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堅持三民主義的小故事

作者:仰岳
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演講,在場的還有蔣介石、宋慶齡、廖仲愷。(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4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讀中國近代史時,讀到孫中山離世前一年的敘述,往往有這樣一段:
1924年10月下旬,直系軍閥馮玉祥發動政變軟禁總統曹錕之後,致電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而孫中山在北上不久後卻不幸病世,使得中國統一的事業功敗垂成。

這段廣為人知的歷史中,還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反直三角同盟

許世英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政治人物,是初代國民黨創黨的元老,曾於1916年起在知己好友段祺瑞的內閣任官,擔任內務、交通總長。許世英相信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三民主義能救中國,因此任內不斷地力勸時任國務總理的段祺瑞與南方的國民政府合作,共商國家統一大計,並以三民主義治國。但當時中國處於南北分裂對立狀態,雙方缺乏合作的契機。

在民國初年,以至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死後,中國陷入直系、皖系、奉系等各路軍閥割據的狀態,共產國際也看準時機趁虛而入。孫中山先生為了打破各地軍閥爭強的僵局,加上直系軍閥對孫中山在廣東的政府始終處於敵對狀態。孫只得將直系軍閥作為討伐對象,並與其他軍閥同盟。

自1920年開始,孫中山便派出代表與奉系的張作霖,皖系的段祺瑞談合作,最後組成了反直三角同盟,同時也祕密與直系軍閥馮玉祥聯繫,策動其反叛與國民政府為敵的直系軍閥曹錕及吳佩孚。

在歷經數年的軍閥混戰後,1922年,由直系軍閥的曹錕暫時取勝,之後他更以賄選手段當上了總統。雖一時取得優勢,但遭受幾乎全國各地一致的聲討,反直三角同盟此時也漸漸地開始發揮作用。

1924年9月,由於江浙地區的軍閥衝突,進而引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在南方的孫中山準備響應,他規劃第二次北伐,讓南北一致合作。這時下野中的段祺瑞準備日後復出,然而軍閥出身的段祺瑞對國民政府卻有著許多疑慮,這時許世英便起到了協調作用,一小段插曲也就由此而生。

「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本質對立的對話

孫中山的盟友軍閥們都一致反共,奉系領袖張作霖任內力阻蘇共在東北的滲透。他的總司令部更懸掛著「推翻蘇聯共產主義」、「徹底摧毀共產主義」的標語。而皖系段祺瑞除了擔心權位遭奪的問題外,也對於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採取的容共政策有相當顧忌,因他堅決反對中國的赤化,這時許世英多方解釋說:

孫中山是一心救國的革命家,不會想要爭取權位,建國初讓位給袁世凱就是例證;而容共政策是在消化共黨分子,使其參加國民革命,而共產主義是沒有國家民族觀念,是剝奪人權的專制集團,尤其鼓勵階級鬥爭,與三民主義可以說是水火不容,所以統一後絕不會採取共產主義。

最後在多方協調後,北方的反直盟友們統一由許世英擔任特使南下拜訪孫中山,討論如何對付直系軍閥,南北一致進行戰略計劃。1924年10月4日,孫中山在廣東韶關接見許世英,雙方一見如故,彼此交流三民主義、建國方略,暢談數日,最後許世英提出了段祺瑞的兩個提問,孫中山都分別給了答覆。

在執政問題上,孫中山答覆說:

我一生奔走革命的目的在為國家爭取獨立自主,從不是為自己的權力打算…若段祺瑞願意實行三民主義,吾願意以政黨領袖身分支持他執政。

在共產黨的問題上,孫中山答覆道:

國民黨奉行的是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兩者本質截然不同,今日的聯俄與容共只是一時的政策,我和蘇俄的代表曾經發表聯合宣言:我堅持中華民國只能實行三民主義,而蘇俄代表也承認共產主義不能使用於中國, 這個立場非常明顯堅定,不容質疑。

