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俄羅斯濃郁風情見証歷史滄桑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月13日訊】(中央社記者曾淳良北京特稿)還不到下午四點,哈爾濱的天空已一片灰黃。到了夜幕低垂,迎向零下二十幾度的寒風,走在哈爾濱最有特色的中央大街上,別有一番味道。聽說哈爾濱女人最捨得花錢穿戴,這話一點不假,只要聽到遠處傳來自信的腳步聲,抬起頭來,準有身穿貂皮大衣的女人與你擦肩而過。

哈爾濱中央大街(舊稱中國大街)的夜晚,五顏六色的燈火照耀著厚厚重重的巴洛克式大樓。當地旅行社一名女性導遊說,哈爾濱的女人挺愛美,每個人至少都會買一件貂皮大衣身上穿,連她都花了好幾個月的薪資為自己添購一件。貂皮大衣現在的市價,每件都在一萬元人民幣以上,貴的達五、六萬,七、八萬。

另外,漫步在哈爾濱具有特色的地下商業街,也經常會遇到身穿貂皮大衣逛街購物的哈爾濱女人。來來往往的人潮中,總可看到在貂皮大衣的映襯下,哈爾濱女人臉發著光的模樣,這些情景不禁讓人想起法國巴黎的街頭,據說哈爾濱因此而有東方小巴黎之稱。

哈爾濱是中國大陸東北黑龍江的省會,城市的形成只有一百多年歷史。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東鐵路通車之後,三十多個國家的幾萬僑民湧進哈爾濱,幾乎包括歐洲的所有國家都在此設立領事館,開辦了數以千計的工商、金融企業。

  一九零七年,清政府宣佈把哈爾濱闢為商埠之後,哈爾濱的外國僑民曾經多達二十七個民族,但就其數量來說,俄羅斯人始終占第一位。大量俄僑的存在,使俄語成為當時哈爾濱外僑通用的語言之一。這些外僑不僅在公共場所講俄語,還用俄語出版自己民族的報紙和刊物、創作文學作品。

  因此,哈爾濱可以說是遠東俄僑的重要文化中心,許多著名的俄羅斯藝術家都來哈爾濱進行過演出,並由此走向世界。受這些俄羅斯藝術家的影響,哈爾濱人對俄羅斯的文化和藝術也都抱有極大的興趣,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會哼唱幾句俄羅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更是盡人皆知。 

哈爾濱留下的大量歐式建築物便是歷史的見證。而中央大街就是哈爾濱的縮影,中央大街始建於一八九八年。一九二四年由蘇聯設計師設計,大街鋪上了石板。歷史上中央大街就是一條充滿洋樓、洋貨、洋人的洋街。如今它是哈爾濱人的購物天堂,商鋪中琳琅的貨物,還有那壘砌如塔的俄羅斯紅腸,大若枕頭的俄式麵包大列巴等,都別具異國情調。

  提起哈爾濱的建築風格,人們不約而同地會想到那滿街的歐式建築和上端為圓頂的俄式建築群,典型的如聖索菲亞教堂等。這些獨具異國風韻的俄羅斯風格建築,成為哈爾濱這座城市滄桑歷史的有力見證。同時,每一個走在哈爾濱中外混雜街區的遊客,都會強烈地感受到那摻雜著伏特加風味的濃烈和辛辣。

此外,在這個極北的中國大陸城市中,猶太教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風格各異的建築莊嚴地屹立,神聖不可侵犯。在哈爾濱,到處都是這樣混血但又以俄式風格為主的建築。道外區有很多獨門獨院的建築,木柵欄、木陽臺、木樓梯、帶鐵藝的扶手和寬大的木走廊,到處洋溢著歐式建築風格。 

  總之,哈爾濱是一個風格獨特的城市,濃郁的俄式風情,讓人們很難不感受到它的特色,也令人不禁回想起百年來俄羅斯勢力東進的滄桑歷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汽車供應鏈加快出海 分析:規避歐美制裁
限韓令解封又收緊 韓樂隊在華演出突遭取消
北京下調購房首付刺激樓市 民眾不看好
中國經濟低迷 物流倉庫和工業園區大量空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