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關節反覆腫脹疼痛 當心罕見腫瘤「腱鞘巨細胞瘤」

文/穆簡

腱鞘巨細胞瘤通常發生於膝蓋處,症狀是膝蓋腫脹、疼痛、僵硬無力。(Shutterstock)

腱鞘巨細胞瘤通常發生於膝蓋處,症狀是膝蓋腫脹、疼痛、僵硬無力。(Shutterstock)

人氣: 87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美國著名骨科腫瘤專家、外科教授布萊克曼(Dr. Richard Blackman)回憶,他曾看診過一位約60歲的女子,女子在年輕時膝關節受傷,之後一直不適。她以為自己患有膝關節炎,但治療多年也不見好轉。等到膝蓋出現嚴重的腫塊,再到醫院做檢查,才發現腿部動脈覆蓋著相當大的腫塊,腫瘤已經侵蝕到骨頭。多年來損傷她膝蓋的,其實是一種罕見腫瘤——腱鞘巨細胞瘤。

腱鞘巨細胞瘤(TGCT),又稱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PVNS),是一種少見的、長在骨頭軟組織的腫瘤。這種腫瘤只有極少數會變成癌症,通常是良性,但卻對骨頭破壞很大。

腱鞘巨細胞瘤症狀:膝蓋反覆腫脹 常被誤解為關節炎

腱鞘巨細胞瘤通常發生於20~40歲,分為單顆型與彌漫型兩種。彌漫型腫瘤大多長在膝蓋處,症狀是膝蓋腫脹、疼痛、僵硬無力。

「很多人以為自己是膝蓋受傷,或退化性關節炎,但治療很久都沒有好。」台北榮民總醫院骨骼肌肉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吳博貴說。

腱鞘巨細胞瘤有一個特點,就是膝蓋持續數年腫脹,但找不出原因。「它會消掉一些,但馬上又再腫起來」,吳博貴強調,「如果膝蓋一直反覆腫脹就要留意。」

在臨床上,醫生往往通過抽病人膝蓋的關節液,才發覺是腱鞘巨細胞瘤。布萊克曼博士表示,若因患有關節炎而腫脹,抽出的關節液是清澈的。但腱鞘巨細胞瘤的患者,膝蓋中抽出的是「深黑色的、帶血的液體」。

腱鞘巨細胞瘤通常是良性,但對骨頭破壞很大。(視頻截圖)
腱鞘巨細胞瘤通常是良性,但對骨頭破壞很大。(視頻截圖)

腱鞘巨細胞瘤從一開始出現症狀,到最後被醫生診斷,平均時間大約兩年。

其它種類的腱鞘巨細胞瘤也可能長在手腳、肩部和臀部等位置。但通常只會發生在一處關節,不會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治療腱鞘巨細胞瘤 以手術為主

腱鞘巨細胞瘤的治療方法,一般是通過手術移除腫瘤。

在手術當中,醫生會從膝蓋前方把關節內的腫瘤完整拿乾淨。「最擔心膝蓋後面長腫瘤,需要有經驗的醫生才能從關節後面把它拿掉。」吳博貴說。因為腫瘤長在關節後方,會把整個神經血管都粘連住、包住,必須小心剝離。

在手術後,有時會使用放射性治療,協助清除腫瘤或降低復發機率。

布萊克曼博士說,那位60歲的女子在治療後六個星期可以正常行走,雖然不能跑跳,但膝蓋可以很好地活動,感覺也很舒服。

少數情況需考慮截肢。比如腫瘤變成惡性,或波及範圍太廣,把一些神經血管都「吃掉了」。吳博貴舉例,在台北榮總醫院,截肢率大概在5%以下。

近年來,醫學界針對腱鞘巨細胞瘤已經開始研究新的標靶藥物,比如CSF1R抑制劑,這種藥物具備良好的潛力,可能成為未來的重要治療方法。

腱鞘巨細胞瘤容易復發 應做好保養

瀰漫型腱鞘巨細胞瘤復發機率很高。做完手術加放射治療後,在六個月內可能會再長一些腫瘤,但六個月之後腫瘤生長會變慢。

「有些病人可能就這樣跟它和平共處。」吳博貴說。病人可能有部分有良性腫瘤在關節處,但依然可以較好地活動、運動,只是運動過後會再次腫脹,此時可通過冰敷改善。幾年之後若又腫脹得更嚴重,可能就要做第二次、第三次手術。

早期安排理療、運動療法,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關節功能。在手術後三個月是黃金期,應積極復健,練習關節的伸直和彎曲。有人在三、四十歲得病,等到五、六十歲時,膝蓋比別人退化更多,因此在復健的時候,可以退化性膝關節的方式保養。在生活中還需注意:

1. 減少蹲、跪姿式。

2. 最好穿軟的布鞋,不要穿皮鞋和拖鞋。

3. 不要拿重物,買菜時可以使用推車。◇

觀看影片:

· 保養膝關節的8個秘訣 不讓膝蓋早衰老

· 中醫2招養關節 拯救退化性關節炎

· 運動會不會造成膝蓋退化?醫師完整解析

責任編輯:李清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