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于謙的故事

【于少保萃忠傳】第二十四回:于公薦賢置州縣 徐珵改諱治張湫

作者:明朝 孫高亮
于謙向明景帝舉薦徐珵擔任國子監祭酒,景帝不同意,徐珵以為是于謙從中作梗,對他深懷怨恨。徐珵聽從陳循的建議改名為徐有貞。景泰四年,景帝任命徐有貞到張湫治理黃河。(夏瓊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0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于公見邊方和好,並寇盜削平,外無侵邊之患,內無鼎沸之虞,乃思安內撫民之策。且叛亂之後,地廣民殘,少官治理,乃奏保廉能仁厚之官數人以治之。朝廷允奏,各升巡撫一員,添設州縣。于公保奏孫原貞為浙江巡撫,添設宣平、雲和、景寧、泰順四縣,備置縣官管理,因葉宗留擾亂之後,而置之也。又奏保王來為福建巡撫,添設永安、受寧二縣,各置尹、丞、簿、典官掌理,因鄧茂七擾亂之後而設也。復保奏李匡為廣東巡撫,立南海、東莞二縣,因黃蕭養叛亂之後而設也。俱各置尹、丞、尉、典分理掌管畢。于公喜曰:「吾料諸君必不負吾所薦。」

正欣喜間,早有人報進部來稟道:「張湫河決,大水沖沒漕船。」于公聞報,大驚曰:「目令兵馬眾多,惟仗漕糧足用。今河決淹沒,誠為可慮!」

即日具本奏聞。朝廷即敕工部尚書石璞、侍郎王永,治理張湫。石、王二公到任一載,未有成績。當有徐珵聞知二人治水無成,自以為深知地理,特來見于公。公即見曰「元玉(徐珵字)特來,必有教諭。」徐珵說與欲往張湫治水之意。于公曰:「吾倒忘了元玉才能。明日即當面奏,薦兄治水,以舒國憂。」徐珵甚喜,辭出。

明日,于公早朝畢。景帝御便殿,于公即趨入啟奏曰:「臣聞張湫河決,石璞一人蒞任得疾,不能治理。諭德徐珵頗曉天文、地理,乞陛下以河道委之,必能成功。」景帝未及宣言,旁有金英、興安二監問曰:「這徐珵就是前年主南遷之人麼?若是此人,因他識得天文、地理,依了當日之言,這時候不知被邊人僭到何處去也?」景帝聞得此言,就不允于公之薦。于公被二監當殿說出徐珵之事,跼蹴不安,只得叩辭出朝。

後過月餘,時值新歲,群臣朝賀畢,各歸。徐珵即造于公府中。一來賀節,二來即問起前所浼之事。于公答曰:「日前小弟面奏薦兄,奈內廷諸人知兄之名,當面阻撓,使吾不敢再奏。」徐珵默然不悅,即辭回,公固留酌,不肯而出。於是深恨于公。

明日,珵帶了親隨數人,一逕來見閣老陳循。循見珵曰:「元玉有何見教?」珵即將所事告之。循曰:「若內監有言,事不諧矣,非干於節庵之事。就是不佞,亦難保舉公也。」徐珵即送玉帶一條、明珠百顆與循。循曰:「何勞惠此珍貺。」遂留飲。因談論間,陳循曰:「依吾愚見,元玉將尊諱改得,自當一力保奏。使內廷諸人不知,事無不諧矣。」珵聞言大喜,即領教而出。徐珵遂上改名疏,景帝允奏。改名有貞,字元武。留連月餘,陳循果上疏保奏許彬、徐有貞二臣善度水勢,可濬河渠。若命治水,必有成績。內廷果不知為珵,無所阻謗。並以僉都御史星夜馳往張湫治水。

