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激情的诗—评《死亡诗社》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月22日讯】《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首激情的诗,作者以纯净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与自由、生命及传统有关的故事。

影片主题以协奏曲似的起承转合构成:蒙昧(开学典礼)──解放(基廷出现)──镇压(尼尔之死)──觉醒(托德挺身而出)。在威尔顿教会学校—这所冲斥着教条,古板气息的古老学校里,生活在期间的每一个人,要忠实于自己的性格需要极大的勇气,要释放自己的感觉更需要胆量。导演彼得•威尔从一开始就用镜头语言暗示观众冲突与变奏的在所难免:高耸肃穆的英式建筑对比着开阔辽远的自然风光,古板老成的老师们对比着稚嫩懵懂的新生,甚至学生们持重的装束、恭顺的态度也与他们眼中灵动跳脱的神情暗相对比。

而哼着小曲走进课堂,又把大家带出课堂的基廷先生,犹如一条在鳗鱼里面搅出生气来的泥鳅,他热爱文学和人生、鼓舞年轻人去发现崭新的生命。第一节课,他便用“seize the day”〝抓住每一天〞的警句激发学生去发现自己,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二节课,便让大家撕去关于诗的界定的那几页,以让大家接近真正的诗和生活。另有一系列充满生机、别出心裁的授课方式:跳到课桌上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通过走路方式来研究“一致性与个性”。总之,基廷先生的教学宗旨是:反对教条,鼓励各抒己见。努力发掘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对生活的热爱。基廷先生希望教出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传统教育培养出的那种千篇一律的人物,在这一点上,就像陈凯歌影片“孩子王”中的老杆。

从学生的反映可见老师的巨大影响在起作用:一贯顺从父意的乃尔大胆追求戏剧,奥维德向自己想爱而不敢爱的女孩求爱,就是一向胆小,被戏称为“小鼹鼠”的托德也在基廷的激将之下涌出连贯的诗句。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个象征,一种理想。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诗情,让情绪自由流淌。所谓“死亡”是册许的死亡,是规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这种“死亡”境地是影片的灵魂所在。

影片的最终,以乃尔的自杀,基廷的被革职告终,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允许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枯燥刻板的英语教学再度回复,看起来保守力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是否基廷的作为只是转瞬即被遗忘的过眼烟云呢?如果是那样,影片的架构与一般好莱坞情节剧的平衡--打破平衡--恢复平衡的结构就没有区别了,而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笔在于结尾:在最后的乐章中,基廷先生即将离开,正是平日最为窝囊的托德敲响了青春觉醒的最强音。他在校长面前,毅然跃上课桌,饱含激情地喊出──噢,船长,我的船长!这是神来之笔,意味深长。在恢复的平衡之后的不平衡:死亡诗社解散了,老师离开了,但所有观众都看到基廷的教育成功了,其充满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经发生作用,从最胆小到敢冒大不韪,托德的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爱和真理的种子已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终于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喊出内心深处的咆哮。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规生活中来,但接受过自由思想点化的心灵却永远闪着特别的光泽。而看着这些默默站在书桌上向他致敬、告别的学生们,眼含热泪的基廷先生深情地道出:“谢谢,孩子们!谢谢……”。

影片以某种方式探讨了自由的可能性,即通过不同的人物对成长与秩序的不同选择。以乃尔、查里、卡梅仑、托德四种为典型。乃尔本是“好”学生,听话,顺从父亲。在“seize the day”的冲击下,他逐步发掘了自己在诗歌和戏剧方面的天赋,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他在自由的可能下健康,积极地发展。而来自父权的压力迫使他放弃理想,本来他可以隐忍,可以选择暂时放弃,但这个纯洁的孩子选择了拒绝成长来逃避为传统所改造的命运。而看上去就属于大胆不羁一类的查理,是行走在秩序边缘的人,对于基廷先生的警句,他的理解就是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斗胆易稿来冒犯成人们的尊严,他以近乎幽默的方式来接受惩罚,只是不能理解为何基廷并不赞许如此做法。最后,因为不能履行成人的游戏规则,他被开除出局。卡梅伦则是那种永远不会冲出秩序的人,影片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他。照抄板书,见大家都撕了书才用尺中规中矩地撕去,爱打小报告。最后他选择了顺从秩序,甚至成为秩序的维护者,“只有两种选择,说出一切或被开除”,在交代的过程中,他回复了原先的状态,重新做回一棵死气沉沉的树。而托德所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托德本来是一个天生胆小、不爱招惹是非、连说话都不敢大嗓门的好学生。在基廷先生建议大家依次站在教室前方的讲台上,“换一个角度重新眺望世界”,不要人云亦云,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找新的观点”的时候,托德是小心地走上桌子的最后一人。但在影片结尾处,他却成了不畏校方淫威、率先踏上自己的书桌、为被迫离去的基廷先生送行的第一人。这也是影片所强调的,托德所代表的一类人会带着已学会思考的头脑静静的生长,在关键的时候做出真正的反抗。

