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于謙的故事

【于少保萃忠傳】第十七回:徐珵首倡南遷 于謙力爭北守

作者:明朝 孫高亮
也先擁英宗直入紫荊關,索取金帛一萬並要求談判,景帝不許,也先聽後十分失望,於是放棄談判。于謙親自督戰,挫敗了也先,也先擁著英宗向西而去。(夏瓊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于公當時泣勵三軍,軍心感激,勇增百倍,殺退也先。也先連夜遁回沙漠。于公率得勝軍兵回朝。眾多士民,盡皆欣仰。寮寀亦贊公曰:「觀公今日事業,雖宋之李綱,未能及也!」公聞贊言即曰:「四郊多壘,卿大夫恥之。今敵逼城下,但不與盟,幸耳。何敢比李綱乎!」當日朝廷論功,特加少保兼總督軍務,公固辭不肯受職。後朝廷再三慰諭,公面辭奏曰:「臣微有犬馬之勞,感蒙聖主恩,遽受顯職,臣斷不敢當的!」景泰不允所奏,仍慰諭之,公不得已受職。便啟奏曰:「今敵兵雖然退去,太上拘留在彼,他日必仍假送,以和為名,自有無厭之求。從之,則削我國脂膏;違之,則速其變擾。此理之與勢,必不可和也。為今之計,莫若遣將練兵,養威蓄銳。倘彼再犯順,我即聲罪致討,無有不勝矣。」景帝深嘉納之。

公日則入朝奏事,夜則宿處朝房;出則經畫軍務,進則防豫事機。時值邊境洶洶,訛言不絕。公見京城百姓惶惶,一日四、五次驚恐不定,誹誹謠言。公聞民謠,心甚不安,曰:「若如此,則國本動搖,非安社稷之事。」即今後軍都督、五城兵馬等官,鳴鑼曉諭。不許謠言,如違斬首,決不輕恕,民聞禁示,方始寧靜。公將緊要事漸漸安輯。

不期十月初一日,飛馬忽報:「也先擁了太上皇帝從紫荊關來送駕,將近京師。其勢甚盛!」也先自從被大兵殺敗之後,仍收集各路人馬。喜寧見齊集人馬,忙上前來唆也先道:「太師這裡可假送他上皇歸國為名,俺們從各關去,將他上皇當先,在前遮避。關上有人看守者,見是他上皇在前,那敢將炮銃箭石施放?那時任俺們擄掠,又好索取金帛。」也先見說大喜,道:「此計甚妙。」遂依計而行。果將這上皇擁在前面,逕投紫荊關而來。守關軍將看見了上皇在前,都不敢施放銃箭。那上皇擁至城下,差人叫守城官軍將帥出來相見,要金帛一萬,犒賞也先部下頭目。城上都督等官見太上召諭,遂開關相見。正開關之際,喜寧等一齊擁進。眾官見勢不好,便忙叫閉關。早有都指揮韓清進門不及,反被射死。又掠去男女數百。邊上人民一齊喊哭,震動京師。

京城人民慌慌亂亂,晝夜不寧。時有侍講徐珵(即是蘇州人,前與于公同館者。)見此聲息,忙令家人搬移家小,往南回家。當有相知者,問徐珵緣由。徐珵答曰:「吾觀天象,前者熒惑進南斗,致有此大變。今又見賊勢猖獗,則知為禍不小。若留家眷在此,必遭擄掠之害。」京城軍兵聞此言,更加慌亂,晝夜奔馳潛躲者,不計其數。又有內相傳進宮中,宮中聞言,亦治裝將起程。景帝聞知,即忙上殿宣問群臣可否。早有徐珵向前奏曰:「臣夜觀天象,察今大勢,非遷南京不可。如其不然,恐有不測之禍矣。」景帝聞奏遲疑半晌。時有二三大臣,復助徐珵之言為是。景泰帝惶惑,不知所出,動搖六宮。徐珵復大聲言曰:「除是南遷,方可免禍。」於時群意洶洶,俱辦南遷之計。宮中盡收拾金寶珠玉,細軟之物,取車數千輛,欲載資裝而出。

