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泳池暴力事件頻發 突顯移民問題

人氣 115

【大紀元2023年07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余平德國報導)游泳池本是納涼消暑的好去處,如今卻成了德國暴力事件頻發的熱點——騷亂、群毆、性騷擾,甚至強姦。柏林的情況最嚴重,當局計劃,施行實名制,甚至打算派警車定點監視。

德國游泳池騷亂事件的涉案者大都是有移民背景的年輕穆斯林。柏林市長希望從教育入手,讓他們看到前途。但有人認為,這是徒勞的。因為在某些社區存在著阿拉伯的平行社會,他們對德國的法制不屑一顧。

游泳池變群毆現場 警察介入清場

柏林去年就發生過上百人在游泳池打群架的事件。今年六、七月以來,游泳池暴力事件再次登上新聞頭條。在柏林新克恩(Neukölln)的一個游泳池裡發生群毆,50人混戰在一起,最後警察不得不介入。

另外一個游泳池裡,一名14歲女孩遭到一名20歲男子的騷擾,她17歲的哥哥立即向對方動手,隨行的同伴也加入,二十多人打成一團。

《圖片報》報導,6月初的一個週末,一名14歲女孩在柏林施拉赫藤湖(Schlachtensee)遭到強姦,四名14到19歲的男子一度被警方拘捕。當天年輕人在湖邊聚會直至深夜,這名女孩就在不遠處被兩名男子性侵。其中一名嫌犯在警方有記錄,《圖片報》透露,此人有移民背景,已經加入德國籍。

游泳池事件不僅發生在柏林,也蔓延到全國。最近《萊茵-內卡報》報導,在巴符州的摩斯巴赫(Mosbach),一個15歲少年發現有人在他的浴巾下面偷偷放了一把刀,刀柄埋入土裡,刀尖朝上,刀刃7.5厘米。所幸少年及時發現,沒有造成後果。

6月中旬,在斯圖加特-下蒂爾克海姆(Stuttgart-Untertürkheim)一個露天游泳池裡,四個14到15歲的女孩被一群男子騷擾,有的男子對女孩動手動腳。幾名女孩向工作人員求助,安保人員抓住兩名嫌犯並送交給警方。

基民盟要求嚴懲暴力肇事者 當天就處罰

鑒於一系列鬥毆事件,柏林當局計劃僱用更多安保人員,設置流動警點。7月中旬開始,柏林一些游泳池規定,客人必須提前在線買票,並且在人口處出示身分證、駕照等證件驗明身分。

基民盟籍柏林市長韋格納(Kai Wegner)表示,要加強游泳池的安全,「我們將確保每個來游泳的人都提前登記,我們不希望出現任何無法無天的區域,這是不能接受的。」

剛剛接替基民盟祕書長的林內曼(Carsten Linnemann)甚至提出,要立即嚴懲游泳池裡的暴力肇事者。日前,他對《週日圖片報》表示,「誰中午在游泳池攻擊了別人,誰晚上就要被送到法官面前接受制裁,週末也一樣。」林內曼還補充說,「要儘可能量刑,甚至包括監禁。」他強調,必須對肇事者起到威懾作用,讓他們知道自己將被定罪並在同一天面臨後果。

大男子主義氾濫無法無天

因為滋事者中移民占相當大的比重,輿論聚焦移民問題。一些人認為,德國的游泳文化遭到破壞,因而感到氣憤;也有一些融入專家指出,這與伊斯蘭文化中奉行的大男子主義有關。

德國游泳池協會主席哈茨海姆(Peter Harzheim)對《世界報》表示,「我們看到游泳池裡的攻擊性和目中無人、無法無天事件日益增多。必須說,在很多城市的露天游泳池裡,大男子主義氾濫,他們不守規矩。」

柏林市長韋格納表示,製造騷亂的是「少數人」。他分析,無聊和對前途失望是導致這些年輕人滋事的誘因。因此他的對策是:要讓年輕人看到出路,而且要從教育入手。

左翼黨政治家科查克(Ferat Koçak)認為,是新聞界人士誇大其詞,這是種族主義辯論。而且他認為責任不在肇事者,而在社會。這位有庫爾德血統的左翼黨政治人物就是在柏林新克恩長大的,他7月中旬在推特上寫到,問題不在於有移民背景的年輕人,而在於他們被社會遺棄了,因為(當局)對教育和青年工作的投資太少、失業等等。

原選項黨柏林主席帕茲德斯基(Georg Pazderski)在推特上反擊說,這與騷亂者自身的文化背景有關,問題就出在有移民背景這點上:他們深陷父權制結構的宗教裡,而且從小就被告知,德國對他們不好。讓他們自我反省?這是不可能的。

瑞士《新蘇黎世報》(NZZ)的編輯基斯勒(Alexander Kissler)在推特上寫到,「他們就是野蠻人。」他引述柏林的報導稱,「(他們)在樹叢裡大小便,衛生設施的牆面上也被糞便和尿液塗抹⋯⋯根據報導,肇事者是阿拉伯家庭的孩子,部分來自車臣。」

另一名柏林記者也在推特中寫到,在某些城區存在著無政府狀態,阿拉伯人在這裡有自己的平行社會,他們嘲笑德國的法制。這些人根本不想融入社會,再說也沒有人會給他們工作機會。

責任編輯:王亦笑#

相關新聞
持德國49歐元公交月票 遊玩九大周邊國家
德國推出首個對華戰略 外交部長措辭強硬
法輪功反迫害24周年 德國政要致信聲援
盤點十大最不像德國的德國景點(組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