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激情的詩—評《死亡詩社》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22日訊】《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首激情的詩,作者以純淨的電影語言講述了一個與自由、生命及傳統有關的故事。

影片主題以協奏曲似的起承轉合構成:蒙昧(開學典禮)──解放(基廷出現)──鎮壓(尼爾之死)──覺醒(托德挺身而出)。在威爾頓教會學校—這所衝斥著教條,古板氣息的古老學校裡,生活在期間的每一個人,要忠實於自己的性格需要極大的勇氣,要釋放自己的感覺更需要膽量。導演彼得•威爾從一開始就用鏡頭語言暗示觀眾衝突與變奏的在所難免:高聳肅穆的英式建築對比著開闊遼遠的自然風光,古板老成的老師們對比著稚嫩懵懂的新生,甚至學生們持重的裝束、恭順的態度也與他們眼中靈動跳脫的神情暗相對比。

而哼著小曲走進課堂,又把大家帶出課堂的基廷先生,猶如一條在鰻魚裡面攪出生氣來的泥鰍,他熱愛文學和人生、鼓舞年輕人去發現嶄新的生命。第一節課,他便用“seize the day”〝抓住每一天〞的警句激發學生去發現自己,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二節課,便讓大家撕去關於詩的界定的那幾頁,以讓大家接近真正的詩和生活。另有一系列充滿生機、別出心裁的授課方式:跳到課桌上來“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通過走路方式來研究“一致性與個性”。總之,基廷先生的教學宗旨是:反對教條,鼓勵各抒己見。努力發掘學生的生命意識及對生活的熱愛。基廷先生希望教出的學生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傳統教育培養出的那種千篇一律的人物,在這一點上,就像陳凱歌影片“孩子王”中的老桿。

從學生的反映可見老師的巨大影響在起作用:一貫順從父意的乃爾大膽追求戲劇,奧維德向自己想愛而不敢愛的女孩求愛,就是一向膽小,被戲稱為“小鼴鼠”的托德也在基廷的激將之下湧出連貫的詩句。最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是“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一個象徵,一種理想。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詩情,讓情緒自由流淌。所謂“死亡”是冊許的死亡,是規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這種“死亡”境地是影片的靈魂所在。

影片的最終,以乃爾的自殺,基廷的被革職告終,死亡詩社消解於秩序之中。這說明基廷向傳統教育制度挑戰的行為是秩序所不允許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枯燥刻板的英語教學再度回復,看起來保守力量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那麼,是否基廷的作為只是轉瞬即被遺忘的過眼煙雲呢?如果是那樣,影片的架構與一般好萊塢情節劇的平衡--打破平衡--恢復平衡的結構就沒有區別了,而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筆在於結尾:在最後的樂章中,基廷先生即將離開,正是平日最為窩囊的托德敲響了青春覺醒的最強音。他在校長面前,毅然躍上課桌,飽含激情地喊出──噢,船長,我的船長!這是神來之筆,意味深長。在恢復的平衡之後的不平衡:死亡詩社解散了,老師離開了,但所有觀眾都看到基廷的教育成功了,其充滿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經發生作用,從最膽小到敢冒大不韙,托德的變化充分證明瞭這一點。愛和真理的種子已在年輕人心中生根發芽,他們終於學會了用自己的聲音喊出內心深處的咆哮。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規生活中來,但接受過自由思想點化的心靈卻永遠閃著特別的光澤。而看著這些默默站在書桌上向他致敬、告別的學生們,眼含熱淚的基廷先生深情地道出:“謝謝,孩子們!謝謝……”。

影片以某種方式探討了自由的可能性,即通過不同的人物對成長與秩序的不同選擇。以乃爾、查裡、卡梅侖、托德四種為典型。乃爾本是“好”學生,聽話,順從父親。在“seize the day”的衝擊下,他逐步發掘了自己在詩歌和戲劇方面的天賦,這是一個生氣勃勃的少年,他在自由的可能下健康,積極地發展。而來自父權的壓力迫使他放棄理想,本來他可以隱忍,可以選擇暫時放棄,但這個純潔的孩子選擇了拒絕成長來逃避為傳統所改造的命運。而看上去就屬於大膽不羈一類的查理,是行走在秩序邊緣的人,對於基廷先生的警句,他的理解就是及時行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斗膽易稿來冒犯成人們的尊嚴,他以近乎幽默的方式來接受懲罰,只是不能理解為何基廷並不讚許如此做法。最後,因為不能履行成人的遊戲規則,他被開除出局。卡梅倫則是那種永遠不會衝出秩序的人,影片以生動的細節描繪了他。照抄板書,見大家都撕了書才用尺中規中矩地撕去,愛打小報告。最後他選擇了順從秩序,甚至成為秩序的維護者,“只有兩種選擇,說出一切或被開除”,在交代的過程中,他回復了原先的狀態,重新做回一棵死氣沉沉的樹。而托德所受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托德本來是一個天生膽小、不愛招惹是非、連說話都不敢大嗓門的好學生。在基廷先生建議大家依次站在教室前方的講台上,“換一個角度重新眺望世界”,不要人云亦云,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尋找新的觀點”的時候,托德是小心地走上桌子的最後一人。但在影片結尾處,他卻成了不畏校方淫威、率先踏上自己的書桌、為被迫離去的基廷先生送行的第一人。這也是影片所強調的,托德所代表的一類人會帶著已學會思考的頭腦靜靜的生長,在關鍵的時候做出真正的反抗。