得到孫中山明確的答覆後,許世英滿意地離去。臨行前孫中山打趣的對許世英說道:三民主義為我首創,未料許君對三民主義研究之深,不下於我也。許世英北上回到天津後,將孫的回答如實回覆了段祺瑞,段也不再抱著顧忌心理。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總統曹錕軟禁,擁護段祺瑞復出執政,並與張作霖分別致電孫中山,請他北上共商國事,謀求中國統一。孫隨即應允北上。

然而孫中山此時已身染重病,不幸於隔年三月在北京離世,其壯志未酬的遺憾,深為後世的人們所惋惜。也使得中國統一的時程向後延遲了三年,才由繼任者蔣介石完成。

然而,更令人惋惜的是,當時許多的國民黨人因對共產主義認識不清,不了解「容共政策」僅僅是一個權宜之計,反而受到中共混淆認知的宣傳影響,結局是共黨一步步的附體,侵蝕了整個國民政府,最終還奪取了中國政權,讓中國超過八千萬人因共黨的統治而死於非命。這個後果,恐怕是孫中山先生當初所始料未及的。

參考書目:
《中國通史一百講》 作者:陳致平 嘉年出版社1977年 印行
《我們的 國父》杜英穆著 名望出版 1987年 出版
《國父年譜》羅家倫主編 黃季陸增訂 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1965年 出版@*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民主自由
    蔣經國先生是中華民國第6、7任總統。他知人善任,啟用一批優秀的官員,將台灣建設成一個經濟起飛的國家,成為當時亞洲四小龍之首。同時他晚年也解除了種種的政治禁令,讓台灣走向民主化。曾有民調統計,有超過半數的台灣人民認為他是最受到懷念,也是對台灣貢獻最大的總統。
  • 歷史上的今天,林肯:失身草莽良亦寇,一朝稱王賊亦雄。天地黑白早有定,是非成敗轉頭空。獨立自由血鑄就,想拿走就拿走?不中!
  • 蔣介石是近代知名的領導者,大多數人普遍以為他是一位冷酷的軍事強人,其實檢視他的日記與過去侍衛的回憶錄,可發現許多他個人在私底下與人熱情互動、為人設想的小故事,這些故事在他「車遊」期間最為多見,而「車遊」則是他個人最喜歡的休閒活動之一……
  • 西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向北京,這一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關鍵時刻,湖南名士唐才常與革命黨領袖孫中山都在此年發動了大規模的起義活動,然而這些起義事件最後都以失敗收場,這一年也是革命黨人普遍感到最為低潮的一年,然而孫中山並不氣餒,本文將述說他在惠州起義前後的小故事…...
  • 上海市,不單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自民初以來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同時它也是中國近代革命家孫中山駐足居留最久的地方之一。
  • 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不僅是20世紀叱咤風雲的政治領袖,而且是激勵人心的一流演說家、榮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悠然自得的業餘畫家。其是非功過雖有不少爭議,但這位在至暗時刻發出雄壯獅吼的前首相仍被民眾選為「最偉大的英國人」。其危難歲月卓越的領導力,至今仍為英美政要們欽佩稱道。
  • 在浩瀚的歷史洪流中,東西方都很少有英雄人物能夠像成吉思汗和亞歷山大大帝那樣脫穎而出,震古鑠今。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和第一位大汗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都有著史無前例的征服世界的壯舉。但除此之外,他們還有著相似的價值觀,對各自神的信仰以及對新文化知識的熱衷。
  • 孔祥熙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穩健、厚重。無論他坐著或站著,就像一座小山。所以當時有人說,用這樣的人管理國家財政,不會發生危險的事,不會禍國殃民。日軍侵華,國難當頭,民生艱難。孔祥熙身為財政部長,時常發表演講,為國民打氣。
  • 在蔣經國總統的一生中,面臨過許多的考驗,在年輕時留學俄國十二年的試煉,日後在抗戰期間的江西主政、組訓青年軍,戰後深入敵營與蘇俄談判,他都憑藉著個人長期歷練的智慧化險為夷,1975年父親蔣介石過世,生死這雖然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命運,但對蔣經國而言這是一種無從形容的喪失,他傳記中自述這一年是人生中「最長的一年」,然而也在這一年,他對於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