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平波:盛行中國的包裝報導

趙平波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26日訊】顧名思義,「包裝報導」就是指通過包裝的手法,來樹立被採訪者的光輝形像的採訪報導,而被採訪者通常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公眾人物。公眾人物如果遇到了某種麻煩(如民間流行的不利的傳聞),或者有了某種私利的需求而又難以得到滿足(如提拔晉升)的話,往往會比較難辦。他們若針對傳聞直接出來闢謠,則往往會越闢越糟,並必然加快流言的傳播速度。而他們也不便於把自己的某種些私利直接說出。於是,通過包裝報導來樹立正面的形像,就成了最佳方案。包裝報導雖然通常是放在各種報刊的普通欄目而不是廣告欄目裡,但往往也要收取昂貴的費用(比媒體更有權勢的高官可能除外)﹕記者編輯的高額潤筆費不用說,報社還要拿一筆天價的廣告費。值得指出的是,這種包裝報導與人們已經熟知的有償新聞的概念是不同的,後者只是把廣告變成新聞播發,遠遠不如包裝報導這樣,會給社會帶來不可預見的、並很可能是災難性的危害。為此,筆者舉幾個例子來說明當今中國盛行的包裝報導。

包裝報導的一個臭名昭著的近例是去年下半年引起不少轟動的「院士做廣告」。它終於蔓延到了中國的最後一片淨土──學術界。在中國科學院2001年的院士增選評選前夕,這種半版甚至整版的宣傳「科學家」事跡的報導蜂擁而至,成為去年下半年許多中國媒體廣告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這當然也使得知識份子的形像在中國降到了新低。最近中國的反學術腐敗的呼聲也顯著增強。

不過,包裝報導最初源於80年代後期的中國政界。90年代初期筆者還在國內時,就看到一篇登在《小說月報》的諷刺小說,描述的是一群京城的記者跑到一座小城市去採訪這個市委的領導班子,由於在位者和企圖篡位者鬥得你死我活,而這群可憐的記者亦受到了熱一天、冷一天的待遇,並且提心吊膽,生怕原來承諾的採訪費拿不到了。這實際上就是包裝報導的雛形。目前包裝報導的新特點是,貪官往往最熱衷於此道。所以,如果某一中國高官過頻地在媒體中出現的話,就很可能是他遇到了某種麻煩。這是因為任何貪官想貪得不留痕跡是很困難的,必須搞包裝報導來掩人耳目。典型的例子就是瀋陽市前任市長、「瀋陽腐敗大案」的主角慕綏新,在事發前他一直是被吹捧的新聞人物。

但包裝報導搞得最熱火朝天的,還是在90年代實施市場經濟以後的中國商界。細心的讀者一定已經發現,這些年來,中國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所謂「強強合作」、「結成戰略聯盟」之類的用詞頻頻地出現在中國的新聞採訪報導之中。但明白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許多這種「合作」、「聯盟」,實際上就是簡單的需求和供應的關係,只是規模稍大而已。其實,只要雙方簽個合同就得了,有什麼必要花天價來召開龐大的新聞發佈會、請記者來大幅報導呢?原來,這種「合作」、「聯盟」的背後有難言之隱﹕企業不僅無法償還到期的債務,可能還需要繼續借貸才能維持。此刻的這種大規模的對企業以及對企業領導人的包裝報導,實際上就是虛張聲勢、企圖掩飾還不了債的窘境,並繼續謀求貸款。在很多情況下,所謂「強強合作」的兩家企業,可能曾經強過,但當前至少有一家已是強弩之末了,必須通過這種「強強合作」、「結成戰略聯盟」來度過難關。至少,這是為銀行繼續貸款提供「證據」﹕如此「聲勢浩大」的企業,銀行能不扶植嗎?

最後,人們不禁要問,以上這種包裝報導騙得了誰?實際上,局外人和局內人都可能受騙。局外人是真受騙,如股民要決定購買哪一種股票,只能從公開的媒體裡去找消息,包裝報導也就成了消息來源之一。局內人則是「假」受騙,例如,銀行怎麼會不知道,此刻的企業已經撐不住了。但必須要有「強強合作」的「證據」才能繼續放貸,此時放貸人員就可乘機敲詐一筆,反正貸出去的是國家的錢。(民主論壇)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保麗龍包裝用緩衝材 4月起強制回收 (2/25/2002)    
  • 董建華上電視 包裝親民形象 (2/25/2002)    
  • “鬼剃頭”情況嚴重 盧巧音成”光頭美女” (2/22/2002)    
  • 新賽季新包裝﹐北京國安將出售冠名權 (2/7/2002)    
  • CBA積分榜究竟是給誰看的? 球員急得眼發直 (2/5/2002)    
  • 專家告誡﹕營養雞蛋不宜多食 (2/5/2002)    
  • 神桌報明牌 新聞局:罰 (1/28/2002)    
  • 美西北地區失業率居高不下 低技術性勞工受影響最大 (1/28/2002)    
  • 小女生徐怀鈺﹕不想用緋聞來‘包裝’自己 (1/24/2002)    
  • 台北市商品包裝過度將遭重罰 (1/23/2002)    
  • 有機菜四月推出 比傳統菜貴三成 (1/23/2002)    
  • 《太陽報》藐視法庭罪成 (1/23/2002)    
  • 劉曉波:知識包裝權力的腐敗 (1/22/2002)    
  • 徐靜蕾的《開往春天的地鐵》引發關注和爭議 (1/22/2002)    
  • 幼女帶毒父販毒囚五年 (1/9/2002)    
  • 大陸愛國者的流氓相 (1/7/2002)    
  • “密謀”包裝劉曉慶 劉大印要拍大戲 (1/6/2002)    
  • 新裝米酒上市 公賣局擔心賠本 (1/3/2002)    
  • 舊米酒 公賣局回收後仍再賣 (1/2/2002)
  • 相關新聞
    舊米酒 公賣局回收後仍再賣
    "密謀"包裝劉曉慶 劉大印要拍大戲
    大陸愛國者的流氓相
    幼女帶毒父販毒囚五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