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大面臨問題系列報導之一

標籤:

【大紀元10月2日訊】(中央社記者黃季寬特稿)﹁形勢逼人,不進則退﹂,這是中共總書記江澤民﹁五‧三一﹂講話的驚呼。江澤民出此警語絕非偶然,而是中南海高層感受到國際形勢壓力的一種反映。在即將舉行的十六大上,可能接班的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勢必要承接這份重擔。

江澤民所說的逼人形勢,至少可從三個層面觀之。首先是國際政治層面。雖然中共炫耀自一九八九年江澤民主政以來,與中國大陸建交的國家從一三七個增至一六五個;雖然在六四事件之後,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藏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中國大陸走出了西方的制裁;雖然中共推動大國外交、拉攏第三世界雙管齊下,一度與美國就致力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達成共識。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江澤民所領導的中共,身處的國際環境﹁並不太平﹂。

一方面,江澤民主政之下,中共不良的政治制度與人權紀錄始終未變,和世界自由民主潮流格格不入,在美國評估中國大陸是否會成為未來的潛在對手時,成為一個根本性的負面因素。另一方面,中共在後冷戰時期,一直視美國為﹁一超獨霸﹂,叫嚷著要反對霸權主義,間接強化了中國威脅論在西方國家的影響。

於是當美國增強對中共的遏制力度,把與中共的夥伴關係降格為合作關係,並且調整其原本重歐輕亞的全球戰略後,中共想以世界政治﹁多極化﹂對抗美國的﹁單極化﹂就陷入困境。所以,在中共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南海戰機相撞、阿富汗戰後中亞地緣政治格局丕變等事態中,中共都難以有所作為。

其次,在國際經濟層面,即使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吸引了龐大的外資,對外貿易在二00一年超過五千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位;即使中國大陸進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得以參與國際經濟體系,享有世貿組織成員的權利。但是,隨著對外開放而來的激烈競爭,究竟是給中國大陸帶來發展機遇,還是讓跨國公司挾其先進的技術,在中國大陸享有低廉的製造成本後,攻佔了更多的中國市場,從而使得中國大陸在發展的過程中,加大了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變得相對更加落後,卻不能令人無疑。

揭開中國大陸表面的經濟成長數據,可以發現中國的外債到今年六月底,累積已接近一千七百億美元;而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聲稱,中國大陸可以成為世界工廠的說法,也被北京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揭穿:﹁中國與北美及日本比較,遠遠稱不上世界工廠」。王忠明說,一九九七年中國大陸佔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份額為百分之五點九,與北美的百分之二十七和日本的百分之十五點八相比﹁差距是非常明顯的﹂,不但家電製造業不如人,鋼鐵、有色金屬、電力、機械、石化、煤炭、建材等傳統工業的技術水準,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都有較大差別,至於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就更不必說。

在此情形下,難怪江澤民坦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曲折的﹂,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將使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形勢逼人﹂。

再次,在軍事安全戰略方面,縱使中共具有少數的核武,且具備一定的太空科技力量,近年來還從俄羅斯購進了一些蘇愷戰機、基洛級潛艇和現代級驅逐艦,但這些在歷經兩伊戰爭、波灣戰爭、阿富汗戰爭的美國高科技軍事力量面前,都只能瞪目結舌。前美軍太平洋軍區司令布萊爾即言,中共軍隊與美軍的差距至少二十年到三十年。而事實上,僅以海軍而論,共軍的實力只能排在全球十名開外,連與近鄰日本向﹁十‧九艦隊﹂挺進的海上自衛隊相比,純就傳統武力言,實力都有所不及。

何況自日本修改防衛指針、阿富汗戰爭美軍進駐中亞,不但改變了控制裡海油氣資源戰略要地的地緣政治格局,也形成了從東亞島鏈到南亞、中亞對中國大陸的包圍態勢。這種安全戰略形勢發展,看在北京眼裡,一定極不是滋味,怎能不心焦。

中南海高層明瞭,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但是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並且落後於包括日本在內的自由世界各主要國家。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形勢,中共力主﹁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在國際間推動建立﹁新型的大國關係﹂,升高與俄羅斯關係,拉攏包括伊朗、利比亞在內的阿拉伯和第三世界國家,以便在維繫對美關係時,掌握更多籌碼,好爭取和平外部環境,讓中國大陸有時間進行現代化建設。

然而,江澤民機關算盡,卻沒有抓住接受自由民主世界潮流這個關鍵,中國大陸致力於綜合國力的提升,難道不會因此更啟人疑竇?引來更多的國際戰略壓力?而中共十六大的新領導班子,如果不能跳脫江澤民式的思考,仍然只想伺機而起,對國際主流力量進行反制,那麼可以預見,中國大陸的發展前途將如蜀道之難,而所追求的強國之夢也將難圓。(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十六大權爭中的李瑞環
劉曉波﹕中共十六大綜合症
粉飾太平 北京處處為16大造勢
新書「第四代」預測江澤民將卸下黨政職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