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未解奧秘-第一篇 

天地玄妙:地球的秘密檔案

人氣 15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26日訊】第一篇 天地玄妙:地球的秘密檔案

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它存在于何時?為什么消失?傳說的大西洲大陸与大西洋之間有何關系?這至今仍是無法揭開的謎,這一曠日持久、長達20多個世紀的探索或許還要繼續下去。
  
“失蹤”的大西洲
  
也許有人想過:難道地球上除了五大洲,就沒有第六大洲了嗎?
  
有。它就是大西洲。
  
最早記載有關大西洲傳說的人當推古希腊大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一前347年)。公元前350 年,柏拉圖在兩篇著名的對話像《泰密阿斯》和《克利斯提阿》中詳細記述了阿特蘭提斯的故事。傳說在12000 年以前,离直布羅陀海峽不遠,在美洲、歐洲和非洲之間浩瀚的大西洋中曾存在過一個神秘的大陸,名叫阿特蘭提斯大陸,或曰大西洲。其面積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比亞洲和利比亞合起來還大”。這個島國气候溫和,物產丰富,森林茂密,土地富饒,經濟繁榮,科學發達,建筑宏偉,國富民強,威震天下。可是好景不長,有一天,在一次特大地震和洪水中,整個大西洲沉沒海底,消失于滾滾波濤之中,蹤影全無。
  
于是,大西洲存在何時,為何消失,位于何處等等一系列問題便成了人們頗為關心的事情。學者專家們進行了許多的探尋和研究,給出了眾多的解釋。
  
在古代,有不少富有興趣而又勇于探險的考古學家便進行過嘗試,以期找到柏拉圖描繪的那片富于詩意的綠洲。有的學者提出,正如柏拉圖所述,在大西洋中部可能的确存在過一個幅員遼闊的大洲,亞速爾群島、威德角群島和馬黛拉島這些大西洋上的島嶼,也許就是大西洲僅存的陸地。中世紀晚期,在歐洲人尋找新大陸的熱潮中,還有人把大西洲的位置畫在了他們的航海圖上。
  
1882年,美國學者唐納利運用考古、語言、人种、地質、植物和動物等方面的知識對之進行綜合考察,提出了一個假說。他提醒人們注意,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前,美洲与地處舊文明大陸的埃及文化之間有許多惊人的共同之處。如部分金字塔的建筑結构、木乃伊的保存方法、歷法等等,兩地文化之間有著共同的起源和相互影響,而雙方聯系的中介者就是新舊大陸間在大西洋上存在過的大陸,即柏拉圖所說的大西洲。這片大陸沉落海底后,中斷了新舊大陸的交往。唐納利關于大西洲失落于大西洋中部的推斷被自然科學家們否定了。
  
1958年,美國學者范倫坦博士在巴哈馬群島附近的海床發現,那里有著許多巨大的各种形態的几何圖形結构和長達好几百里地的線條。又過了10年,他在同一地區的海底又發現了長達几百公里的城牆,此牆由每塊16立方米的大石塊砌成,他還發現了几個碼頭和一座棧橋,這顯然是沉沒了的港口舊址。一時間,大西洲似乎要重現于世了,探險家們紛紛來到巴哈馬群島的這片海域,誨底的石牆和碼頭引起了人們對失落了的大陸的种种猜測和遙想。但這些假說很快又被海洋學者推翻。
  
一些學者從地質變化和化石發現的角度認為,亞速爾群島北部海下的2300米處的岩石是1.7万年前在空气中形成的。有些學者進而指出,沉睡在亞速爾群島海底的亞速爾高原在古代曾是一塊陸地,它的形狀与大小同柏拉圖記述的大西洲相似。1974年,前蘇聯海洋考察船在直布羅陀海峽以西300 海里的地方發現了一座海底城市,許多人認為這正是大西洲的城市遺址。近年來,還有人在海地和古巴等地沿岸海底發現了一些金字塔及其建筑遺址,進而認為加勒比海正是大西洲大陸的所在。古代巴比倫人和埃及人以及非洲一些部落就認為大西洲是在他們西邊的大陸,而美洲的印第安人則認為大西洲是在他們的東方。
  長期以來,人們不懈地努力探索,把眼光從大西洋海域移向太平洋海域,也從海域移向鄰近水系的廣闊陸地,墨西哥、北歐。北非和澳大利亞乃至中國和印度都成了人們對大西洲的“怀疑對象”。然而,這种种假設仍被人們考察的結果無情地否定了。
  
目前,多數考古學家傾向于認為,地處地中海東部水域的克里特島更為接近大西洲的歷史地理條件。1870年,德國考古學家謝里曼在希腊的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發掘出了邁錫尼遺址,過了35年,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島上發掘出更早的米諾斯文明遺址。這兩件考古學上的偉績轟動了世界,人們不約而同地將它們与“失蹤”的大西洲聯系起來。許多學者認為,現存的克里特島只是大西洲島國的殘余部分, 因為克里特曾是歐洲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公元前20世紀至前15世紀的450 多年間是米諾斯文明的黃金時代,其社會經濟与對外貿易曾十分發達。但在經歷了四五百年的繁榮期以后,它卻遭到了大西洲式的厄運:“一場突如其來的火山、地震、海嘯連續爆發,吞沒了島上的一切。”近代火山學的發展已證實了引起這場大浩劫的自然力量來自桑托林島(位于克里特島以北約113 公里)上的一次猛烈的火山爆發以及隨之而來的巨大海嘯。目前,要在桑托林、克里特与大西洲之間划上一個等號,其最大的症結便在時間和面積上,兩者相差近80年和72万平方公里。