此時于公巡邊才回,只見軍民搬移不一,又見宮中車輦,已發數百餘輛,在於午門之外。公大驚,詢問此事,慌進殿廷奏事。景泰帝聞得公回,即御便殿詢問可否。公忙奏曰:「誰為我陛下畫此南遷之謀,可斬此人,以安宮廷,以定民志,然後出師對敵。」因而慟哭於廷,抗聲言曰:「京師乃天下之根本,山陵社稷在此,百官萬姓資蓄在此,帑藏倉儲在此,六官輜重在此。今不守此,將欲何為?若一遷都,則大事去矣。昔宋高宗南渡之事可鑒也!若京城一失,則敵兵長驅而入,雖山之東西,河之南北,非復國家有也。」

那時景泰聞奏,頓然開悟。當有內相金英、興安、懷恩等,亦贊公言。皆稱曰:「朝廷有福,賴有此人,實我國家砥柱之臣。」於是諸臣始有固志,不敢再舉南遷之議。徐珵聞知,深憾于公。惟有朝廷與六宮,得于公力阻南遷之非,得英、安、恩等以固堅帝志,稍稍寧息。

奈百姓紛紛動搖,搬移不止。于公思曰:「民為邦本。今國本搖動,如何是好?」即時保差都御史趙榮(即前使敵營者。帝嘉其志升職。)、羅守信二人,親自管守九門,不許百姓搬移亂動,如違者,斬首示眾。趙、羅二公,平日忠信素著於百姓,故于公保二公看守京城,又多方曉諭百姓。眾百姓見二公忠誠不欺,又見于公威令必行,朝野有法,民心始定,不敢搬移。

于公見內事稍寧,即遣諸將仍照前出城屯營,嚴整隊伍,守護京城。復傳號令云:「若見敵兵前來衝突,切不可亂動。但見中軍麾動大纛黃旗,聽連聲子母炮響,一齊攻殺,聞金即止,不可有違。違者定按軍法。」眾官將等得令,各各準備。于公仍身先士卒而出,又早見敵擁太上在前,蜂擁而來,聲聲喊道:「送駕還朝。」于公忙傳令,令百姓人等,俱在城上遙聲答曰:「我國已立君矣。」

喜寧與眾敵對城上人道:「皇帝在此,何得亂言?」于公又忙令軍民答曰:「豈不聞社稷為重,我國已立君多日矣。」各城皆如此回答。也先聞言,盛氣少沮。于公在將台之上,見敵勢少衰,即令右邊白旗隊裡搖旗吶喊,聲聲大叫:「快留下太上皇帝車駕!」喊聲齊舉。也先聞喊聲甚急,慌移太上馬轉。公見馬轉,急令麾動中軍黃旗,放起連珠子母炮來。各軍將見旗動炮響,一齊奮為攻殺。銃炮之聲,震動山嶽。也先見我軍凶勇,慌忙奔走,已打死甚多。追趕數里,于公急令鳴金。眾將聞金,即忙收轉。問曰:「小將等正好追殺,何故令某等收軍?」公答曰:「諸君豈不聞投鼠當忌器,且勝未足雪恥。萬一窮追不勝,所損實多,況上皇在營中,今奮力追殺,果能救回鸞輿,實乃國家萬全之幸。倘窮迫不及,反迫君父於危亡之地,豈臣子之心哉?所以收軍者,不得不慎也。且宜保全宗社,然後徐用計謀,救回太上,庶盡臣子之心。」眾將歎服稱善。景帝聞知大喜,賜于公盔甲一副,蟒衣一套,玉帶一條,金頂黃羅傘一柄,令其出入張蓋,以示有功。

于公謝恩畢,復上前啟奏曰:「前者上皇親征,雖云天數,亦人力之委靡。有見陣而退縮者;有見敵勢凶獗而逃遁者,有坐失軍機者;有逗留不進者;有觀望不行救援者;以致太上有蒙塵之難。伏乞一一查勘。有功者,授之爵賞;有罪者,懲之誅罰。庶使人知警勸,各懷忠效力,必不損威誤國也。」

景帝聞奏乃曰:「此卿部事,敕卿一一勘量,功罪施行。」于公領旨辭出回部,取軍冊逐一詳看,即差官校星夜拿來,以正軍法。公方回府,早有官吏進稟,同省親友特來拜謁。未知所謁是何親友。

(點閱【于少保萃忠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 明憲宗成化年間,于謙之子于冕獲赦,于冕上疏為父于謙平反,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欽賜在墓邊建祠堂,題為「旌功」。
  • 王蘇二人政見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對於對方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