲才發現孩子說話邏輯性很差。」

她表示,這種問題需要早期干預,八、九歲再介入,孩子恢復會很困難,而且年齡越大,在美排隊等治療師的時間越長,效果也沒有那麼好。◇

責任編輯:文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