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它存在于何時?為什么消失?傳說的大西洲大陸与大西洋之間有何關系?這至今仍是無法揭開的謎,這一曠日持久、長達20多個世紀的探索或許還要繼續下去。
  
消失在太平洋中的古大陸
  
在深深的太平洋海底,仍然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秘密,因此也最容易引起人們的种种猜測,其中最异想天開的,莫過于古大陸的推測。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過古大陸的是英國人种學家麥克米蘭· 布朗。20世紀初葉,他在《太平洋之謎》一書中首次提出遠古時期太平洋曾經有過一個高度文明發達的大陸。此后,有關這方面的著作屢見不鮮,以英國學者詹姆斯· 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有影響力。他通過大膽的假設、廣泛的調查、獨到的推理乃至自信的筆勾勒出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姆大陸的概貌。1931年,他的名著《消逝的大陸》在紐約出版,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此后,他陸續推出了《姆大陸的子孫》、《姆大陸神圣的刻畫符號》、《姆大陸的宇宙力》等一系列專著,奠定了太平洋中古大陸學說的基石。關于消逝的姆大陸,喬治瓦特是這樣描述的:在遠古時期,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古大陸,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鼎盛時期的人口約6400万,生活在這個大陸上的居民有黃、白、黑各种膚色的人种,他們無貴賤之分,和睦相處。古大陸的國君名叫拉· 姆,他既是古大陸的最高統治者,又是最神圣的宗教領袖。姆大陸居民信奉單一的宗教。
  
古大陸的居民擁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筑和航海方面尤其出類拔萃,他們在世界各地都擁有殖民地。
  
古大陸上共有七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境內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港口中船舶云集,商旅不絕。
  
古大陸沒有險峻的高山,只有一望無際的綠色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土壤肥沃,丰收連年,終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飄香。蓮花是古大陸的國花,在水濱盡情地綻放;樹蔭下彩蝶亂舞,蜂雀呢哺,蟬鳴幽幽;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游,雙耳不時扇動,拍打著騷擾的飛虫;到處是一派宁靜祥和的气氛。
  
可是,有一天古大陸發生了可怕的轟鳴,剎那間,天崩地裂,山呼海嘯,火山噴發,岩漿流溢,古大陸的居民与遼闊的國土在一夜之間沉入汪洋大海之中,僅有几處高地露出洋面,僥幸生存下來的居民被隔离在一座座小島上,古大陸的輝煌瞬間灰飛煙滅,再也沒有人記得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古大陸,更沒有人知道這里曾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喬治瓦特將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姆大陸的情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1863年,法國學者德· 布爾布爾在馬德里是家歷史學會圖書館里,發現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時代的神父狄埃戈· 德· 蘭達撰寫的《尤卡坦事物考證》又稱《尤卡坦紀事》手稿,他根据手稿中記錄的瑪雅象形文字草圖,閱讀了現收藏在西班牙的瑪雅文獻《特洛阿諾抄本》,發覺其中有兩處記錄了一個名叫“姆”的大陸因火山災害而消失。他認為姆大陸位于大西洋中,姆大陸一名由此而來。
  
中美洲尤卡坦半島瑪雅遺址的最早發掘者、法國學者奧格斯特· 普倫金(1826-1908年)在其所寫的《姆大陸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一書中,依据《特洛阿諾抄本》和瑪雅遺址奇欽伊扎中的壁畫等材料,作出了頗富羅曼蒂克的設想。他認為,古代近親結婚較為普遍,當時姆大陸由女王姆當政,為了獲得女王的愛,她的親兄弟科(美洲獅)与阿克(龜)展開了生死搏斗,最后阿克殺害了科,霸占了女王姆,并從她手中攫取了對姆大陸的統治權。女王姆感到恥辱,于是逃奔埃及,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興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改名伊西絲(埃及女神),創建了燦爛的埃及文明。
  
普倫金也認為姆大陸消失在大西洋中,与德· 布爾布爾的觀點不謀而合,但与喬治瓦特的觀點大相徑庭。然而他們都一致認為,中美洲的瑪雅人是姆大陸的移民。
  
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還表明,姆大陸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樣,崇拜太陽神,不僅懂得使用火,而且還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字——一种原始的刻畫符號。他們用長方形表示國土,盛開的蓮花表示姆大陸……這种刻畫符號實際上就是紀念姆大陸消逝的碑銘,只不過無人能夠釋讀而已。此外姆大陸的居民還會燒陶、編織、繪畫、雕刻、造船以及航海,漁業也很發達。
  
至于姆大陸消逝后遺留下來的城市遺跡,喬治瓦特認為在太平洋諸島上比比皆是。當時屬于姆大陸一部分的复活節島幸免于這場災難,沒有沉入海底,現在島上的眾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姆大陸的遺物。波納佩島附近的南馬特爾小島上的建筑遺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廟島”為中心,共有90余座人工島,每座島上均有高約10米的玄武岩石城牆,島上還設有防波提、牢獄等,据說也是姆大陸的遺跡。塔西堤島上有一种類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筑物,也是姆大陸的遺物……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些互不相關的遺跡、遺址和遺物果真是消逝的姆大陸居民創造的嗎?從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來看,太平洋諸島上的居民居住歷史至多不超過3000年。如何解釋12000年前消逝的姆大陸与太平洋諸島之間的時間差异呢?
  
