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恐致命 醫提六症狀要小心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23年04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一名33歲陳小姐在坐月子期間出現皮膚異常,膿疱從眼周、嘴巴、脖子蔓延到手肘、屁股,全身皮膚皺褶與關節處嚴重潰爛,使用皮膚科診所開立的止癢藥、止痛藥和消炎藥都沒有效果,後來住院治療,才終於確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期間因病免疫力低下,一度感染肺炎而昏迷,送入加護病房插管使用葉克膜,與死神拔河一個月才救回一命。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影響遍及全身內外的皮膚重症,據統計全台約有500多位病患,急性發作期不僅病程發展兇猛且症狀持續時間長,膿疱超過3個月未消退,還會反覆發作。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說,皮膚是全身最大的器官,全身約有16%體重是在皮膚,皮膚疾病種類繁多,一般民眾的印象多為濕疹、青春痘,以為自行到藥局買藥即能緩解,但實際上仍有部分為罕見皮膚疾病,需經由專業治療。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好發於40到60歲成年人,女性發生比例較高,典型症狀為皮膚出現大面積的膿疱、紅斑、脫屑,還經常伴隨疼痛、發燒、疲倦等全身性症狀。

黃毓惠說,若未及時治療,嚴重恐併發敗血症、心肺腎多重器官衰竭等致命併發症,拖越久越危險,但其誘發原因多元,也無法預測,舉凡,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等,甚至感染Covid-19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發作。

此外,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部分症狀,與一般斑塊型乾癬相似,如皮膚患處泛紅、脫屑,所以常被誤認為是一般乾癬,典型的膿疱症狀也常被當成是感染處理,種種原因導致診斷更為複雜,也曾見過患者因為沒有對症治療而不見成效,轉尋求青草藥調理或民俗偏方,結果反而導致免疫力失調,症狀大幅惡化,顯見正確疾病衛教的推廣還有許多努力空間。

黃毓惠強調,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急性發作會依據不同患者有相異的發作頻率,逾7成患者在2年內會數度發生重度急性發作,目前也難以有效地預測或是預防,一旦發病,皮膚會快速出現大量密集的膿疱並伴隨刀割、火燒般的疼痛。

據臨床試驗顯示,超過五成患者在急性發作期,使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治療,首週即可完全消除膿疱症狀,不僅有機會讓患者皮膚宛如新生,還有助於減緩疼痛、提升生活品質,治療三個月後,有機會維持膿疱清除達12週,可望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急性發作管理治療新選擇,幫助更快回歸正常生活。

正確診斷、及早治療相當關鍵,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陳俊賓提醒,若民眾發現六大症狀,包括急發膿疱群合併皮膚症狀(紅斑、脫屑),與全身性症狀(疼痛、發燒、疲勞),應即刻前往皮膚專科做進一步診斷。

責任編輯:王愉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