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I 型人喝酒壯膽 小酌變豪飲

李怡欣

人氣: 1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4年05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欣台灣台北報導)一點酒精助交際?小酌有益心血管?對此醫師澄清,酒精即便少量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失智風險。十大癌症中就有6種與酒精有關;且酒精具成癮性,想藉飲酒紓壓、助興,可能因此產生耐受性,變成越喝越多,進而增加疾病風險。

根據110年國健署調查顯示,18歲以上人口過去一個月「飲酒率」為24.4%(男性32%、女性17.1%),「暴飲率」也就是一次喝6杯或以上為3.9%(男性6.5%、女性1.4%),國人高飲酒率背後隱藏龐大的健康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酒癮患者壽命比一般人平均少25~30歲。有研究統計,酒癮者產生肝炎機率高達30~50%,而慢性的酒精使用則與近1/4急性胰臟炎有關。長期使用酒精會損傷大腦,還會導致胃潰瘍、肝炎、情緒不穩或失眠。

|賺人際 賠健康|

今年41歲的小許,原本個性內向、容易緊張、不擅言詞,具有社恐「I型人」特質。他在大學時意外發現,喝酒有助於社交,每每小酌就能放鬆情緒,跟人互動不會產生距離感。從此慢慢接觸各種酒類,紅白酒、威士忌和調酒都難不倒他。

小許畢業後從事業務工作,此時的他酒量好、懂品酒,終於成為善交際的「社牛」,春風得意之際,代價相應而至;近一年來,他的腹部經常感到隱隱作痛,易疲累、吃不飽。日前因急性腹痛送急診,發現急性胰臟炎並緊急住院,被診斷出「糖尿病」。

雖然醫師叮嚀千萬不能再喝酒,但礙於工作所需,出院後小許仍回歸應酬生活,直到胰臟反覆發炎數次,他才求助戒酒門診,決心戒酒。收治該名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表示,臨床上可以見到許多酒癮個案因為反覆的胰臟發炎,衍生糖尿病、慢性腹瀉、營養消化不良的問題。

|酒精上癮戒斷難|

北慈身心科主任陳益乾指出,多數酒癮者在酒量練成的過程中,無形被酒精綁架了身心,只要沒喝酒就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手抖、心悸、反胃、焦慮難入睡;酒癮的傷害是立即性的,除了身體病變,還會產生行為暴力問題,衍生為家暴、酒駕等社會風險,據統計,有60%的家暴都與飲酒有關,萬萬不可輕忽。

呼籲民眾「不喝酒最健康」,即便要喝,一週也不宜超過兩個單位的飲酒量(約500ML啤酒),只要影響生活或功能,就應該到身心醫學科門診或戒癮門診評估是否有酒精使用障礙症的問題,透過治療予以戒除,「遠離酒精,才能迎向健康人生」。

|破解飲酒迷思|

Q:飲酒對心血管有益?錯!即便是少量酒精,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症風險,在台灣,十大癌症中就有6種與酒精有關,特別是上消化道的癌症。

Q:小酌可助眠?錯!其實酒精會干擾深沉睡眠。許多人為了改善失眠,養成睡前飲酒習慣,不知不覺越喝越多,從小酌變豪飲,酒精具成癮性,想利用酒精放鬆、助眠,反而產生耐受性,導致越喝越多,需要更高濃度的酒類才能達到相同效果,失眠問題更嚴重。

Q:比起烈酒,喝啤酒比較不會成癮?錯!無論喝哪種酒,只要持續、過量飲用,都可能上癮,尤其啤酒熱量高,是肥胖與大肚腩的凶手。

Q:比起毒品,喝酒較無危險性?錯!WHO認為酒精造成的毒害遠遠超過其他毒品。酒精損害是全身心的,不但傷腦、傷胃、傷肝等器官,酒精中毒還會導致憂鬱、失智、勃起障礙;此外酒後判斷力與反應變差,增加車禍、暴力滋事、性騷擾等事故風險。◇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