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將軍系列之三十

喬治·華盛頓的7月4日與美國建國

作者:宋闈闈
喬治·華盛頓接管美軍指揮權。(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七年戰爭中的喬治‧華盛頓,身為英軍司令的帳前助理,曾經在軍隊潰敗中,帶著戰友逃出戰場,長途奔徙中跑死了兩匹馬,追擊者在他背後頻頻發射子彈,其中四顆子彈擊穿了他的外套,戰友和上司在途中死去,然而,他本人卻安然無恙。

這位英勇的年輕軍人,雖然命運多舛,卻天生自帶神力,他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戰爭中度過,而且從來都在戰火中的最前線與敵人對峙,卻天然對子彈具有免疫能力,他從來沒有被子彈打中過,也從來沒有在戰場上受過皮肉之傷。在法印戰爭中,他被四顆子彈打穿外套,卻毫髮無損的經歷,使他的名字在戰爭中成為一個傳奇。

他在給弟弟的家書中寫道:戰場上子彈呼嘯著穿越空氣的聲音,在我聽來如此美妙(原文見[1])。

這封信在倫敦的報紙上刊登出來,據說,當時的英王喬治二世讀到這封信,點評道:這個年輕人不應該這麼說,他會知道他這麼說是不恰當的——如果他聽多了子彈飛的話。也許,這就是一種命運的感應吧,這位老英王對這封信的內容和寫信人,充滿了不安。是的,毫無疑義,喬治二世的不安是一種預感,他早已感知到了來自時光隧道,來自未來的預告——這位從子彈呼嘯聲中,能聽出美妙之音的年輕少校,喬治‧華盛頓,將來,他會成為一名終結者,令大不列顛痛失美洲。

也是在殖民地軍隊的這段經歷,使得華盛頓親身感受了不公平,感受到在同一軍隊裡,英國軍人和北美殖民地軍人的等級的差別。宗主國將兩隻軍隊完全區別開來,分別給予不同的待遇,在殖民地出生的軍人,上升空間極其有限,倍受壓制。這也奠基了日後他堅定北美殖民地要獨立建國的堅實信念。

法印戰爭的結果,是法國輸掉了所有在新大陸苦心經營的新法蘭西殖民地。他們苦心經營百年的加拿大,以及富饒的密西西比河東岸全都輸給了英國;密西西比河西岸呢,則贈送給了盟國西班牙。

這場戰爭也使英國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因此,政府向富裕的殖民地加收稅賦來充實國庫。又因為繁重的徵稅,導致了殖民地要獨立,打響了獨立戰爭。

七年戰爭後的這一切,並不是結果,而僅僅是一個開始,是一個漫長故事的序曲。1754年7月4日,22歲的喬治‧華盛頓上校作為英軍戰敗方,走出必須堡,看似偶然,卻履行了天意。

我們從來都知道,歷史是一個智慧老人,然而這個智慧老人素來不直白,愛賣關子是他的特點,狡黠布局的冷笑話,我們總是要過了數十年、數百年,才漸漸意會過來,面對已經成為故紙堆的往事歷史,發出心領神會的嘿嘿一笑。還是聖人的那句話——「時間是個神。」

英國畫家William Sharp所繪《喬治‧華盛頓,美利堅合眾國陸軍總司令》。(公有領域)

1775年的春夏之交,大陸議會(也就是日後的美國國會)任命喬治‧華盛頓作為大陸軍的總司令,當他來到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接管軍隊,正式走馬上任時,時間恰好是7月3日。

這樣的時間重合,是不是讓我們油然回憶起必須堡戰役,當年的7月3日,22歲的喬治‧華盛頓面對著豪雨,失效的火藥,重兵包圍必須堡的法軍,重傷流血、無力再戰的戰友,唯有搖白旗請求停火談判——21年之後的7月3日,他成為了北美洲大陸軍的總司令,冒著戰敗即會被英王絞死的危險,宣布為北美獨立一戰!

