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臣.關鍵時刻

蘇軾治洪救下一城人 程昱智退亂賊保危城

作者:懷忍忍
豪氣干雲二名臣,在大災大難中保雙城救下無數人。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927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個空城怎樣變回殷實之城?一個危城怎樣變回金湯之城?看看不同朝代發生的雙城記,二位名臣豪氣干雲、足智多謀,活命無數的實蹟令人拍案叫絕!

程昱救回東阿城

漢朝末年黃巾賊亂起,到處燒殺擄掠。當一股黃巾賊攻向東郡東阿縣(*今山東境內)時,縣丞王度反叛漢朝朝廷,起火燒了縣裡的倉庫,外合黃巾賊一齊為亂。縣令膽小,看到手下的縣丞反叛,就逃出城去了。其他官府裡當差的小吏和老百姓紛紛背著老人帶著幼兒,往東奔逃到高渠丘山裡。

後來成了曹操手下謀臣的程昱當時就是東阿的城民,就住在城裡。他沒有跟著其他城民慌亂奔逃。他私下派人去偵查王度,發現王度一撮人出城到了城西五、六里的地方去屯兵。東阿城變成一空城,沒有守城的人員和軍備物資。

程昱保下東阿城,使人免入黃巾之亂,救了無數人。(全景林/大紀元)

程昱覺得這情勢可用,就一一找到縣中大姓人家,對他們分析情勢,勸他們回城。他對城裡有頭有臉的薛房和其他大戶說:「你看看現在王度那幫人得了城郭卻不住,可知他們只不過是要虜掠財物罷了,並非有堅甲利兵的軍備可以攻防這座城。當今之計,我們何不一起回到城裡去守護自己的家園?你們看,東阿城又高又厚,產的穀米又多,現在我們若去找縣令,請他帶頭領著大家回城共同堅守東阿城,王度那一幫作亂的傢伙必定無法持久戰,我們可以趁機攻破他們。」

薛房等大戶聽了程昱的分析,心中都形成了共識。然而,那些小吏和小老百姓卻都不肯跟從,紛紛說道:「賊在西,東邊有路啊!」程昱對薛房等大戶人家說:「愚民商議不了事情。」於是他密遣了數騎精兵,到東山上舉起大旗,讓薛房等人望見,一邊大聲呼叫「賊來了!賊來了!」這時,程昱帶頭往城的方向馳去,那些吏民就都跟在他後面一路往回走。路上他們找到了縣令,一齊回去共守東阿城。

當城民回城後,王度那幫賊人來攻城,然而,對著高大的城牆百攻不下。就在那幫賊徒子要離開時,程昱率領著吏民突然打開城門在賊人的後方急攻,打得王度等一幫賊人落荒而逃。程昱的智勇之舉,讓東阿空城在黃巾賊亂中終得以保全,讓人重拾殷實的生活,活命無數。

蘇軾的雙城記

北宋名臣蘇軾從中央外調徐州太守時,有一段治河的史實。有一次黃河在曹村大決堤,決堤後的河水氣勢洶洶氾濫到梁山泊,洪水大漲來不及泄又溢出了南清河,洶洶湧湧到了城下。眼見洪水就要把城沖垮了,城中富戶人家爭先恐後出城避水難。

洪水臨城下,蘇軾怎樣救下一城人?(全景林/大紀元)

蘇軾知道後說:「富民一出逃,其他百姓都跟著動搖,我和誰來守城呢?我在這裡,河水決不能敗城!」那麼,蘇軾豪氣干雲,說到做到。然而,他空手一人是怎麼治得水患的呢?怎樣變出治水大軍呢?

蘇軾先派人將出城的富戶人家請回城裡。同時,蘇軾去見武衛營禁軍搬救兵。他呼請禁軍卒長說:「河水就將毀壞徐州城牆,將奪走百姓的身家財產甚至可貴的生命,事情萬分緊急,雖然您的禁軍不歸地方指派,就在這關鍵時刻,姑且為我盡力好嗎?」

卒長說:「您身為太守,為了百姓不避泥濘,在處處積水的路上苦苦奔走,吾輩小人物,應當效命。」

於是,禁軍卒長率領手下士兵持著畚斗和挖土的鐵鍬,築起東南長堤,從戲馬臺一直築到徐州城邊。彼時,真是上天考驗人的極限,大雨日夜不止,水患嚴重,釀成巨災。蘇軾就在工地上搭建一間小廬作臨時的休憩所,過家不入,日以繼夜都在城牆和河堤邊上和大雨拔河,忙著補救堤防、守護危城。他又令其他官吏每人分守一段城牆,各盡職守,使得全城每一範圍都有負責的官吏隨時監看,防範和救濟緊急危難。

後來,蘇軾向朝廷請調來工役增築故城,並且在河邊又增建修築了木樁填土石的堤防(*舊稱「木岸」)。志氣豪邁蘇軾,慮事面面俱到,在千鈞一髮中救下了一座危城,又修築了故城,真的寫下了金湯雙城記。

二代名臣的「雙城記」,展現豪氣干雲的奇志,和聰慧的謀略,令人叫絕。他們身先士卒、不畏受苦犯難的精神與行跡更是難能可貴!

參註
程昱機深智遠、智勇雙全,是曹魏的開國元勳之一。程昱原名程立,字仲德,出身東郡東阿縣(今山東東阿)。因為夢見登泰山捧日,後來為曹操建了奇功,遂改名程昱。他身材頎長,高八尺三寸(超過一米九),蓄一副美鬚髯,善於審視度勢,分析敵我勝敗的形勢非常精闢、切中要點。

資料來源:
《三國志.魏書十四.程昱傳》
《宋史.列傳第九十七 蘇軾》

@*

-點閱【歷代名臣】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 明憲宗成化年間,于謙之子于冕獲赦,于冕上疏為父于謙平反,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欽賜在墓邊建祠堂,題為「旌功」。
  • 王蘇二人政見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對於對方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