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MRI先驅 同獲諾貝爾醫學獎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7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陳泓達╱綜合斯德哥爾摩六日外電報導〕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六日宣佈,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由美國科學家羅特博(PaulC.Lauterbur)和英國籍的曼斯斐(SirPeterMansfield)兩人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在核磁共振造影(MRI)研究上的重大貢獻,使MRI技術得以在醫療診斷和研究領域出現重大突破。

 評審委員會在頌詞中指出,得獎人在「利用核磁共振現象將不同結構予以顯像上,完成開創性發現」。

 現年七十四歲的羅特博是伊利諾大學生物醫學核磁共振實驗室研究員,評審委員會在頌詞中指出,羅特博發現可利用磁場梯度建立各種結構的二維影像,他在得知獲獎後表示意外,但深信其研究工作對許多人有幫助。

 現年七十歲的曼斯斐則是利用磁場梯度更精確地揭露出共振的各種差異,「為取得一項實際可行的方法跨出重要一步」,並展示了超快梯度變異可如何迅速地完成造影(故稱之為「回波平面掃瞄」)。

 十年後,這項技術在臨床應用上將有其擅場。

 曼斯斐目前任職於英國諾丁漢大學,他在接受瑞典媒體採訪時表示,他早在幾年前便認為他會得獎。

 MRI技術現已普遍應用在醫學診斷和治療方面,除了具有無需手術即可檢查幾乎所有人體器官的優點外,其特殊價值則體現於對腦部和脊髓的細部揭露,如MRI可顯示背痛是否肇因於神經或脊髓受壓,藉此為醫療人員提供手術路線圖,揭示腫瘤位置,並取代若干可能讓病患感到不適的醫療程序。

 專供醫界使用的首部核磁共振造影設備出現於一九八○年代,二○○二年時全球約有兩萬兩千部核磁共振造影機,每年進行的核磁共振造影檢查次數超過六千萬人次。

 評審委員會表示,一九七○年代的先驅研究已為MRI技術成為一項有用的工具奠定基礎,今年的諾貝爾桂冠則旨在表彰其在主流醫學應用領域的重大貢獻。

 近數十年來,磁場研究者已先後數度獲頒諾貝爾獎,並促成美國物理學家布洛赫和普塞爾獲頒一九五二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頒獎典禮訂於十二月十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屆時羅特博和曼斯斐兩人將均分一千萬瑞典克朗(約一百三十萬美元)獎金。

神經系統、骨骼檢查 仰賴MRI

〔記者羅碧、洪素卿╱台北報導〕對於本拌貝爾醫學獎頒發給研發出MRI「核磁共振攝影」的兩位專家,國內放射線科醫師表示,MRI的問世對於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檢查的貢獻極大,可讓病人免除不必要的侵襲性檢查,也可解決CT(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的死角。

 一九七三年,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系的曼斯斐教授與美國化學家羅特博同時發現了應用核磁共振現象顯示複雜人體內部結構的方法︱共軛攝影法(zeugmatography),讓磁振成像成為可能後,不過短短二十多年,MRI便因其無創而清晰的人體解剖結構顯像,以及對活體組織的動態觀察能力,不但讓神經科學、生理學和醫學影像學發生了巨大變革。其中羅特博曾經來台。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廖漢文認為,未來朝功能性及微小性更進一步提升功能後,MRI將能夠解決及解答更多目前人類所面臨的問題。例如,目前人們對於腦部的功能,像是語言、認知、記憶等究竟如何運作,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而功能性MRI就可能可以協助解開這些問題。現在已經有不少科學家正在此領域埋首研究。

 MRI在臨床上也應用多年,台北榮總放射線部主任張政彥表示,此儀器對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檢查的貢獻最大,特別是小中風、腦部血管、軟骨、肌腱、韌帶、骨髓等檢查有很多幫忙,至於心臟、胸、腹部檢查,現在仍以CT為主。張政彥表示,在MRI問世前,以往做關節軟骨檢查時,多直接用關節鏡檢查,但這是一項侵襲性檢查,現在則可用MRI先檢查半月板有無斷裂,若半月板斷裂,才再做關節鏡,簡言之,MRI檢查對關節鏡的術前確定診斷有很大幫忙,可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同時也解決了CT沒有辦法做神經、骨骼檢查的問題。

 國泰醫院放射線科主任鄭慶明則說,MRI的研發對醫學診斷有很大貢獻,尤其是中樞神經檢查,它解決了CT檢查的死角,可看到腦組織及脊髓構造,為非侵襲性的血管造影檢查。且MRI比CT更具有特殊效果,不受骨骼干擾,因為做CT檢查時,若遇到骨骼會出現「假影」,干擾判斷,而MRI則無此困擾,可以做多面向的影像檢查。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晚間新聞】中共海外「美人計」加議員被下套
【全球新聞】以軍攻入拉法中心 炸燬巨型隧道
【環球直擊】台國會職權法案通過 民憂蹈香港覆轍
韓國境內發現逾150個朝鮮「穢物氣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