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之美:莫札特的歌曲

莫扎特的歌曲開創了藝術歌曲的先河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 紀安娜 編譯
德爾芬‧安灼拉(Delphine Enjolras)的《鋼琴旁》(At the Piano)。(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西方音樂中,沃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歷史學家等公認最偉大且最多產的作曲家。莫札特音樂的普世之美及其令人驚歎的多樣性作品造就了莫札特獨特的風格。

儘管莫札特的生命短暫(1756年─1791年),但他創作了六百多部不同流派和風格的作品;他創作了交響樂、室內樂、管弦樂作品、歌劇、合唱音樂和歌曲。他創作的歌曲鮮為人知,經常被大眾忽視,其實他的歌曲有其獨特的美感和音樂趣味。

聲樂作品

莫札特以其多種風格的作品(包括歌曲)為基礎開創了他的職業生涯。他的多才多藝始於童年。作為一名遊歷歐洲的神童,莫札特發現了許多國家都有其獨特的音樂流派和風格。

7歲的莫札特在凡爾賽宮逗留期間。(公有領域)

後來,他在自己的原創作品將意大利抒情主義等多種風格與中歐音樂風格結合。不幸的是,當時大眾還不能接受他作品中表現的對比、複雜和協調。直到他去世一個世紀之後,他的音樂之美與優雅才得以聞名於世,並成為古典時期(1750年─1820年)完美的象徵。

雖然莫札特創作了許多器樂作品,特別是複雜的協奏曲,但他的風格的關鍵卻在於他的聲樂作品。這位古典作曲家熱愛人聲,在他的作品中,人聲是藝術表達的主要工具。

莫札特創作的歌劇尤為後人推崇,這些歌劇以C.W. Gluck 的歌劇改革為基礎,其中「opera seria」(嚴肅歌劇)和「opera buffa」(喜劇歌劇)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顯示人類靈魂和人際關係的複雜性。莫札特將這種精妙的心理與出色的歌聲、難忘的旋律和豐富多彩的管弦樂隊結合在一起。

莫札特的創新是驚人的。他創作了其它聲樂作品,包括合唱曲和藝術歌曲。藝術歌曲是根據詩歌或文本創作的獨唱與鋼琴伴奏作品,旨在用於音樂會或正式的社交場合。這些作品出現時藝術歌曲仍處於起步階段。

他創作的這些藝術歌曲經常受到忽視,直到最近才重新列入莫札特的主要曲目之中。

德國抒情詩的先驅

德國傳統藝術歌曲稱為「抒情詩」(Lied),是藝術歌曲中最傑出的形式,也是浪漫主義音樂曲目(1810年─1920年)最重要的部分。雖然這種藝術歌曲形式在莫扎特生前並不存在,直到1798年才正式確定下來,但莫札特探索了這一體裁的可能性。

這幅肖像畫公認為莫札特最準確的肖像,由約瑟夫·蘭格(Joseph Lange)於1782年繪製,當時莫札特26歲。 (公有領域)

據估計,莫札特總共創作了30首藝術歌曲。這些是音樂會曲目中德國藝術歌曲最早的一些歌曲形式。莫札特善於將音樂與聲音、歌詞的節奏融為一體,掌握歌詞的聲音、音調和變化。莫札特是早期對這類歌曲進行戲劇化處理的作曲家之一,他根據文本塑造自己音樂,為浪漫抒情詩流派奠定了基礎。

莫札特最早的歌曲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當時他只有12歲。他創作了德國分鐘歌曲(一分鐘長的歌曲),例如《達芙妮,這是你的玫瑰色臉頰》(Daphne, deine Rosenwangen ,1768年);《致友誼》(An die Freundschaft,1722年);《祕密的愛》(Geheime Liebe,1722年);《大度的平靜》(Die grossmütige Gelassenheit,1722年);以及他1781年至1782年在巴黎期間創作的兩首法國詠嘆調:《在孤獨的樹林中》(Dans un bois solitaire)和《每年的鳥》(Oiseaux, si tous les ans)。

1780年,莫札特創作了另一組明顯有德國北部影響的歌曲,讓人想起巴赫(又譯巴哈)。他於1789年出版了其中四首歌曲:《晚間感想》(Abendempfindung)、《致Chloe》(An Chloe)、《紫羅蘭》(Das Veilchen)和《離別之歌》(Das Lied der Trennung)。這些可能是他最著名的歌曲。

莫札特創作歌曲的原因有很多:音樂出版商的需求、社交活動的要求、貴族的委託以及朋友和熟人的要求。《小腓特烈的生日》(Des kleinen Friedrichs Geburstag)是為腓特烈‧馮‧安哈特-德紹親王(Prince Frederick von Anhalt-Dessau)的生日而創作的,《出發戰鬥之歌》(Lied beim Auszug in das Feld)是為奧地利約瑟夫二世(Emperor Joseph II)發動的土耳其戰役而創作。

他經常將歌曲獻給女性,但在為自己創作時卻省略了獻詞。他只是喜歡探索人類聲音的可能性。

情感豐富度

在他的歌曲中,莫札特探索了人聲之美,他將聲樂和鋼琴以高超的技巧結合起來,創造出立即可識別的旋律。但這些歌曲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所傳達的情感。

《聖殿下午茶》(Afternoon Tea in the Temple),1766年,米歇爾·巴泰勒米·奧利維耶(Michel-Barthélémy Ollivier) 創作的布面油畫,描繪了莫札特(W. A. Mozart)在巴黎瑪黑區聖殿宮的四鏡沙龍招待孔蒂親王路易·弗朗索瓦(Louis François) 。(公有領域)