值得一提的是,喬治瓦特依据的最重要文獻材料之一《拉薩記錄》是在中國西藏拉薩某寺院中發現的,它是記載4000年前占星術的文獻。他依据的其它几件原始文獻——瑪雅古文獻《特洛阿諾抄本》、《德累斯頓抄本》、《波斯抄本》、《科特西亞抄本》等也是記載占星術的文獻。這些文獻中都記載了姆大陸消亡的情況。
  
《拉薩記錄》中提到姆大陸的沉沒是發生在編寫該書之前8062年的事件,《拉薩記錄》是距今4000年前的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姆大陸的沉沒是在距今12000 年前,恰与阿特蘭提斯大陸(大西洲)沉沒的時間相當。喬治瓦特認為這兩個古大陸是由于共同的原因而沉入汪洋大海之中的。
  
喬治瓦特還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描繪姆大陸居民的移民路線。他認為,人類文明發源于姆大陸,繼而傳播到美洲大陸,然后又從美洲大陸傳播到大西洋上的大西洲,最后才從那里傳播到埃及、歐洲和非洲,因此,姆大陸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根据現代地質學常識,大洋的地殼是較重的玄武岩构成,大陸的地殼由較輕的花崗岩构成,海底地殼与陸地地殼存在著本質的差异。
  
1968年,日本東海大學海洋研究所的“白鳳九”號科學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撈出一塊花崗岩石頭,當時它被認為可能是來自阿留申群島的洋流攜帶而來的。無獨有偶,1973年10月23日,日本東海大學海洋考察船“望星九”號在九州島附近的海域打撈出一個含有花崗岩的大錳塊,顯然再用洋流來解釋錳塊的來源未免牽強附會。科學家們將這兩起發現聯系起來推測,它們會不會是沉入海底的姆大陸殘留物呢?日本科學家們正通過對太平洋底全面、廣泛的科學考察,力圖發掘出新的材料,以期對姆大陸的存在与否作出一個可信的解答。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在地質學上,一般認為地球上最后一次造山運動——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發生在距今6000万年前,而喬治瓦特卻認為地球上山脈的形成是在距今12000 年前,兩者之間的差异如此之大,該作如何解釋呢?地球表面几度浮沉、桑田滄海固然是事實,但是浩瀚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過這樣一個高度文明的姆大陸嗎?也許這僅僅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類一個天真善良的愿望而已。
  
鮮為人知的雷姆里亞大陸
  
如果有一樣東西,有的人說它存在,有的人說它不存在,有的人說它這樣,有的人又說它那樣,那么,它就會變得神乎其神!
  
雷姆里亞大陸就是這樣。關于雷姆里亞大陸的大膽假設由來已久,而且近乎神奇。早在19世紀后半葉,地質學家們就開始探討非洲南部与印度半島之間是否存在過“地橋”——雷姆里亞大陸的問題。特殊哺乳類動物生息的馬達加斯加島、巨大陸角生活的阿爾達布拉群島、塞舌爾群島、馬爾代夫群島、拉克代夫群島等等,從非洲南部一直延續到印度半島南端之間。据此,地質學家們推測,這些島嶼莫非是古大陸的殘余?
  
奧地利史前地理學家梅爾希奧爾· 紐馬伊亞,在其1887年出版的著作《古代大陸》中,描繪了佛羅紀(爬虫類時代中葉)的世界地圖,在這張地圖上,“巴西· 埃塞俄比亞大陸”的角落延伸到“印度· 馬達加斯加半島”。這表明印度与馬達加斯加曾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
  
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 杜斯認為,古生代(魚和無脊椎動物的時代)南半球存在過一個廣袤的“貢達瓦納大陸,”而北半球則存在過“北阿特蘭提斯大陸”和“安格拉大陸”,他的論點發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面》一書中。
  
德國生物學家恩勒斯特· 海因里希· 赫凱爾發現, 一种栗鼠与猿雜交的動物“雷姆爾”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但在遠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馬來半島也能見到。据此,他斷定,馬達加斯加与印度之間的“地橋”直到新生代(哺乳類動物的時代)依然存在,而且,他還認為沉沒的大陸很可能就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英國動物學家菲力浦· 斯科雷特在赫凱爾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議將這個消逝的“地橋”命名為“雷姆里亞”。
  
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气象學家阿爾弗雷德· 威格納(1880-1930)于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大陸和海洋分別由質地不同的花崗岩和玄武岩构成,因此在很長一段地質年代里,大陸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斷發生分离、結合,從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陸地与海洋的分布狀況。
  
威格納認為,在古生代,大陸是一個整體,名叫“潘加阿大陸”;中生代(恐龍時代)發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紀冰川來臨時,發生分裂。假如威格納的論點成立的話,那么分离的陸地之間分布著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難理解了,“地橋”——雷姆里亞大陸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文獻資料和神話故事對消逝大陸的描繪卻令人深信不疑。
  
