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飲水思源與回饋 扶輪基金前受獎人分享心裡話

出席「扶輪基金前受獎人聯誼會」的扶輪社友、來賓合影。(中壢明星扶輪社提供)
人氣: 3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9年12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月貴台灣桃園報導)扶輪滾動百年,因有無數扶輪人默默地耕耘與付出,才能成就今日在國際上的巨大貢獻,這股力量持續溫暖著許多人的心靈。

「扶輪基金前受獎人聯誼會」是扶輪地區為扶輪基金前受獎生所舉辦的會議與餐會,前來參加的人與扶輪社都有一段美好的關係,如今都已是事業有成的社會菁英,12月15日,前受獎生懷抱感恩的心齊聚一堂,分享心裡話,飲水思源、感恩扶輪,希望自己也能回饋,將這份大愛傳承下去。

「扶輪基金前受獎人聯誼會」主委DGN Medico王元甫說,他自己也是新營扶輪社獎學金前受獎生,45年前,當他還是就讀善化國中的15歲少年,就與扶輪社結下了緣分,他記得1972年秋天,師長帶領他和同學一起到扶輪社領獎學金,連續兩年得到幫助,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元甫說,從那時候起扶輪的種子就埋藏在他心中,後來成為事業有成的醫生,決定加入扶輪社,在2011-12年度他擔任八德陽德扶輪社社長,提供扶輪獎學金給93位四所國、高中的學生,希望種下的扶輪種子將來有一天也能長成大樹。

國際扶輪3501地區總監DGSun朱先營致詞表示,前受獎人聯誼會成立的目的,是建立受獎人彼此之間的連結,以及與扶輪社的脈絡關係,有了這層關係就可以提供參與扶輪服務計畫的機會,今天來參加的各位受獎人都是社會的菁英、國家的人才,希望藉由這次的聯誼會活動,促使大家來學習扶輪人的精神,一起做服務。

前總監PDG Tony張宏明致詞表示,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創始於1976年,至今43年斐然有成,扶輪服務重視教育,中華扶輪教育基金專注投入支持青年學子高等教育,自創立迄今幫助過國內外碩、博士班學生超過4500位,經費來源都是扶輪社社友慷慨解囊捐獻,希望培育學術菁英為本土服務、為國家奉獻。也希望未來青年學子成為社會棟樑後,參與扶輪反饋社會、行善天下。

受獎生:有了獎學金才能安心做研究、完成學業

今年的聯誼會由中壢明星扶輪社主辦,聯誼會主委王元甫特別邀請「日本扶輪社米山獎學金」前受獎生洪朝富教授、林文傑助理教授、「中華扶輪獎學金」受獎生傅昶惟及沈威任做專題分享。

洪朝富是在1990年至1993年就讀日本橫濱國立大學電子資訊博士班時,受教於東京大學鳳絃一郎教授的指導,博三是他畢業的關鍵年,非常榮幸獲得日本扶輪社米山獎學金,一個月18萬元(日幣)共領了12個月,當時大女兒1歲、小女兒剛出生,獎學金讓他妻小生計無慮,個人亦能無後顧之憂的專心致力於研究,3年順利的完成日本博士學位。回台後他在真理大學任教,因有感於王元甫醫師懸壺濟世、熱心公益的精神,遂加入中壢明星扶輪社,學習做服務。

助理教授林文傑說,他領了米山獎學金兩年共240萬元日幣,大約合台幣6、70萬元,獎學金對他而言非常重要,他曾對日本面試委員承諾,要拿這筆獎學金研究日本的精神和文化,回台後,他於2019年7月正式成為扶輪社社友,隨即展開社區服務,日本米山扶輪社和新屋扶輪社也有了好的橋樑,希望有朝一日台日之間能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中華扶輪獎學金」前受獎生傅昶惟會長分享

聯誼會西區分會會長傅昶惟說,其實自己是一個不善與陌生人互動的人,每年加入的新受獎生源源不絕,不同年齡層與各領域的人都有,也是強迫他走出舒適圈的第一步;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16年他以受獎生身份參加大迎新的宿營活動,在學姊的簇擁下半推半就的在上百人面前唱歌,這是過去從來不曾嘗試的事情,也讓他體會到能夠在眾人面前表現自我,也是開啟與扶輪人連結的開端,現在他都能在別人面前侃侃而談。

沈威任說「沒傘的孩子只能努力的奔跑」,他的原生家庭經濟非常困難,有幸得到台南東南扶輪社的推薦領到獎學金,他自我要求一定要在一年半之內完成學業,因為這樣才能趕快回餽社會。

沈威任說,飲水思源、感恩扶輪,他對這份愛的傳承有使命與責任感,領到獎學金就在心中默默種下了對自己的期許,期待有朝一日也可以效法扶輪人的大愛,分享給下一位有需要的年輕人。他說身為受獎生都曾在扶輪基金會這棵大樹下乘過涼並且成為一家人,應當要分享每個人在不同領域的專業與經驗。

2017-18年是沈威任拿到獎學金的第十年,也是正要回饋的時候,他主動向台南東南扶輪社承諾每年要捐1萬元給扶輪社,指定服務計畫用途,期許自己捐的總額有一天會大於當初拿到的獎學金,把愛繼續傳給下一代,讓扶輪人的溫暖照亮更多角落。

責任編輯:王愉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