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苗之戰神異記

文╱張卉中
font print 人氣: 887
【字號】    
   標籤: tags: , , ,

關羽是三國時期名將,以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節操,千百年來為儒釋道三教以及各界人士所尊崇,將他奉為神,恭敬祭拜。關帝為其尊號之一,顯靈之事古來時有所聞,茲摘錄《虞初新志》卷十四相關記載,將文字淺白化後分享如下。

明朝時,在湖廣(布政司)寶慶(府)武岡州的城步,苗漢雜處,漢人不到十分之一,苗人數年來經常作亂,守土將吏接連遇害。弘治十七年(1504年),峒苗李再萬倡亂,巡撫閻公討平後,上奏朝庭,將城步擴充為縣,以便於管轄。縣城設於巫水之上,有五峒十八寨環繞其外。縣宰初聞父老談及往事,驚嚇不已。關帝祠矗立於北門城上,縣人敬事之,禱求必應,不過未曾見關帝現身示異。

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謙出任縣宰,親友餞別時都很擔心,他笑說沒事。初上任,峒苗不敢猖獗。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初,在粵西全州(全州現在為廣西桂林市的一個縣)西延(現在廣西資源縣),峒苗楊應龍為了入侵城步,號召苗瑤一千七百餘人。殺人祭旗,發誓於七夕之日決勝,認為孤城無戒備,可輕易占取。

出乎苗賊意料之外,王謙祕密召募敢死士三百人,加以訓練。暗中偵測敵情,單騎考察地勢,祕授策略。過七日,賊直逼城下,但見旌旗刀戟皆嚴整,如出神算,相顧錯愕,於是失去鬥志。

王謙分派部屬守衛城南、北、西三面,自己獨守城東,扼其要衝,率精銳出城,趁賊萎靡不振,深入其險要之處。苗首應龍倉猝失措,助賊道士施用符咒都失靈,都遭殺戮。賊餘黨喪膽奔潰,逃不及二里,伏兵四起,中刀箭火器致死者之外,遭生擒者五百餘人。

當時問賊黨,為何不奔竄而屈首受擒?皆曰,剛想逃,恍惚間看到赤面長髯大將,乘白馬自天而下,指揮神兵,八面旋繞,因而逃脫不得。王謙備覺驚異,隨即問我軍,所見亦然。近黃昏,班師而返,立即登城謁帝,仰望時,但見帝面汗浹如雨,彷彿剛御下兵甲,王謙益加惶恐,叩首拜謝。

自認德薄,何敢承蒙帝力?或者正可勝邪,誠可回天?而今平苗斬妖,不請一兵,不傷一民,真神助,非人力也!王謙自覺何德何能,敢貪天之功?於是整新廟貌,恭敬祭祀,不論遠近來訪者日盛。縣人作《平妖傳》及詩歌傳奇紀事,謂百年來所未有。至今已二十餘年,苗患未再發生。每年七夕,王謙必恭敬祭祀關帝,不忘其偉業。@*#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李穎/北縣報導〕正氣凜然的關聖帝君,選出輕熟女爐主!一頭咖啡金的捲髮、足蹬10公分高跟鞋,在日本留學多年的李家穗,前天擲出連續5個聖筊,選上台北縣永和市聖玄宮爐主,讓不少信眾驚呼是「芭比娃娃爐主」。
  • 關羽,關羽擒將圖,商喜
    關羽西保麥城。孫權使硃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潘璋之司馬馬忠俘獲關羽及其子關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孫權傳關羽首級於曹操,曹操以侯禮葬之,亦了結一段千古傳唱之曹操與關羽,惜英雄、識英雄,英雄結草、湧泉相報所結之「義」緣。
  • 湖北秀才鐘某應試有一奇夢。鍾某進了考場,一時睏倦,就在自己的號房內小睡起來。忽然夢見有一個高大英武的男子漢掀開號房簾子進來,長長鬍子,身穿綠袍,原來是關帝神。他見了鍾某就罵:「呂蒙你這老賊,你以為把自己的臉塗黑了,我便認不出你了嗎?」說完,就沒了蹤影。原來鐘某是三國時代虎威將軍呂蒙轉世,他曾智取荊州…
  • 張天師畫像。(公有領域)
    張天師派關羽斬除鹽池禍害,在殿裡施法召請關羽。宋徽宗見到關羽大吃一驚,他抓起案几上的崇寧銅錢扔給他,說:「朕以錢名封你。」崇寧是宋徽宗的年號,因此後世祭祀關羽稱他為「崇寧真君」。
  • 戰亂中,戚三郎祈求關帝託夢,幾經波折,離奇地找到他失散的妻子,其間充滿人間道義與人性光輝。
  • 《壽康寶鑑》裡記載的一個因果故事,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故事中藍潤玉的行為,在現代人眼裡,不僅不算啥錯誤,很可能還會被人以「痴情」「追求愛情」等來看待,會看成一段有「浪漫情愫」的「暗戀」及「美好回憶」。可是,他的行為卻遭到了天譴惡報。
  • 北宋初年,在益津關一地(現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將楊延昭成功運用「火牛陣」大敗韓昌的五萬鐵甲騎兵,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
  •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 唐總督只信鬼話勘案,不重證據,差點造成一樁冤案;而江蘇司郎中紀容舒與刑部主事余文儀,雖遇奇事,仍盡忠職守,詳實勘查案件,最後讓一樁沉冤得以昭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