公元前1 世紀的希腊歷史學家提奧多羅斯,記載了一個名叫伊安比羅斯的商人漂泊到南方大洋中一塊陸地上的奇特而又曲折的經歷。
  
這個商人途經阿拉伯,前往“香料之國”。不料,途中被海盜抓去,帶到埃塞俄比亞,他与另外一個囚徒偷偷地准備了6 個月的干糧,駕著輕舟逃离虎口,向南行進,在海上漂流4 個月后,被海風吹到一座島上。
  
這座島周長約900 公里,气候四季如秋。居民的體形奇特,但并不丑陋,他們性格敦厚,知識丰富,精通占星術,使用獨特的拼音字母,在圓柱上寫有文字,人均壽命達150 歲,無貧富差別,男女平等。島上生長著一种葦草,果實可以吃,還有溫泉、冷泉,賦予人類健康和長壽,島的周圍海中有7座小島,亦有居民居住。
  
這個商人在島上生活了7年,最后輾轉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腊。
  
這則故事自然會使人聯想到柏拉圖筆下的“樂園”——阿特蘭提斯,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英國作家丹尼爾· 笛福在《魯賓遜漂流記》中描寫的魯濱遜的奇特經歷,可以食用的葦實可能指的就是稻米。
  
提奧多羅斯還記載了東方理想國——播海伊亞。這是一個与阿拉伯進行香料和藥品交易的國度,有7 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大神廟,景致优美,樹木、草地、花園、水流融為一體,相映成趣,可愛的小鳥咽嗽鳴叫,大象、獅子、豹等動物一應俱全。居民尚武,普遍使用兩輪馬拉的戰車。
  
居民分為三個階層,即祭司与手工業者、農夫、士兵与牧民,祭司權勢炙人,生活奢華。每年島民選出三人共同治理國家,實行“三頭政治”。居民個人擁有的財產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普遍穿羊毛衣服,男女均佩戴黃金飾品,貴重金屬礦產丰富,但不准攜帶出境。
  
阿拉伯地理學家們認為島的周長將近5000公里。据4000年前的埃及王國時期紙草文獻記載,漂泊到島上的船員們,在世外桃源般的島上開始生活后,這座島嶼的統治者——大蛇便出來勸告道:“這座島嶼不久即將沉沒。”
  
希腊人從遠古時代起,一直稱呼傳說中消逝的大陸居民為“普利塞利里特人”,据說這個大陸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丁興旺,后來因為触犯神靈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利里烏斯等古希腊羅馬學者均寫過東方大洋中的大島“塔普羅巴賴”的事情。
  
古代泰米爾族歷史學家們對自己祖先的發祥地進行考察后堅信,在遙遠的古代,祖先們生活在位于赤道附近一塊名葉‘納瓦拉姆”大島的南部,大陸的首都“南馬德拉”后來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爾族使用的語言是泰米爾語,迄今在印度次大陸南端馬德拉斯邦、斯里蘭卡等地仍在使用。這种語言是南亞德拉維亞語系中遠古時期最為發達的一种書面語。這一系列的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都說明印度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鮮為人知的“雷姆里亞大陸”。
  
雷姆里亞大陸對神秘主義者來說更有特殊的魅力。
  
19世紀末,俄羅斯出生的埃雷娜· 布拉巴斯基女士在神秘主義的進化論中將雷姆里亞人也列入其中。她認為地球17個始祖之中,第三個出現的是雷姆里亞人,他們雌雄同體,卵生,像猿人一樣,有的有四只手,有的腦后長著一只眼睛。
  
英國神學家斯科特· 埃里奧特認為,廣闊的南方大陸雷姆里亞是中生代繁榮的大陸,恐龍等爬虫類動物悠閑地生存。陸上是巨大的恐龍漫游,空中是翼龍飛舞,水里是魚龍出沒。雷姆里亞人智力低下,富有原始性,身高4.5米左右,肌膚褐色,口鼻突出,小眼,眼眶距离較大,不僅能看到前方,還能看到側面。他們沒有前額,頭后部長著一只眼睛,四肢長而彎曲,手足巨大。穿著爬虫類的皮衣,手持木槍,牽著馴服的恐龍……
  
對于雷姆里亞大陸進行最系統探討的是路易斯· 斯潘斯。他在《雷姆里亞問題》的專著中提出了兩個雷姆里亞大陸的假說。
  
其一是從印度洋橫向延伸到太平洋;另一個是同樣的起點從印度洋傾斜延伸到太平洋。
  
他發現大洋洲民族在人類學上和地理上的分布是一致的。密克羅尼西亞分布著印度尼西亞人种,夏威夷、波利尼西亞和新西蘭分布著波利尼西亞人种;所羅門、斐濟分布著美拉尼西亞人种。他認為,這种分布意味著雷姆里亞大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整體,而是由兩塊夾著狹窄海溝的陸地构成,一塊陸地包含新喀里多尼亞、蘇門答腊島等;另一塊陸地包含夏威夷群島、新西蘭島、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等。
  
斯潘斯的雷姆里亞大陸說,与麥克米蘭· 布朗提出的太平洋姆大陸說既相重复,又相矛盾,尤其是在居民問題上嚴重分歧。布朗認為,現在的大洋洲居民大部分定居了10万年以上,而斯潘斯則認為,太平洋地區,至少太平洋東部曾經生活過金發白皮膚的先民,并不都是棕色人种。布朗和斯潘斯均認為,古大陸的毀滅是由于地球內部劇烈變化引起的,但是布朗認為,古大陸的毀滅是急劇的、轉瞬即逝的;斯潘斯認為,古大陸是隨著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等一系列自然災害而緩慢沉沒的。
  
