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評判一位母親的成功與否

人氣 764

【大紀元2021年05月06日訊】(ANNIE HOLMQUIST撰文/大紀元記者徐海韻編譯報導)不久前在宜家(IKEA)排隊的時候,我看到了不遠處的一位顧客。那是一位年輕的母親,她的車裡有一兩個孩子,其他幾個孩子分散在她周圍,一共有五個。換句話說,她忙得不可開交。

但與人們所期望的相反,這位母親平靜、親切友善,這些特質在她的孩子身上也很明顯。看到這個畫面,我不禁笑了起來,眼裡湧出了淚水,心想這位女士多麼幸運啊,她身邊有這麼多可愛的小腦袋和小手,顯然她把他們訓練得很好。

後來我把這個場景和我的想法告訴了一個朋友,她回答說:「你應該告訴她你是怎麼想的!」作為幾個孩子的母親,我的朋友說,如果有人走過來給她一個友好、鼓勵的評價,而不是用一種貶低的方式說「看她有多忙」,她會很激動。顯然,我的朋友經常碰到後一種情況。

我想知道有多少其他的母親也聽到了這樣或類似的負面評論?我猜很多人都是這樣,尤其是當她們有更多的孩子,而不是文化上可以接受的一兩個。與此同時,隔壁收銀台自信的職業女性和身著西裝為兩個成年人挑選外賣的已婚女性,得到的只是微笑和點頭,而不是被凝視和粗魯的評論。這也許是在不知不覺中承認了她們成功的光環。

成功的女人

成功?為什麼似乎我們把女性成功定義為沒有孩子的生活,或是只有很少的幾個?

最近海倫‧羅伊(Helen Roy)在《30歲,輕浮,不成功》(Thirty, Flirty, and Not Thrive)一文中探討了女性成功的普遍定義。她回憶了2004年的電影《十三奔三十》(Thirteen Going on Thirty),片中主角如願以償地過上了紐約職業女性的迷人生活,但後來卻意識到,她寧願嫁給自己中學時代的戀人。

羅伊寫道,雖然電影裡的角色有機會回去重新來過,但看過這部電影,已經長大的女孩們卻沒有這個機會。結果年齡越來越大,在世人看來成功了,但不得不面對錯失婚姻和生兒育女機會的痛苦。

羅伊解釋說,我們非但沒有承認和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把「大量的恥辱和評判與表演性的憐憫結合在一起」,指向那些放棄職業生活、選擇撫養孩子的女性。

為什麼我們要對她們做出這樣的評判?她們是在戰壕裡作戰的人,是選擇了犧牲世俗的榮譽和名望,來換取臉上黏黏的孩子用蒲公英做成的、送給「媽媽」桂冠的人。這個混亂的世界下,她們是撫養我們有所作為的下一代的人。

啟動命運

最後一點來自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凱瑟琳‧諾里斯(Kathleen Norris)1911年所寫的《母親》(Mother)。書中講述一個年輕成功的職業女孩瑪格麗特(Margaret),心裡瞧不起她的母親和她為養育八口之家的傾力付出,直到她的朋友丁尼生(Tennyson)教授開導她,輕輕告訴她一個簡單的道理:

「像你母親這樣的女人,非常了不起,她開啟了八種命運而不是一種!」教授向瑪格麗特解釋說。「她拙於用詩歌、音樂或舞台來表達,卻把自己精采的人生哲學全部放進搖籃,讓寶寶們在膝間純淨地成長,獲得茁壯的身心。」

他接著說,許多婦女說她們害怕養孩子帶來的責任,而她們「判定年輕的生命根本就不該如此(承擔這樣的重責)」,在現實中卻讓自己承擔了更大的責任。「學識、優雅舉止、苦心孤詣的精巧語言、品味與視角,如果你不打算萃取其精華來澆灌新苗——我們這世上唯一的真正希望,這些東西又有什麼好處呢?」丁尼生教授問道。

當我們下次排隊,站在一位「看起來很忙」的女人旁時,我們都應該記起這些話。那些選擇生兒育女,並把他們培養成值得尊敬的、正直的成年人的女性,並不是自私的,也沒有缺乏志向、文化、品味和地位。相反,她們是聰明的,把她們的教育、理解和性格投入多年的養育中,以便有一天當她們的孩子走進這個世界時,他們對世界的影響成倍增加。

Annie Holmquist是《智識外賣》(Intellectual Takeout)和《編年史雜誌》(Chronicles Magazine)的在線編輯,這兩個項目都是查理曼研究所(Charlemagne Institute)的項目。

責任編輯:韓玉 #

相關新聞
更生家庭多單親  更保母親節送暖清寒
教育是最大財富   8旬模範母親談身教
母親節感恩月  大葉大學推出「愛心樹」
柔道童重摔昏迷 母盼兒醒來成最好母親節禮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