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訪:美國第一位懷疑中國GDP的經濟權威

林之昊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之昊波士頓報導/四月五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龍管理學院前院長萊斯特‧舒若(Lester Thurow)教授在他辦公室接受了大紀元報的專訪,暢談了他對中國經濟現狀的一些看法。舒若教授是第一位對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數據發表懷疑的美國經濟權威人士。

國民生產毛額和能源消耗數據不成比例

舒若教授說,他覺得中國發表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不可信,因為其中有許多統計數字是自相矛盾的。比如說,2001年中國增長率為7.3%,而香港的增長率只有-2%。眾所周知,南方省市是中國經濟的前趨,而香港是中國南方經濟的首府。如果香港週圍地區的經濟增長率至少是7.3%,香港不可能為-2%。那麼其中一個數據肯定是錯的。去年全世界的經濟都在蕭條期,以出口為主要動力的中國經濟卻一點不受影響,這不可信。還有,在過去的三年中,中國經濟的總增長率為25%,而能源消耗的總增長率只有13%,這也不可能。發展經濟需要消耗能源,當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後也會多消耗能源,像開電視,用空調等。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能源消耗增長率都要比經濟增長率快一點,通常是經濟增長1%,能源消耗增長1.1%。這就無法解釋中國是如何做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別的國家都做不到的事。再看一下中國的出口增長率。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出口增長率大起大落,而經濟增長率每年都是一樣的7%-8%,出口是中國很重要的經濟來源,如果出口額是上上下下像鋸齒型的,那經濟增長如此平滑就不符合常理了。除此之外還有幾打數據有問題。如果只是一項數據有出入,那還能解釋,這麼多數據有問題就變得讓人質疑了。而且許多國營企業欠債倒閉,這些卻沒有從國內生產總值中扣除。

在中國毀約太容易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會給中國帶來許多好處。作為成員,中國必須遵守它的貿易規則,些規則會幫助中國經濟走入全面發展,同時也會增加投資者的信心。中方遵守合同是對投資者信心最大的保障,現在中國毀約太容易。當然,規則還得由中國政府自覺地去遵守,外面人都無法保證得了,因為要鑽空子總會找到空子的。加入世貿組織給中國帶來最負面的影響就是失業問題。大多數國營企業將無法面對自由經濟的競爭而倒閉,這將導致許多人失業。這是一個極其艱難、極其痛苦的過程。現在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懸殊的貧富差異和失業。但是,越早面對這些問題越好。

以中國為消費市場投資虧本

就外國對中國的投資,舒若教授說這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以出口為目的,投資生產出來的產品用於銷售到中國以外的市場。這部份投資者賺了很多錢。中國不光有廉價的勞動力,而且有相對便宜的很好的技術人才。另一種投資是以中國為市場,投資生產出來的產品是銷售給中國人的。這部份投資還沒有賺到錢。中國的經濟總產值只佔世界經濟總產值的2%,人均產值就更小。絕大多數中國人80%以上的收入是花在吃住上,沒有閑錢去買外資生產的高檔消費品,能買得起的只是很有限的一些人。就拿汽車業來講,只有人均收入達到五千美元,汽車業才有基礎發展,它才開始賺錢。中國人的平均收入距標準還甚遠。例如飛亞汽車在巴西投資了二十年後才開始賺錢。

美國花一百年才趕上英國

中國的經濟發展要趕上世界先進國家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美國花了一百年才趕上了英國的人均收入。日本欲趕上美國花了一百三十五年,現在還差一些。台灣在1959年人均收入才五百美元,在成功地發展了五十年後,達到了二萬美元,這還只是美國的一半。中國的問題不是看它在今後的五、六年中能否快速發展,也不是看它是否能解決目前的這些問題,而是要看它能否在很長的一個時期裡維持穩步發展。有許多國家在蓬勃發展了十年、二十年後突然倒下了。像巴西,1968年到1978年間,它是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現在呢?再看世界上經濟最強的三個國家美國、日本和德國,都是在平均每年3%-4%的增長率下,穩步增長了一百多年,這是別的國家所沒有做到的。

要保持這種長期的穩定發展,就必須有一套健全的、能維持這種發展的制度。中國不光要有好的政治領袖,好的經濟領袖,還要有好的工會領袖。美國的失業保證金、老年退休金都是由工會領袖倡導建立起來的,這也是美國經濟發展歷史上的重要成就。而政治體制的民主化是經濟穩定發展的最終保障。民主化的政治體制最大的好處就是使更換領導人很容易。在一個極權國家,每次更換領導人都會引起社會的不安定,也是導致經濟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美國貿易代表談与東盟的自由貿易協議問題 (4/11/2002)    
  • 多倫多台灣商人命案引起台海兩岸政治角力 (4/11/2002)    
  • 美國會「台灣小組」成立 (4/11/2002)    
  • 美國之音:德國戒備森嚴迎江澤民來訪 (4/11/2002)    
  • 江西上饒連遭風暴襲擊 10多万群眾受災 (4/11/2002)    
  • 紀元專訪﹕哈佛肯尼迪學院威廉博士談中國經濟 (4/11/2002)    
  • 香港市民對經濟信心仍未恢復 (4/11/2002)    
  • IMF指經濟不景氣同步化早已持續存在 (4/11/2002)    
  • 新加坡第一季經濟下降2.6% (4/11/2002)    
  • 委內瑞拉工人持續罷工石油生產受影響 (4/11/2002)    
  • 紐約時報:專家憂心爆發第三次石油危機 (4/11/2002)    
  • 冰雹襲擊廣西 造成屋毀人亡 (4/11/2002)    
  • 外來人口成為北京市主要犯罪人口 (4/11/2002)    
  • 大陸網路犯罪快速上升中共提倡道德自律守法 (4/10/2002)    
  • 大陸煤價今年漲幅將達百分之六以上 (4/10/2002)    
  • 地調所:台北市建築物耐震係數應提高 (4/10/2002)    
  • “發現臺灣”圖片展首次在戴利中心舉行 (4/10/2002)    
  • 博士犯罪損失2.3億 用人標準引人深思 (4/10/2002)    
  • 美國國會即將成立台灣小組 (4/10/2002)
  • 相關新聞
    美國國會即將成立台灣小組
    地調所:台北市建築物耐震係數應提高
    博士犯罪損失2.3億 用人標準引人深思
    “發現臺灣”圖片展首次在戴利中心舉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