斯潘斯認為,雷姆里亞大陸的原始居民是白种人,擁有高度發達的石器文明。眾多島嶼上遺留下來的石建筑便是最好的說明。
  
至于這個大陸居民的去向,斯潘斯認為,雷姆里亞大陸沉沒后,這個民族經過亞洲,移居到歐洲,殘留下來的人們在惡劣的條件下逐漸退化。此后,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的居民的祖先相繼來到這里,与雷姆里亞大陸的居民融合……
  
最近,前蘇聯語言學博士、地理學會員亞歷山大· 孔德拉特夫(1937-)在其著作《三個大陸的秘密》中,從語言學角度探討了南亞德拉維達語系与雷姆里亞大陸的關系。通過將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遺址摩亨佐一達羅、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護符中的象形文字輸入電腦,与其它地區的語言進行比較后發現,它們吸收了蘇美爾人的語言,与德拉維達語最為接近。因此他認為印度文明与蘇美爾文明起源于同一個文明,而這個更為古老的文明已伴隨著雷姆里亞大陸的消逝而煙消云散。
  
盡管雷姆里亞這一名稱在19世紀即已出現,但是對印度洋的正式調查則始于20世紀60年代。
  
1968年,美國斯庫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對印度洋中央海岭進行了科學調查,發現大西洋底有四條南北走向的大海岭,其中兩條大海岭今天仍在不斷增大。活躍的海岭与不活躍的海岭為何能同在一個大洋底部呢?至今仍無法解開其中的奧秘。
  
馬達加斯加島、塞舌爾群島,以及澳大利亞西部的布羅肯海岭作為古大陸的一部分,是怎樣從周圍的大陸中分离開來的呢?這還是一個令人難以解釋的懸案。
  
科學調查結果表明,對印度洋底部地形最為复雜的西北部馬斯卡林海域進行鑽孔地質調查,發現這一帶海底下沉了一千几百米。這是在數千万年的地質年代里發生的。
  
根据板塊結构理論,喜馬拉雅山与印度洋是由于共同的成因形成的,由于印度板塊向正北方向移動約5000公里,与亞洲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那么,在這個具有划時代意義的變革中,雷姆里亞大陸沉浮如何呢?据考察,這個變動發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万年前。
  
最新調查結果表明,印度洋海底地殼活動頻繁,有些部分持續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斷增長。這些緩慢不斷的變化是否可以作為雷姆里亞大陸曾經存在的一個有力證据呢?
  
南極洲猜想
  
1959年底到1960年初,哈普古德教授利用圣誕節假期,在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參考室查閱有關南極洲的資料。一連好几個星期,他廢寢忘食,埋首在成堆的中古世紀地圖中,展開搜尋的工作:
  
我找到很多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找到的東西,十分有趣。我還找到一些描繪南方大陸的地圖。有一天我打開一本地圖集,翻到某一頁,眼睛驀地一亮,整個人頓時呆住了。那是奧倫据烏斯· 費納烏斯在1531年繪制的世界地圖。我瞅著這幅地圖下方的南半球,心里想:我終于找到了真正可靠的南極洲地圖。
  
地圖上的南極洲,整體形狀和輪廓与現代地圖所呈現的這塊大陸像極了。南極的位置靠近大陸中央,和現代地圖顯示的相去不遠。環繞海岸的山脈,使人聯想到最近几年在南極洲發現的諸多山脈。顯然,這幅地圖并不是某個人一時异想天開,憑空捏造出來的。地圖上的山脈形狀不一,各有各的獨特輪廓,有些靠近海岸,有些位于內陸。河流發源自這些山脈,境蜒流向大海,每一條河流都依循看起來非常自然、非常可信的排水模式。這顯示,南極洲最早的地圖繪成時,這塊大陸的海岸猶未被冰雪覆蓋。然而,地圖上所呈現的南極洲內陸,卻完全不見河川和山脈的蹤影,這意味內陸地區全被冰雪覆蓋。
  
哈普古德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李察· 史崔臣博士檢視這幅地圖后,做出以下結論:
  
(1 )費納烏斯的地圖是依据更早的几幅原始地圖繪制成的,而后者是根据几种不同的投影法繪成。
  
(2 )它确實顯示南極洲海岸地區被冰雪覆蓋前的景況,尤其是穆德后地、恩德比地、維克斯地和位于羅斯海東岸的維多利亞地以及馬利伯德地。
  
(3 )如同皮瑞· 雷斯地圖所顯示的,費納烏斯地圖所呈現的南極洲,在一般形貌和地理特征上,都跟現代科學家對“冰層下”的南極地面進行地震調查后所繪制的地圖頗為吻合。
  
哈普古德教授認為,費納烏斯地圖顯然證實了“一個聳人听聞的看法:被冰雪完全覆蓋之前,南極洲曾被人類探訪,甚至定居過。果真如此,這件事一定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費納烏斯地圖顯示,最初繪制南極洲地圖的人,是生活在極為古遠的時代,那時正是北半球最后一個冰河時期結束的時候。”
  