有貞聞命下,星夜到張湫來看地形。乃點檢徒役,謂屬吏曰:「吾觀此處工役甚大,非經歲月,不能成功。視此數千疲卒,焉能用得?吾今散遣汝等,且休息數月,待吾巡歷地勢,然後召用。」徒卒感恩而去。有貞遂乘一小舟,窮河之源。乃由山東濟州、汾州沿衛及沚汝,復往大河,過濮范,始回舟。其地形源流脈絡,皆得之於心。乃召前遣回卒徒,皆依期而來。築壩修閘,下柳填堤,以製水渠,以分水勢。奈東堤沙灣,正當洪口處。今日併工築得成,明日決坍;明日築得,後日決坍。如此兩月餘,堤築不成。許、徐二公悶坐不樂。許彬因而得疾,告病回家,只留徐有貞獨任其事。有貞見築不成堤,心中不樂,曰:「前者又是吾上本條陳。吾自謂希蹤禹跡,不意今日不能成功。吾之命運也夫!」嗟歎良久。

一吏見徐公憂悶,上前稟曰:「老爺憂堤不能築成,以小吏觀之,其下必有緣故。何不捧箕召仙以決之?」有貞即問曰:「誰會召仙?」吏曰:「小吏自幼傳得此術。」有貞曰:「汝既能召,可即召來,以決休咎何如?」吏即請徐公焚香,吏書符念咒,令人捧著鸞箕。少刻,果然箕動如飛。有貞見箕動,乃投詞問築堤不成之故。此時有貞端坐,令人叩問,毫無敬意。忽然仙箕索筆寫詩一首,云:

虎皮端坐意何如?伊丈夫兮我丈夫。
品爵似君天下有,文章如我世間無。
黃封御酒吞三盞,醉掃番書筆一塗。
高力脫靴猶誚讓,汝今禱事尚輕吾。

有貞見箕仙寫出此詩,知是李太白降臨,即忙離坐,下禮叩禱曰:「徐某不知太白真仙降臨,失於恭敬,望乞恕罪!」再三叩禱,那箕仍書十大字云:

若要築堤成,西山訪老僧。

寫畢,不動而退。徐有貞心下明白,即問左右曰:「此處西邊可有山否?」眾人答曰:「右邊有座西山。」有貞復問曰:「山上可有庵麼?」眾又曰:「山上寺院原無,人家亦少。只有一庵,名曰定禪庵。庵中有一老僧,在內誦經。嘗有一白尾騾下山背齋,供給老僧。」有貞聞言,心中默喜,知是異僧。

明日黎明,帶數十餘人行了兩日,將至山邊,忽見白尾騾山上奔馳下來。徐公遂令人取飯米齋供之物,放在騾駝的袋中,令人一齊跟著騾上山而來。果見翠巖峻壁,林屋洞天。又行過數十里之路,極其深窈,幽黑難行。徐公遂令人持火炬而行。行十餘里,早見一平寬崇麗之處,上下山壁,皆如金色相映。內中又有石乳自上滴下,相接至地,瑩然如玉,識者謂之金亭玉柱之景。

徐公看玩良久,行過半里,果見一石庵,庵中一老僧在內誦經。徐公並從人未敢進見,拱候庵前。徐有貞細觀,果然是有行僧家。徐有貞並從人觀看僧庵、僧像。正羨慕間,只見老僧誦經已畢,有貞忙過見禮。老僧答禮曰:「山野朽僧,有何德行,敢勞大人親自到此。」有貞曰:「下官奉朝廷敕命,差築張湫洪口。不料此洪口日用千夫修築,日築日崩,三月不能成一毫之功。昨者召箕仙,蒙李太白降箕,指示吾師。今特到來,望乞老師指教禪機。若能築得堤成,上舒朝廷隱憂,下拯生民漂溺,實老師功超三乘,普救群黎之德。」再三叩問。未知老師肯指示否?

(點閱【于少保萃忠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 明憲宗成化年間,于謙之子于冕獲赦,于冕上疏為父于謙平反,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欽賜在墓邊建祠堂,題為「旌功」。
  • 王蘇二人政見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對於對方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