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幼兒健康的標準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每個做父母的都不惜一切代價使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但幼兒怎樣才算健康呢?一般人認爲只要小兒體重增長快,身高長得高,很少生病就是健康。其實這種認識不完全,只注意到生長,而忽略了發育。所謂發育,就是指小兒神經、精神的發展,包括動作發育、語言發育、認識能力的發育以及與成人和小朋友相處關係良好、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和衛生習慣等。現以2歲半的幼兒爲例說明健康的標準。

(1)生長方面:根據1985年中國兒童生長發育調查標準,2.5歲的男孩身高平均值爲91.3厘米,標準差爲2.6;體重平均值爲12.96公斤,標準差爲1.3。身長、體重在平均值加减兩個標準差範圍之內的均屬正常。

(2)發育方面:

①動作發育:2歲半小兒可以自由的跑、跳、踢球、扔球,彎腰從地上揀東西不跌跤,能玩各種玩具,能拿匙準確地吃飯,能拿筆“畫畫”,學會用小毛巾擦臉,穿襪、穿鞋,但不知反正。這是人開始使用工具的年齡。

②語言發育:此時期是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能基本掌握語言,用4—5個詞組織一句話,表達自己意思,能唱幾支兒歌、背小詩,可數1—20個數,重復故事的簡單內容。

(3)認識能力:2歲半的孩子已經逐步懂得什麽是對、什麽是不對,什麽是好,什麽是不好,願意聽講故事,看“看畫識字”,玩積木、鏟土、折紙等。已有自尊心。當小兒有微小進步時受到表揚,他很高興。

(4)相互關係:喜歡與人交往,尤其是喜歡與小朋友交往,互相謙讓,互換玩具。

(5)生活習慣:已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睡前不用拍、唱催眠曲,要培養睡醒立即起床、醒後不啼哭的習慣。已能自食,不用人喂可吃好。排便習慣已養成:自己可上便所,不尿濕褲子,夜裏不尿床。

整潔習慣:自己可洗手、擦手,飯前、便後洗手習慣已養成。

有愛勞動的習慣:擦桌椅、洗手帕等簡單勞動習慣已養成。

總之,鑒定一個小兒是否健康,一定要從生長與發育兩方面分析,兩者缺一不可。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時作人很狼狽。事情搞砸了,被人家指摘,只好乖乖聽著,一個詞也不能反駁,簡直退化到幼兒階段。真能象孩童一樣羞愧也罷,更糟糕的是,此時為了掩飾內心狼狽,還得堆一臉訕笑,用以自嘲,解嘲,消解人家的怒氣。
  • 嬰兒扔東西、敲東西或鬆手讓東西掉在地上是一種本能行爲。他正在探索外界、瞭解事物的因果關係和證實自己的判斷。嬰兒6個月左右時,多數已可以靈活地使用雙手,幷開始進行實驗。 
  • 父母應瞭解語言發育的幾個階段,以幫助嬰幼兒進行相應的語言訓練。

    '?

  • 母孕後期營養過度,胎兒在宮內過度發育,以及糖尿病母親容易生巨大兒(出生體重在4公斤以上),造成出生體重過大。新生兒期以後出現體重偏高主要是喂養過度造成的,常常發生在人工喂養的小兒。
  • 行政院長游錫堃今天前往大同育幼院和院童歡度黃曆新年。游錫堃強調,對幼兒和青少年的照顧可提升國家未來的人力素質,陳水扁總統上任後提出「三三三」社福專案,對幼兒和青少年的照顧普獲社會肯定。游揆並以自身曾為中輟生為例,鼓勵院童和青少年把握機會選擇未來。
  • 現代家庭的重要組成人員之一是獨生子女。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最大願望和追求,那麽,孩子的身體健康是實現最大願望的基本條件。因而,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起居生活和飲食營養照顧得無微不至。可是,從近年來兒科的就診情况來分析,家長每每忽視了對孩子的五官保健。當疾病出現,只能是跑醫院請醫生治療。殊不知,倘若家長重視孩子的五官保健,從嬰幼兒做起,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如果孩子怕黑,你會給他在床頭留一盞燈,這看來似乎很溫馨的畫面,實際上却蘊含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床頭的燈光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而且會影響他的視力發育,給他今後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許多研究證明,幼兒睡覺時開燈會成倍增加罹患近視的幾率。
  • 不久前見到一張照片﹕一位身穿非洲長袍、袍上滿綴金色飾斑的長者,笑容可掬地伸雙手從一位中年母親懷中抱過一個7、8個月大的幼兒。從孩子衣衫上的蝴蝶花結和頭上的花環看,那是個女孩兒。她一點也不認生,似有期待地舉起柔軟的雙臂,撲向這位頭一次登門的「爺爺」懷中。居室裡還有趕來的鄰里,洋溢著祥和氣氛。孩子哪裡知道,這位爺爺正是南非國家總統曼德拉。
  • 運動是重要的生理刺激之一,是系統地刺激活動感受分析器的有效方法。大腦支配人的各種複雜活動,又使大腦産生相應的條件反射。因此,讓嬰幼兒早期進行適當運動,不僅可鍛煉機體,也能促使智力的迅速發育。

  • 如果沒有什麽醫療上的緣故,所有的嬰兒都應該仰臥睡覺。僅僅由于睡覺姿勢的這一小小的改變,患嬰兒猝死綜合症而死亡的嬰兒數量减少了5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