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孔子求樂于萇弘

font print 人氣: 20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18日訊】注:孔子是東方最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和政治家。他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鑄成了他在中國歷史上不朽的地位。他的思想,至今仍獨步于人類世界,不衰不墜,弟子們把孔子的談話,編纂成書,那就是中國文化的寶典-論語。它不但是中國人的圣書,也對世界文化造成重大的影響。在政治方面,則以建設禮義之邦,解救人民痛苦為依歸。而他那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尤能開万世太平,令人向往,所以后世的人,尊崇他為至圣先師。

一次,在洛陽的期間,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拜訪萇弘,請教樂的問題,萇弘很敬仰孔子的學問道德,曾經對別的朋友說:「我看仲尼這個人,儀表堂堂,態度謙和,記憶力強,博物不窮,好像見到了圣者興旺的徵象。」

從洛陽回來,孔子的名望更高了,來請求入學的弟子更多了,這個時候他是三十歲。有一次魯國的太廟舉行祭祀大典,臨時請他去擔任助理,因為他沒有做過這种工作,所以每樣事情他都很慎重的請教別的祭師,而招來背后的批評。

他的學生子路為了這件事情很不高興,孔子說:「這一次是太廟榮典,一切需要敬謹,那些儀式雖然我都知道,可是為了慎重起見,還是樣樣要問個詳細确實,這才叫做禮。」子路恭恭敬敬稱是。孔子又說,順便再告訴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不知并不是可恥的事,不知道而假裝知道,才是可笑的事呢!」

摘自中華文化天地 (有改動)(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城父繼續南行,孔子和弟子們到了楚國的負函(今河南信陽)。負函原為蔡國城邑,后被楚國侵占,蔡國被迫遷都下蔡(今安徽鳳台)。原蔡國的一些人民被迫聚居于負函,楚國派大將沈諸梁治理。
  • 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師徒再次回到了衛國。這次回衛國的具體路線是從負函到陳國,自陳國北上,經宋國的儀邑,抵達衛國蒲邑,由蒲邑回到衛國都城帝丘。這一年,孔子67歲。
  •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齊國貴族國書等人率軍攻打魯國。季康子向冉求問應敵之計。叔孫氏、孟孫氏不想作戰,冉求力主迎戰齊軍。季康子被冉求說服。魯軍分兩路抵抗,大貴族孟孺子統率右軍,冉求統率左軍。結果,右軍一戰敗回。冉求率左軍英勇奮戰,打得齊軍狼狽而逃。孔子的另兩位弟子樊遲、有若也參加了戰斗。孔子听到冉求等人率軍抗擊齊國侵犯,大加稱贊:“這是義啊!”
  • 不久,又發生了季康子祭祀泰山的僭禮事件。

    季康子准備前往泰山行祭祀之禮,尚未出發,這消息在魯國都城已傳得沸沸揚揚。孔子派弟子將冉求叫來,神色嚴肅地對他說:“你不能勸阻此事嗎?”冉求回答說不能。孔子十分失望,感嘆道:“難道可以說泰山之神還不及林放懂禮,會接受你們這不合規矩的祭祀嗎?”

  • 天下之大,卻無處有明君圣王出現的征兆。孔子看到魯國的當政者對自己所堅持的政見已絲毫不感興趣,自己在國政方面已不可能發生怎樣的作用,在失望之余,息下心來,將生命最后一段時間的精力全部用在了教育事業和文獻整理上。孔子終于成了一位比先前任何時候都要單純得多的教育家和學者。在隨后的几千年中,失意的政治家其實也大多走了這條道路。
  • 在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前,孔子經歷了一場大病。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事情。孔子一生中,身體狀況都是很好的,還在早年時期他即是射箭、駕車的好手,在這點上就連一向以身強力壯而自詡的弟子子路也深為佩服。据古籍記載,孔子年輕時力能“舉國門(即城門)之關”,由此亦可見出他身體勇健的程度。
  • 光陰在悲傷的余緒中又過去了一年。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春天,孔子一病不起。此時,在世的弟子中不論在年歲上還是從資歷上來看,子貢算是第一位的人物了。當子貢赶來看望自己所尊敬的夫子時,已預感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的孔子強撐起身體,扶杖立在門口。
  • 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歷八月廿七日,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靈洞”,傳說為孔子誕生地)。因父母禱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 孔子自稱“四十而不惑”(《論語.為政》),所謂“不惑”蓋指“而立”時确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已堅定不移。
  • 據北京晚報5月28日報道,記者連日在北京孔廟觀察發現,近几天到此上香的人流中,多了一些年輕的面孔,一家老少“齊上陣”的也不在少數。記者跟孔廟工作人員一聊才知:這些都是今年高考的學子和他們望子成龍的父母。孔廟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現在每逢周末,來上香拜謁的考生都有几十人。供奉孔子的大成殿中香火繚繞。工作人員介紹,到了高考前几天,上香熱度會更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