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理律內控出大紕漏 震驚業界

人氣: 8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劉志原╱台北報導〕理律法律事務所爆發法務人員盜領新帝公司三十億元股款弊案,國內多家國際法律事務所獲悉,均直呼「不可思議」,紛紛指出理律的內部控管,顯然出現極大的問題。

  一名男性律師指出,理律共有十餘位「合夥人」,以負責跨國案件著稱,從八十年代的國防部「劍龍」潛艦案,及拉法葉等軍購案賺了不少錢,但盈餘已在每個年度均分給合夥人,這次爆發盜領案,律理的十餘位合夥人肯定得自掏腰包來賠償美商「新帝」。

 一位不願具名、任職知名國際法律事務所的女律師表示,昨天一早看了自由時報頭版關於理律案的報導後,覺得很不可思議。

 這位女律師指出,對於新帝公司的委託售股案,法律事務所扮演的應屬「代辦」角色,由事務所代替客戶至券商開戶,並開立銀行帳戶作為股款往來之用,這樣的代辦工作,通常是由國內的外商銀行承接,較少由法律事務所負責。

 她強調,若是新帝這麼大金額的委託案,一定是由資深的律師負責,絕不可能僅有一人獨自運作,更重要的是,客戶的印鑑、銀行帳戶、股票,也得分由不同人保管,而股票交易、股款進出,每一次、每一筆都要由事務所「合夥人」級的律師簽章核可才行。

 她說,這樣的運作模式,在業界是眾人皆知的事,也行之有年,在此交叉牽制的控管機制下,要出錯應該不容易,但理律卻將新帝案交給既非律師也非合夥人的法務人員處理,令人無法理解,且數十億元的款項被匯出,竟無人察覺,更是匪夷所思。
一名資深律師表示,搞不懂理律為何將這麼龐大金額的案件,由不具律師資格的法務人員劉偉杰單獨辦理,這使劉偉杰能從容上下其手,輕鬆盜走三十億元。

 蔡姓法律事務所主持人說,國內的事務所承接這樣的案子並不多,但理律爆發這麼高金額的盜領案,的確令人難以理解。

 對理律的監守自盜案,多數律師除表示震驚外,均低調指出「同業出事」,不方便多說,以免予外界有「落井下石」的誤會,而部分律師表示,這對理律多年累積的盈餘及聲譽,是一大斲傷。

〔記者楊國文╱台北報導〕理律法律事務所爆發監守自盜弊案,司法界人士除對其內部控管問題,高呼「難以置信」外,並認為應記取前車之鑑。

 不願具名的多位資深法界人士一致表示,在律師界建立多年卓越聲譽的理律法律事務所,按理說,應該在內部控管方面頗有制度才是。對於發生法務人員能夠隻手遮天侵占客戶鉅額款項,再洗錢到國外而未被人發覺一事,多位法界人士認為,應是內部控管、查核流程等方面出疏漏,有必要全面檢討。

 法界人士也指出,對於律師界而言,「理律案」應嚴肅看待,因為理律所發生的問題,難保不會出現在其他事務所,故本案也可促使律師界全面體檢內部查核制度落實否。

 法界人士也指出,理律長期以來建立不錯的商譽,經歷此事件的衝擊後,除須面對委託的美商新帝公司可能提出鉅額賠償的問題外,還包括取得客戶的信賴等課題。

 理律案爆發後,是否會影響國內法律事務所的生態和釋出市場,昨日也引起律師界人士高度關注,多家大型法律事務所昨日則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謹慎看待此事件的「後續效應」。

理律殺傷力 不亞於國票案

〔記者楊國文╱台北報導〕國際間,大型公司慘遭員工虧空公款的醜聞並不罕見,金額動輒新台幣數十億元,甚至數百億元之譜;理律法律事務所爆發的法務專員劉偉杰侵占三十億元鉅款案,雖然算不上「名列前茅」,對照「理律」在法界樹立的權威地位,已是「夠震撼」的了。

 幾年前,在國際間爆發的「霸菱案」,至今仍然是一介員工「搞垮」一家大公司的著名案例,而涉案主角李森虧空的十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八十億元,仍舊如同天文數字般高懸著,令人咋舌。
觀察我國的案例,則以國際票券公司營業員楊瑞仁盜領一百零二億元的情節,最為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楊瑞仁年紀尚不到三十歲,且僅是一位營業員的身分,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理律案」的劉偉杰,則是位四十二歲的法務專員。

 「理律案」帶來的震撼程度,則不亞於「國票案」。

 比較兩者的分野,則是分別在律師界和金融界造成「大地震」;然而,「理律案」帶來如同原子彈般的殺傷力,可能更甚於「國票案」,理由之一在「理律」於律師界有重量級地位,再者,也因此讓人對其「內部控管不佳」所造成的疏失感到不可思議。

 歷年來,我國爆發官商勾結、金融弊端不在少數,不過,絕大部份都是集團負責人、高階主管的「傑作」,例如,廣三集團總裁曾正仁涉及向台中商銀超貸、掏空順大裕公司資產等弊情,類如楊瑞仁、劉偉杰等僅具員工身分就能闖下大案的,還真是「鳳毛麟角」。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