《死亡诗社》并不像人们想像得那样阴郁悲伤。相反,影片懂得制造情绪与情调。前半部分几乎可以说是欢畅淋漓的,平原,鸟群,皑皑白雪,还有顽皮淘气的男孩子们,在他们亲爱的“船长”基廷的启蒙下,迅速丰满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到“仲夏夜之梦”落幕,影片进入了感伤的段落。而人物性格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起落,乃尔那样明朗,积极,最后却成为月光下自杀的悲剧少年;托德是那样胆小,□腆,最后却勇敢的反抗校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觉。

影片镜语优美。在别具一格的体育课上,生性□腆的托德在老师的督促启发下克服了怯懦,被激发了灵感,他当众赋诗,引来喝彩。足球场上,身着大红运动衫的学生们在基廷先生的鼓动下,尽情地奔跑、追逐、嬉闹,师生间的深情厚谊溢于言表。在金色的夕阳中,大家索性把基廷先生扛在肩上,开始狂欢似的绕场奔跑。在基廷先生的感染、启迪之下,成长中的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净化,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获得了升华……即使是自杀的段落,如水的月光,带上花冠的少年,安静的走下楼梯,好像走进一个宁谧的超凡世界,导演旨在创造的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关于少年快乐与感伤的世界,也以此种方式加大了对传统的压制人的教育方式的批判。

一个有趣的说法也是一个有力的说法。影片有许多处理生动的情节段落,如基廷鼓励大家撕书的场面,孩子们兴奋地撕去书页,下一页是大写的“poetry”,意味着经过这样一种破除(对教条的破除),真正的诗(生活)出现了!

《死亡诗社》
TouchstonePictures1989年出品
片长:124分钟
编剧:汤姆•舒尔曼
导演:彼得•威尔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饰基廷老师)罗伯特•肖恩•雷奥纳德(饰尼尔•佩里)埃森•霍克(饰托德•安德森)

荣获第十六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外国片(1991)
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1990)
第四十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创歌曲(1990)
【明心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以暮春为题材的诗古来有很多人写,如何切入是关键。杨花为什么能独得东风意呢?因为它身轻啊!它没有那么多执著和负担,没有那么多牵挂;所以春风(东风)就能带着它们飞呀飞,它们如雪花飞舞,向着晴空向着阳光飞行,再也不回来了。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实,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所谓的“不如意”才是关键。杜甫通过观赏春天的美景,与春光做了个约定;“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如果到哪里都有美丽的春光陪伴,那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 隐居独修之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并去掉它,就无法隐居,也达不到修炼的效果。所以我们来看一看,王维是如何排遣这种“寂寞”之情。当“寂寞”难耐之时,就走出房间,“苍茫对落晖”。虽然是“人访荜门稀”,但作者却认为自己有松、鹤为邻(鹤巢松树遍)。
  • 高智晟承传了母亲的善良、勤劳和坚忍。他做律师,常常是免费为最底层穷人打官司。他走在灯火辉煌的大街上,心想着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所以他告诉妻子,“我觉得我跟这个社会是隔开的,我融入不到这个社会当中。因为我挣的钱越多,我的当事人的苦难越多。”
  •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其中的“(仙)鹤”借指贺知章。言外之意是说,您将来在仙界中自在逍遥,什么时候能飞回来红尘探望我们啊?因为宴会有皇帝在场,贺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辈,所以李白这首诗用词用典都恰到好处。
  • 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时空,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千五百年间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滩声似旧时”。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 古代诗人常借月光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因为月亮的清辉是两地共有的,所以这里作者要赠送的是思念之情;因为相隔两地,不能将这浓浓的思念亲手送给你,那我们还是期待在梦中相见吧!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其中“鸥鹭忘机”典故出自《列子‧黄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识人亦然,不仅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还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遥知马力,岁久见人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