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駕馭尖端科技 彰顯醫者仁心

——訪聖文森特醫院知名泌尿科專家黃力民副教授(上)

聖文森特醫院(St Vincent's Private Hospital)泌尿外科專家黃力民副教授(A/Prof Lih-Ming Wong,左一)與護士合影。(聖文森特私立醫院提供)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3年09月06日訊】(澳洲墨爾本工商訊)位於墨爾本費茲羅伊(Fitzroy)的聖文森特醫院(St Vincent’s Private Hospital)是澳洲知名的頂級醫療機構。大紀元記者有幸採訪到該院泌尿外科專家兼機器人輔助手術專家黃力民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Lih-Ming Wong),請他談一談他的從醫經歷和聖文森特醫院升級擴建的未來願景。

與聖文森特醫院的不解之緣

黃醫生說:「在墨爾本大學攻讀醫學專業時,我就曾到聖文森特醫院學習。2002年大學畢業後,我成為了一名實習醫師。」他在2009年順利完成了泌尿外科的培訓。

隨後,他到英國劍橋的阿登布魯克醫院(Addenbrooke’s Hospital Cambridge)深造了一年,又在加拿大多倫多瑪嘉烈公主醫院(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 Toronto)接受了為期兩年的泌尿腫瘤學研究生培訓。

在此期間,他獲得了機器人輔助手術、腹膜後淋巴結清掃術、膀胱切除術以及治療複雜泌尿系統癌症病例的大量實際操作機會,積累了寶貴的實用經驗,并對海外衛生系統有了充足的認知。

從2013年開始,黃醫生定期在墨爾本聖文森特醫院(公立部和私立部)(St Vincent’s Health Melbourne)以及謝普頓鄉鎮地區(Shepparton)為患者提供治療服務。

作為聖文森特醫院的泌尿科專家,黃醫生不僅精通前列腺癌、膀胱癌、腎臟癌和睪丸癌的治療,還進行過大量機器人輔助手術。對於那些剛開始接觸這項高端技術的泌尿外科醫生來說,他無疑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良師和領路人。

多年來,黃醫生在泌尿系腫瘤領域潛心鑽研,砥礪前行。工作中,他樂於與患者討論泌尿系統疾病及相關症狀,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可行的治療方法。

此外,黃醫生還是墨爾本大學醫學院外科系的副教授,並擔任艾特肯海德醫學發現中心(ACMD)董事會的非執行董事。

圖為聖文森特醫院(St Vincent’s Private Hospital)泌尿外科專家黃力民副教授(A/Prof Lih-Ming Wong)。(聖文森特私立醫院提供)

聖文森特醫院的仁者情懷

回顧黃醫生的從醫經歷,堪稱從聖文森特出發,最後又回歸到了聖文森特。那麼這家醫院的吸引力究竟在哪裡呢?

談到這個話題,黃醫生感慨頗多。他說:「在私立醫院中,聖文森特與眾不同。」

「因為這個醫院的公立部和私立部相毗鄰,它也是一所高等醫學教育學府。因為墨爾本大學的醫科學生就在我們的臨床學院學習,我們的許多醫生都在公立部就診、教學,這也反映了這所醫院濃厚的學術氛圍。」

他介紹說,「院方目前還在維多利亞大道(Victoria Parade)和尼科爾森街(Nicholson Street)交界處建設一所名為ACMD的機構。那將是一個最先進的生物醫學工程設施,由聯邦政府、州政府、聖文森特衛生機構以及包括墨爾本大學在內的其它合作夥伴共同注資數百萬澳元。此外,我們還有聖文森特研究所,從事更多的基礎科學研究。」

「沒有幾家醫院能將這麼出色的臨床醫療、教學和研究集中在一起。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家私立醫院能夠吸引來最優秀的醫生。一切都匯聚在一處,醫生們就可以集中精力完成所有的工作。換句話說,能吸引來最傑出的醫生,當然醫院就能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

聖文森特醫院的醫生們技術高超,但在這位基思柯克蘭獎(Keith Kirkland Prize)獲得者看來,醫者的「仁心」要比「醫術」更為可貴。

他說:「這是一家中等規模的醫院,其濃厚的文化就是『仁愛』,我認為這源於醫院的傳統。180年前,五位來自愛爾蘭的修女創建了這家醫院。她們最初的願望就是照顧窮人和弱勢群體,如今這仍是這家醫院的重要使命。因此,整個醫院處處充滿了『仁愛』的文化。患者可以從我們一線護士團隊所提供的護理中深深感受到這一點。」

「所以我認為如果可能的話,作為患者,能夠進入這樣良好的醫療系統就醫,還是很不錯的。

「在這裡,你大概率會遇到優秀的醫生——一位訓練有素、從事學術研究的醫生,而且通常是位和藹、善良的人。」

華裔醫師 心繫華人病患

黃醫生出生於新加坡,1歲隨父母移民澳洲,他的父母都是華裔。因為自幼父母就和他講普通話,所以他在採訪中也不時用中文講述自己的經歷。

作為第二代移民,黃醫生接待過許多華人患者,也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患者慕名而來。

他表示:「可能因為文化與價值觀很接近,我認為華人患者在華人醫生面前會感覺更舒服些。在語言方面,我更擅長用口語化的語言和他們交流。這個過程中,患者更願意跟我講些普通話。通常我們可以使用谷歌翻譯,有些患者有家人可以幫忙翻譯。」

他提醒華人朋友們:「私人醫師在私人診所提供可獲得醫保補償的服務時,有資格獲得由政府補貼的免費口譯服務。也就是說,當醫生不是華人或不會講普通話時,政府可以提前聯繫、安排翻譯人員前來。現在華人患者越來越多,有許多人頻繁往返於澳洲和中國,他們大多數人喜歡澳洲這裡的醫療條件。」

隨後,黃醫生講述了一個華人小夥兒的故事。「我有一個年輕的患者,40多歲。他的妻子、孩子在這裡,但他本人在中國做生意,所以會經常往返。六年前,他被轉診給我,我們發現患者的腎上長了一個非常大的惡性腫瘤,並擴散到體內的主要靜脈。」

「我們在墨爾本聖文森特醫院對他進行了治療,手術很成功,切除了他的腎,清除了靜脈中的瘤。在腎臟和內分泌醫師的協同下,他的病情穩定了下來。」

過後,黃醫生每半年為他安排一次復診。疫情期間,這位患者被困在中國三年,無法回來,也聯繫不上他。黃醫生非常擔心他的健康狀況。但在一個月前,黃醫生再次見到了他,看到患者身體非常好,黃醫生長舒了一口氣。

「他當年罹患腎癌,年紀輕輕得這種病是很罕見的,到現在六年過去了,他體內仍沒有癌細胞。這個結果非常好。」

責任編輯:李欣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