費納烏斯地圖所描繪的南極洲羅斯海,是支持上述觀點的進一步證据。南極洲大冰河,諸如畢爾德摩爾和史考特,今天的出海口都覆蓋著冰層,但這幅繪于1531年的地圖卻顯示,這個地區散布著港灣和河川,這些地形上的特征足以證明,費納烏斯使用的原始地圖當初制作時,羅斯海和它的海岸還沒有被冰層覆蓋。“為了提供這些河川必要的水源,海岸后方必定有一個不被冰封的遼闊腹地。今天,這些海岸和腹地全都埋藏在1.6公里厚的冰層下,而羅斯海本身,則終年飄浮著數百英尺厚的冰塊。”
  
羅斯海的變遷充分顯示,漫長的無冰時期在公元前4000年結束之前,南極大陸曾被一個神秘的文明勘探過,并且繪制成地圖。這個論點還有另一個證据,那就是1949年“伯德南極探險隊”使用空心筒,在羅斯海海底撈起沉淀物。這些沉淀物分為許多層,區隔十分清楚,反映不同時期中不同的環境狀態,諸如“粗冰海層”、“中冰海層”、“細冰海層”等等。最令人惊异的發現是:“其中好几層是由細密精致的沉淀物組成,而這些沉淀物似乎是從溫帶(無冰)地區,經由河川口進入海洋的。
  
如果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使用馬瑞博士發明的一种年代鑒定法,檢視在海水中發現的三种不同的放射元素,就會發現,大約6000年前,攜帶細密精致的沉淀物入海的河川,确實曾經存在于南極大陸,一如費納烏斯地圖顯示的。直到公元前4000年之后,“冰河式的沉淀物才開始堆聚在羅斯海海床上……其下的核心沉淀物顯示,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南極地區曾經享有很長一段時期的溫暖气候。”
  
費納烏斯的地圖讓我們瞥見了歷史上沒有一個制圖家看見過的南極洲。當然,光憑一幅地圖并不足以說服我們:一個已經消失的文明曾經在南極大陸留下蹤跡。可是,如果有五六幅類似的地圖攤在我們眼前,我們是否還能等閑視之?
  
譬如說,我們是否還能睜一眼閉一眼,繼續漠視16世紀最有名的制圖家吉拉德· 克雷摩——又名麥卡脫——繪制的一些地圖中所蘊含的歷史意義?他發明的“麥卡脫式投影法”,至今仍應用在大部分世界地圖上。据說這個謎樣的人物(1563年,他突然造訪埃及的大金字塔,行蹤十分詭秘)“一生孜孜于探尋……古人的學問”,并且花了很多時間搜集古代地圖,為自己建立一座龐大的包羅万象的參考圖書館。
  
值得注意的是,1569年,麥卡脫編纂地圖集,將費納烏斯的地圖搜羅進去。同年,在親手制作的地圖中,他也描繪了南極洲這塊大陸。這些地圖呈現的南極地區(當時猶未被歐洲人發現),可供辨認的包括:位于馬利伯德地的達特岬和赫拉契岬、亞孟森海、艾爾斯華斯地的瑟斯頓島、白令豪生誨的佛雷契群島、亞歷山大一世島、南極半島、魏德爾海、諾維吉亞岬、穆德后地的雷吉拉山脈群島、穆里格一霍夫曼山脈群島、哈拉德王子海岸、施雷西冰河在哈拉德王子海岸的入口、盧特性一霍姆灣的帕達島以及思德比地的歐雷夫王子海岸。哈普古德教授指出:“這些地理特征,有些比費納烏斯地圖上描繪的還要清晰。顯然,麥卡脫手頭掌握的一些原始地圖,是費納烏斯未曾使用過的。”
  
值得一提的何止麥卡脫。
  
18世紀法國地理學家非立比· 布雅舍,早在南極大陸被正式“發現”之前,就已經繪制出一幅南極地圖。最不尋常的是,這幅地圖顯示,它使用的藍本似乎是年代更為久遠的一些地圖——比費納烏斯和麥卡脫使用的藍本地圖也許早上數千年。布雅舍地圖呈現的是南極洲被冰層覆蓋前的真實面貌。它揭露了如今已被冰封的整個南極大陸的地形,而這种地形,直到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科學家對南極展開全面性的地質調查后我們才略有所知。
 
這項調查證實了布雅舍于1737年出版南極地圖時所提出的看法。 以古老地圖(現已遺失)為依据,這位法國學者畫出一條明顯的水道,將南極洲分成東、西兩塊大陸,而中間的分界線就是今天的“南極洲縱貫山脈”。
  
如果南極洲不被冰層覆蓋,這條連接羅斯海、魏德爾海和白令豪生海的水道就确實有可能存在。正如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的調查所顯示的,南極大陸(在現代地圖上,它是一塊連綿不絕的陸地)是由一個龐大的群島組成,而這些矗立海面上的島嶼,彼此之間阻隔著厚達1. 6公里的冰塊。
  
許多正統地質學家認為,在冰封的南極盆地出現水道,最后一次是在數百万年前。從正統學術觀點來看,在如此古遠的時代,人類根本還沒有演化完成,更不必說具有測繪南極大陸的能力。然而,布雅舍的地圖和國際地球物理年的調查卻顯示,在冰封之前,這塊大陸确實曾被繪測過。這一來,學者們就得面對兩個互相矛盾的觀點而無所适從。
  
到底哪一個觀點正确?
  