同樣,1776年7月4日,依然是賓州,北美的首府費城,大陸議會敲響自由鐘,召集民眾,宣讀了《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這份在7月2日已經完成的文稿,在7月4日清晨的鐘聲中,昭告天下。自此,7月4日,成為美國的獨立建國日。

7月3日,7月4日,由此,在時間裡完成了一個巧妙的圓圈,互相呼應,首尾相扣,由華盛頓畫完了這個傳奇的圓。這一天是屬於美國歷史的殊勝日子,一個大破大立的日子。而回首1754年7月4日,喬治‧華盛頓軍事生涯中唯一的一次放下武器,在投降書上簽字投降,意味著什麼呢?答案全在時間裡——少校華盛頓代表英軍在投降書上的簽名,是一個天意的昭示,一個清晰的符號,象徵著英軍會在這片新大陸失敗,敗戰,而大不列顛帝國,也會在這片殖民地失去最終的統治權。而行使這一切的人,促成這一切的人,便是他——喬治‧華盛頓!

7月4日之於美國,是一個極其殊勝的日子。在美國開國國父們任職總統的時期,除了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是波士頓人,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 (James Madison),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James Mornore),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弗吉尼亞州的人,所以人們把這段時間稱之為弗吉尼亞王朝(Virginia Dynasty)。而在弗吉尼亞王朝,五任總統中,有三位總統逝世於7月4日。其中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的撰寫者托馬斯‧傑弗遜,兩人都逝世於1826年7月4日這一天——美國建國50周年的日子。兩位國父用他們生命的告別儀式,為7月4日這個日子,賦予神聖的、莊嚴的加冕冠禮。

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當年華盛頓將軍麾下的小兵,智者傑弗遜忠實的追隨者,一如他生前的忠實跟隨,在他生命的最後,以在7月4日這天謝世,完成了他這一生對開國先賢們的忠實追隨。門羅逝世於1831年7月4日,這些開國者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7月4日是神賜予美國的日子。

[1 ] I fortunately escaped without a wound, tho』the right Wing where I stood was exposed to & received all the Enemy’s fire and was the part where the man was killed & the rest wounded. I can with truth assure you, I heard Bulletts whistle and believe me there something charming in the sound. ——<Letter To John Augustine Wahinton>, May 31,1754

點閱【華盛頓將軍系列】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李樂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儘管莫札特的生命短暫(1756年─1791年),但他創作了六百多部不同流派和風格的作品; 他創作了交響樂、室內樂、管弦樂作品、歌劇、合唱音樂和歌曲。 他創作的歌曲鮮為人知,經常被大眾忽視,其實他的歌曲有其獨特的美感和音樂趣味。
  • 香港擁有一百年的殖民史,東西文化交匯,曾和很多文人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繫。1974年,台灣詩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寫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後他有11年時間在港度過,這段時間是他的黃金創作期,沙田山居成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一貫訥言的傑斐遜先生偶然地去了,同樣偶然地,被約翰‧亞當斯提名,將這位年僅33歲的年輕律師拎出來,加入了以富蘭克林老人為首的寫作小組。這個小組的任務,是要起草一份宣揚議會主旨,且有理有據的文書,代表美國大陸議會向宗主國和全世界宣布:思來想去,美國獨立!
  • 沒有任何托馬斯·傑弗遜夫人的畫像留下來,根據零星的據說,她是一位性情活潑,少女感十足的女性。托瑪斯的妻子瑪莎和他感情甚篤,瑪莎歌聲曼妙,藝術修養極好,身為主婦,她為托瑪斯營造了一個溫馨,美好的家庭氛圍,常常在托瑪斯拉琴的時候,她彈琴唱歌相和。
  •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這位人類歷史上的智者,卻在他親自奠基創建,並且為之服務了一生的國家,逐漸地被塑造成一個偽君子,一個言行不一致的種族歧視者,一個具備兩面性人格的複雜的偽君子。後世人還為他找出來一群黑皮膚的子孫後代,並且認為美國有一位黑皮膚的國母。
  • 司各特追溯歷史的文學敘事架起了溝通理解的橋梁,他對南北民族的差異有著極大的慈憫包容,反對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車之鑑,發人深省。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台灣民主自由
    蔣經國先生是中華民國第6、7任總統。他知人善任,啟用一批優秀的官員,將台灣建設成一個經濟起飛的國家,成為當時亞洲四小龍之首。同時他晚年也解除了種種的政治禁令,讓台灣走向民主化。曾有民調統計,有超過半數的台灣人民認為他是最受到懷念,也是對台灣貢獻最大的總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