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工會 發動兩百萬人示威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24日訊】〔自由時報綜合羅馬二十三日外電報導〕義大利最大工會「義大利勞工總聯盟」(CGIL)二十三日在首都羅馬發動示威,抗議總理貝魯斯孔尼迎合資方利益,計畫修改勞工政策,使企業更容易開除和聘用員工。工會宣稱,有超過兩百萬人參加示威,是義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勞工示威。 圖為大批示威勞工二十三日集結於古羅馬圓形競技場的盛況。(法新社)

 近來義大利社會緊張不斷升高,主因是工會與貝魯斯孔尼政府對勞工政策出現重大歧見;貝魯斯孔尼堅稱,為刺激經濟成長必須大幅修改勞工政策,拒絕對工會讓步,導致雙方協商破裂,CGIL於是在二十三日發動示威。除了勞工問題外,由於貝魯斯孔尼宣布實施緊急狀態,以阻止大批非法移民湧入,引爆朝野對立和政局不安。

 CGIL擁有五百萬會員,為把會員送到羅馬,包租了一萬輛巴士進行輸運;因本國交通工具不足以負荷參加示威的龐大人潮,工會還特別向法國、奧地利與斯洛維尼亞三國租用巴士。此外,工會還包租火車,也在西西里島與薩丁尼亞島包船輸運人潮。

 示威者抵達羅馬後,從六處集結點向市中心的共和廣場出發;在最大集結點古羅馬大競技場,由於人數太多,許多示威者不得不提早展開遊行。他們高喊左派口號,不停揮舞代表工會的紅旗,並高舉各種抗議布條。

 義大利另外兩大工會雖沒有公開支持這次示威,但都不阻止所屬會員參加;主要反對黨、中間偏左的「橄欖樹聯盟」也加入示威,現場還有反對全球化的人士加入。據CGIL估計,這次示威花費高達一千三百萬美元。

 羅馬警方為預防動亂,部署了七千警力,連精銳的特種部隊也加入戒備;此外當局更派出直升機沿途監控。

 由於原先擔任貝魯斯孔尼顧問、負責修改勞工政策且備受尊敬的經濟學教授比雅吉二十一日遇刺身亡,CGIL臨時取消原訂在示威前後舉行的文化表演活動,以表達對比雅吉的敬意,更特別在示威時強調反對恐怖主義。工會領袖柯斐拉提說﹕「這場示威足以顯示,許多義大利人反對恐怖主義,決心捍衛權利。」

 比雅吉遇刺身亡後,貝魯斯孔尼領導的右派政府有部分人士曾意圖歸咎給工會,令CGIL不得不設法撇清。暗殺比雅吉的兇手是恐怖組織「赤軍旅」旗下派系,他們行兇後發表聲明,宣稱比雅吉是因為推動勞工政策改革而遭到處決。赤軍旅在一九七○及八○年代曾犯下多起恐怖攻擊事件,比雅吉之死令義國各界擔心,該左派團體可能利用目前的政治與社會緊張趁機捲土重來。

 貝魯斯孔尼二十三日在比雅吉下葬後,呼籲工會回到談判桌,似乎顯示政府先前絕不讓步的立場有所鬆動。一九九四年義大利政府就是因為一連串勞工示威而垮台,使貝魯斯孔尼第一度坐上總理寶座;不過,現今就任已九個月的貝魯斯孔尼政府在國會佔有優勢,實力遠勝以往。(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義政府顧問遇刺 總理矢言推動勞工改革 (3/22/2002)    
  • 非法移民湧入義大利政府宣布全國緊急狀態 (3/21/2002)    
  • 呂秀蓮向教廷外長表示教廷應加強與台灣關係 (3/20/2002)    
  • 不顧中共抗議 義大利予呂秀蓮過境高層次禮遇 (3/19/2002)    
  • 呂秀蓮今晚赴匈牙利參加國際自由聯盟年會 (3/18/2002)    
  • 十個義大利人中有六個失眠 (3/18/2002)    
  • 義大利將修改法律准許投資海外核電廠 (3/15/2002)    
  • 穆西亞自由車賽第三階段義大利車手沙基奪魁 (3/10/2002)    
  • 義大利畢奧神父雕像 疑哭泣「泣血」 (3/8/2002)    
  • 義媒體報導自由車選手求取禁藥過程全都錄 (3/7/2002)    
  • 大陸選手於鳳桐打破青少年速度滑冰世界紀錄 (3/2/2002)    
  • 義大利人怕牙醫 (2/23/2002)    
  • 美裁定對五國進口不銹鋼條徵反傾銷稅 (2/21/2002)    
  • 難忘的一頓監獄年菜 (2/13/2002)    
  • 冬運首日獎牌之爭歐洲選手搶盡鋒頭 (2/11/2002)    
  • 推動歐盟改革 義大利有意與英結盟 (2/11/2002)    
  • 義大利女將貝爾蒙多成為冬運首枚金牌得主 (2/10/2002)    
  • 義大利發現首枚假歐元硬幣 (2/7/2002)    
  • 義大利警方佈下天羅地網逮黑手黨頭號人物 (2/7/2002)
  • 相關新聞
    義大利警方佈下天羅地網逮黑手黨頭號人物
    義大利發現首枚假歐元硬幣
    義大利女將貝爾蒙多成為冬運首枚金牌得主
    推動歐盟改革 義大利有意與英結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