如果我們贊同正統地質學家的觀點,認為南極最后一次處于無冰狀態是在數百万年前,那么,我們就得將達爾文以來的科學家所搜集的人類進化證据一舉推翻掉。情況可能不是如此,因為化石記錄很清楚地顯示,几百万年前,人類的祖先還沒有“進化”;他們只是一群額頭低垂、行動笨拙的“類人猿”,根本沒有能力從事先進的智能活動,諸如繪制地圖。
  
難道說,真有一群外星人出現在那個時候,乘坐太空船繞行地球,對還未被冰層覆蓋的南極洲進行勘探,繪成一幅幅先進、精密的地圖?
  
或者,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考慮哈普古德提出的“地殼移置”理論,承認南極大陸在15000 年前确實曾經處于無冰狀態,一如布雅舍的地圖所描繪的?
  
有沒有可能, 一個高度發展、足以繪測南極大陸的人類文明,在公元前13000年左右曾經出現在地球上,然后忽然消失?若有這個可能,那么,這個文明是在什么時候消失的呢?
  
縱觀費納烏斯、麥卡脫和布雅舍的地圖,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持續好几千年的一段時間中,南極洲可能一再被勘探測繪過,而這期間,冰層逐漸從南極內陸向外擴散,直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才將南極大陸所有的海岸吞沒。皮瑞· 雷斯和麥卡脫所依据的藍本地圖,極可能是在這個時期的末端,冰層逼近南極海岸時繪制成的;費納烏斯的藍本地圖,顯然更為古老,當時冰層只存在于南極內陸;布雅舍使用的原始地圖,甚至更為古舊(可能繪制于公元前13000 年左右),當時整個南極大陸猶未被冰層覆蓋。
 
從公元前13000 年到公元前4000年這段時期,地球上其它地區有沒有被勘探,并且精确地繪制成地圖?在皮瑞· 雷斯地圖上,我們也許可以找到答案。這幅地圖蘊含的奧秘,不僅僅南極洲而已:
  
(1 )繪于1513年的皮瑞· 雷斯地圖,卻相當完整地呈現出南美洲的地形,令人惊异。它不但描繪出南美洲的東海岸,也勾勒出西部的安第斯山脈,而當時的歐洲人根本還不曉得有這座山存在。皮瑞· 雷斯地圖正确地顯示,亞馬遜河發源于這座尚未被歐洲人探測過的山脈,向東流入大海。
  
(2 )依据20多份不同年代原始文件繪制成的皮瑞· 雷斯地圖,兩次描繪亞馬遜河(最可能的原因是,皮瑞· 雷斯一時疏忽,重疊使用兩份不同的原始文件)、第一次描繪時,皮瑞· 雷斯將亞馬遜河流經的路線一直畫到帕拉河河口,但是,重要的島嶼瑪拉荷卻未出現。從哈普吉德教授的觀點看來,這就顯示,皮瑞· 雷斯依据的原始文件可能具有15000 年歷史,當時帕拉河是亞遜河主要或惟一的入海口,而瑪拉荷島是亞馬遜河北岸陸地的一部分。第二次描繪亞馬遜河時,瑪拉荷島卻出現在地圖上,而且畫得頗為精細,盡管直到1543年這座島嶼才被歐洲人發現。這使我們不能不怀疑,地球上曾經出現一個神秘的文明,在好几千年的漫長時期中,對改變中的地球面貌持續進行勘探和測繪,而皮瑞· 雷斯使用的不同年代的藍本地圖,正是這個文明遺留下來的文件。
  
(3 )位于今天委內瑞拉境內的奧利諾科河和它的三角洲,并未出現在皮瑞· 雷斯地圖上。但是,哈普吉德教授指出,這幅地圖顯示:“兩個入海口一直延伸到內陸(縱深達320 公里左右),位置就在今天的奧利諾科河附近。地圖上的經線和今天奧利諾科河的方位相符,而緯線也大抵無誤。這是否顯示,皮瑞· 雷斯使用的原始地圖繪成后,這兩個入海口就被泥沙淤塞,三角洲也日益擴大?”
  
(4 )直到1592年,福克蘭群島才被歐洲人發現,但它卻出現在1513年的地圖上,緯度正确無誤。
  
(5 )皮瑞· 雷斯可能依据古老的圖籍,描繪出一座位于南美洲東邊大西洋中,今天已不复存在的大島。這座“想象”的島嶼,剛好坐落在赤道北邊大西洋中部的海底山脊上,距离巴西東海岸1120公里,而今天這儿有兩座名為圣彼得和圣保羅的礁石突出在水面上。難道這只是純粹的巧合嗎?有沒有可能,這幅原始地圖是在最后一個冰河時代繪成的呢?那時的海平面比現在低得多,足以讓一座大島出現在這個地點。
  
南極洲之謎,究竟在何時方能解開?
  