雖然與莫札特的歌劇相比,這些歌曲看起來和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它們需要高超的聲樂技巧和藝術敏感度。它們也需具有與莫札特著名傑作相同的聲樂寫作和戲劇感。例如,《晚上的感覺》(Abendemfindung)是一首輓歌,莫札特超越了文本,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相較之下,《紫羅蘭》(Das Veilchen)是歌德一首詩的有趣改編,每節詩都提供了不同的情緒。兩者都像是在歌曲背景之下的微型歌劇。

莫札特的歌曲是他所有曲目中重要的一部分。他的歌曲展示了他在器樂和聲樂創作方面的才華,因為它們具有明顯的「莫札特」聲音。莫札特將聲樂與鋼琴結合,根據文本塑造音樂,開創了德國藝術歌曲的先河,影響了後來的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等浪漫主義作曲家。

總的來說,莫札特的歌曲以其古典的完美、藝術之美和普世的情感聯繫成為音樂最高境界的象徵。莫札特的歌曲與他偉大的歌劇一樣,以更濃縮的方式提供了相同的衝擊力,傳達了人們在最光明和最黑暗的時刻都能認同的情感。

Lied:樂曲類型名。Lied起源於德國之歌曲(其中包括民歌、工作歌、兒歌及政治宣傳歌等)。亦為德國古典和浪漫時期的一種反覆形式的抒情詩,它也可配上樂曲作為獨唱曲或加上鋼琴伴奏。但英文的Lied一詞是專指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的德國藝術歌曲,由於當時德國中產階級的社會特別喜愛浪漫抒情詩、同時中上社會的家庭都愛彈鋼琴唱歌,因此不但使得音樂出版事業蓬勃發展,同時也帶動了藝術歌曲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藝術歌曲作曲家為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國藝術歌曲

總的來說,莫札特的歌曲以其古典的完美、藝術之美和普世的情感聯繫成為音樂最高境界的象徵。和他傑出的歌劇一樣,莫札特的歌曲也以簡練的手法展現戲劇張力,傳達人們在光明與黑暗時刻都能感受到的情感。

原文:In Praise of the Voice: Mozart’s Song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週五(7月22日),經過曼哈頓富頓中心(Fulton Center)、時代廣場或是哥倫布圓環(Columbus Circle)地鐵站的民眾,有沒有聽到悠揚的莫札特音樂?那是林肯中心和大都會運輸署(MTA)為慶祝第50屆莫札特音樂節,舉辦的特別活動。
  • 從社會階層的角度來看,唐璜代表著中產階級尋求個人自由主義的社會群體。從個人角度來看,他是一個好色之徒,感覺主義者,也就是完全以個人喜好和感受而行動的人士。他的理念和行為為中產階級唯物主義者的享樂主義和自由縱慾主義進行了合理化的解釋。莫札特的歌劇中,通過唐璜為了自己的慾望而殺人、玩弄女人、欺騙偽裝等劇情,使其代表著慾望、色慾與暴力,象徵著莫札特和他的同仁們在社會中所看到的那些腐敗和道德淪喪的群體。
  • 神童莫札特歌劇《可愛牧羊女》暨歌劇選粹將於11月4日晚上在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演出。台北歌劇場、沂風室內合唱團,及郭心怡.劉成華. 張坤元.李增銘.黎燕芸.洪意雯等六位領綱獨唱家們,皆為國內傑出合唱團及一時之選的聲樂家。向來以「能唱會演」感動觀眾,是場精彩可期的音樂饗宴。
  • 去(2022)年在衛武營讓數千名觀眾流連忘返的「瘋迷24作曲家」系列,今年以《瘋迷24莫札特》為題再現,從莫札特600多部作品中精挑細選,2月11日至12日從黃昏、深夜、日出、日落連續24小時,讓愛樂迷全方位沉浸在音樂神童的美妙靈巧旋律。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在柴可夫斯基很小的時候,靈感就不請自來了。布朗教授在書中寫道,柴可夫斯基的家庭教師芬妮‧杜爾巴赫(Fanny Dürbach)有一晚看到柴可夫斯基在育兒室裡,眼睛閃爍著淚光。「當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只回答:『噢,那個音樂!』但那時候周圍並沒有任何音樂。『把祂移走!祂在這兒,這兒』,小柴可夫斯基一邊啜泣一邊指著自己的腦袋,『祂不讓我有一絲安寧!』」
  • 舒伯特
    小舒伯特(Franz Schubert,弗朗茨‧舒伯特)是奧地利作曲家、古典音樂的巨匠。他身高不足5英尺,身量瘦小,長相普通,而且只活了短短的31年。然而,從他去世後留下的幾封書信中,人們卻能窺見他溫柔而善良的靈魂,沒有怨恨,沒有奸猾。
  • 巴赫的音樂像穩固對稱、雄偉壯觀的建築;又像環環相扣、精密轉動的齒輪;那由嚴謹規範構成的賦格,多聲部和聲此起彼伏,錯落有致,變幻多姿,氣象萬千。
  • 經過多年的錘鍊,沒出國的巴赫已成功地把歐洲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他萃集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創造力正處於巔峰狀態的他,隱隱聽到神的召喚,只想把精力貫注到創作理想的教堂音樂上。
  • 晚年,亨德爾在雙目失明中繼續創作,拖著病體參加義演。他悲天憫人,扶助貧弱。他把《彌賽亞》幾乎所有的收入用於救濟孤兒,他還被聘為倫敦最大的慈善機構的棄兒醫院院長。1759年春,74歲的老人照例指揮了《彌賽亞》的演出,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倒下了。他得到了國葬禮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