《死亡詩社》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樣陰鬱悲傷。相反,影片懂得製造情緒與情調。前半部分幾乎可以說是歡暢淋漓的,平原,鳥群,皚皚白雪,還有頑皮淘氣的男孩子們,在他們親愛的“船長”基廷的啟蒙下,迅速豐滿著自己的精神世界。到“仲夏夜之夢”落幕,影片進入了感傷的段落。而人物性格的發展也有很大的起落,乃爾那樣明朗,積極,最後卻成為月光下自殺的悲劇少年;托德是那樣膽小,□腆,最後卻勇敢的反抗校長,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覺。

影片鏡語優美。在別具一格的體育課上,生性□腆的托德在老師的督促啟發下克服了怯懦,被激發了靈感,他當眾賦詩,引來喝彩。足球場上,身著大紅運動衫的學生們在基廷先生的鼓動下,盡情地奔跑、追逐、嬉鬧,師生間的深情厚誼溢於言表。在金色的夕陽中,大家索性把基廷先生扛在肩上,開始狂歡似的繞場奔跑。在基廷先生的感染、啟迪之下,成長中的孩子們的心靈得到了洗滌和淨化,他們的精神境界已經獲得了升華……即使是自殺的段落,如水的月光,帶上花冠的少年,安靜的走下樓梯,好像走進一個寧謐的超凡世界,導演旨在創造的是一個生氣勃勃的,關於少年快樂與感傷的世界,也以此種方式加大了對傳統的壓制人的教育方式的批判。

一個有趣的說法也是一個有力的說法。影片有許多處理生動的情節段落,如基廷鼓勵大家撕書的場面,孩子們興奮地撕去書頁,下一頁是大寫的“poetry”,意味著經過這樣一種破除(對教條的破除),真正的詩(生活)出現了!

《死亡詩社》
TouchstonePictures1989年出品
片長:124分鐘
編劇:湯姆•舒爾曼
導演:彼得•威爾
主演:羅賓•威廉姆斯(飾基廷老師)羅伯特•肖恩•雷奧納德(飾尼爾•佩裡)埃森•霍克(飾托德•安德森)

榮獲第十六屆凱撒電影節最佳外國片(1991)
第六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配樂(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歌曲(1990)
【明心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此詩是白居易對自己前半生經歷的反思;那種徹悟後的淡泊名利,反躬自省的心態。人生的歷程,在學習和經歷中成長,通過讀聖賢書,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處世理念,以期做得更正更好。
  • 以暮春為題材的詩古來有很多人寫,如何切入是關鍵。楊花為什麼能獨得東風意呢?因為它身輕啊!它沒有那麼多執著和負擔,沒有那麼多牽掛;所以春風(東風)就能帶著它們飛呀飛,它們如雪花飛舞,向著晴空向著陽光飛行,再也不回來了。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實,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所謂的「不如意」才是關鍵。杜甫通過觀賞春天的美景,與春光做了個約定;「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如果到哪裡都有美麗的春光陪伴,那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 隱居獨修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並去掉它,就無法隱居,也達不到修煉的效果。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王維是如何排遣這種「寂寞」之情。當「寂寞」難耐之時,就走出房間,「蒼茫對落暉」。雖然是「人訪蓽門稀」,但作者卻認為自己有松、鶴為鄰(鶴巢松樹遍)。
  • 高智晟承傳了母親的善良、勤勞和堅忍。他做律師,常常是免費為最底層窮人打官司。他走在燈火輝煌的大街上,心想著那些還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所以他告訴妻子,「我覺得我跟這個社會是隔開的,我融入不到這個社會當中。因為我掙的錢越多,我的當事人的苦難越多。」
  •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其中的「(仙)鶴」借指賀知章。言外之意是說,您將來在仙界中自在逍遙,什麼時候能飛回來紅塵探望我們啊?因為宴會有皇帝在場,賀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輩,所以李白這首詩用詞用典都恰到好處。
  • 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千五百年間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灘聲似舊時」。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