南極的暖水湖之謎
  
眾所周知,南極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如果有人告訴你,那儿還有一個暖水湖,你會相信嗎?首先申明,不是由于地熱。
  
南極大陸有“冰雪大陸”之稱,但在南極大陸維多利亞地區附近的干谷地區卻終年不降雪,更無冰川。更令人稱奇的是,平谷底部的范達湖竟是一個暖水湖:在68.6 米深的湖底部,水溫高達27℃。探險家們發現,在南極大陸共有20多個湖泊,不僅終年不凍,而且湖水溫暖。
  
科學家們對南極這些不凍湖泊深感興趣。他們研究發現,南極湖泊有3 种類型:一是湖面冰凍,冰不是液態水;另一類是湖面季節性冰凍,夏季湖面解凍,液態水出露湖面;還有一類是寒冬湖面水也不凍。最為奇特的就是范達湖,盡管湖表面有冰層,但隨著深度增加,湖水溫度迅速提高,直到湖底水溫接近27℃。
  
為什么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大陸還會有暖水湖呢?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种看法。一些人認為,可能有一股來自地殼的岩漿流烤熱了湖底的岩層,提高了湖底水的溫度。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至今沒有在湖底找到地殼斷裂帶,所以地熱不可能傳出地表面溫暖湖水。1973年11月,科學家在范達湖進行了鑽探,鑽頭穿過湖面冰層、水層,鑽入湖底岩層,取了宕心,結果發現湖底水很暖,但湖底岩層卻很冷。這也證明了湖底的岩層并沒有被烤熱。
  
一些人認為,范達湖湖水可能是被太陽晒熱的,因為范達湖湖水清澈,湖面冰層沒有積雪,太陽的短波輻射可以穿過冰層和水層,到達湖底,暖熱了水溫。同時湖面冰層,又能像棉被那樣擋住湖水熱量的散發,所以徹底的水可以保持這樣高的溫度。但是,一些學者提出,較暖的表層湖水通過對流,必然把熱量傳給周圍湖水,結果應該是整個湖水都變暖。另外,在南極半年的極夜期,為什么能保持這樣高的水溫,而在另半年的極晝時期,它的水溫并沒有無限制地升高呢?
  
此外,也有人認為范達湖的溫水是受海底溫泉加熱而成的,可是至今也沒有找到熱泉。有人提出可能湖里存在某种特殊化學物質在反應放熱,但至今也沒找到這种物質。在這塊年平均气溫達一25度、極點最低溫為一90度左右的世界極寒的冰原中,暖水湖的成因實是一個謎。
  
舊謎未解,新謎又起。前不久,在意大利羅馬召開的南極考察學術交流年會上,俄羅斯的地質冰川學家卡皮茨亞博士指出,南極冰蓋下掩埋著一個巨大的湖泊。這個湖泊在前蘇聯的南極“東方站” 附近,在3800米深的冰蓋下,長約250公里,寬約40公里,呈長橢圓形,湖水深度為400 米左右。這個神秘而奇特的冰下之湖,被稱作“東方湖”。于是,東方湖的成因,引起各國冰川學家們的爭議。
  
美國的冰川學家曾提出壓力消融說,認為是冰蓋上部冰的壓力使冰消融變成水。但僅僅是壓力就能將冰消融成這么浩大的湖泊,不能說服更多的科學家。俄羅斯科學家提出地熱融化說,認為是地球內部涌出的地熱使冰蓋底部融化形成浩淼大湖。但由于在冰蓋岩盤打孔困難,南極大陸熱流還無法測定。一些學者提出反問,在已知地熱溫度不高的南極大陸,其冰蓋下的冰難道真的是被地熱融化的嗎?
  
因此,一些人把東方湖与暖水湖聯系起來,甚至展開了丰富的聯想,比如有關湖水的成分、湖底的沉積物、湖水中有無生命等。弄清南極大陸湖泊的真相,也許可揭開冰川學、古環境以及地球環境演變的許許多多的謎。

──原載《探索未解奧秘》(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40億年前 一顆小地球毀滅 (3/26/2002)    
  • 美或派人救失控衛星 (3/24/2002)    
  • 地球溫度達千年來最高 中國大陸屬嚴重的气候脆弱區 (3/24/2002)    
  • 北半球肉眼可見新發現的“池谷-張”慧星 (3/23/2002)    
  • 2025年 全球2/3人口面臨水荒 (3/23/2002)    
  • 近來來極端气象事件頻頻襲擊地球 (3/22/2002)    
  • 小行星与地球擦身而過 科學家四天之后方才惊覺 (3/21/2002)    
  • 奇特天文景觀今晚上演 本月有兩次“月掩星” (3/20/2002)    
  • 南極冰架大崩解都是地球暖化惹的禍 (3/19/2002)    
  • 《自然》﹕銀河星系是宇宙大爆炸的一個成員 (3/19/2002)    
  • 即將啟動的地球模擬器性能相當于20萬台電腦 (3/19/2002)    
  • 水与人體健康 (3/17/2002)    
  • CBA: 劉玉棟獨得51分 八一隊狂胜終止東方不敗 (3/14/2002)    
  • 科學家首次拍到南北極“同放光彩”的奇景 (3/14/2002)    
  • 探索地球深處的生命 (3/14/2002)    
  • 【紀元專欄】吳惠林:揠苗助長何時了? (3/13/2002)    
  • 誰是全球變暖的“元凶”? (3/12/2002)    
  • 地球深處蘊藏海洋5倍水量 溫度1000度以上 (3/12/2002)    
  • 地球立体圖是啥模樣?似骷髏有些猙獰恐怖 (3/12/2002)
  • 相關新聞
    誰是全球變暖的“元凶”?
    【紀元專欄】吳惠林:揠苗助長何時了?
    探索地球深處的生命
    科學家首次拍到南北極“同放光彩”的奇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