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韻心聲﹕《波蘭舞曲》的境界

佚名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5日訊】

著名的波蘭鋼琴家、作曲家蕭邦,自從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後便在巴黎定居。這天,在巴黎的波蘭貴婦人伍定斯基家裏,來了三位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也是伍定斯基家的常客。他們是德國的希勒、匈牙利的李斯特和波蘭的蕭邦。音樂家相見,話題自然而然地圍繞著音樂的內容,漸漸地談到了對民族音樂的看法,這時,他們之間就出現了分歧。原來,希勒是一個主張「絕對音樂」的作曲家,他不承認音樂有民族意識的存在;李斯特是近代標題音樂的鼻祖,他承認任何音樂必定有它的內容;蕭邦則認為,他的音樂是絕對的民族音樂。三人在這一問題上爭論不已。於是伍定斯基出來說話了。她說:

「蕭邦剛好完成了一首《波蘭舞曲》,爭論是難有結果的,不如大家都到鋼琴上來演奏一遍,以便證實一下樂曲中到底有沒有民族意識這回事。」大家都同意她的建議。

於是,首先由希勒坐在鋼琴前,他把《波蘭舞曲》嚴謹地、以最純熟的技巧,一絲不苟地彈奏了出來。因為他的理論是:如果音樂具有內容,必會破壞音樂的完美的意境,所以他的演奏,確實能令人驚嘆他的準確和技巧,但除此之外,就只有茫然和空虛之感了。

李斯特接著坐到鋼琴前,他知道,蕭邦這首《波蘭舞曲》是為被敵人瓜分了的波蘭而作的,李斯特也為此感到同情和憤激。於是,在他的音樂中,人們聽到了槍聲和火燄,戰鬥和奔馬,戰鬥結束之後,是被蹂躪的波蘭女人和兒童在啼哭,最後是絕望的呼喊和急激的愛國志士們熱血在沸騰。一曲既罷,希勒的臉龐已緊張地為不幸的音樂所感動,伍定斯基、蕭邦和李斯特都流下了眼淚。

最後,蕭邦坐到了鋼琴前。他坐著沉默了很久。因為他覺得,李斯特對這首舞曲的解釋是錯誤的,他必須自己來給以正確的演譯。當他的心已全部進入音樂境界的時候。只見他輕輕地、喃喃的說:「波蘭還沒有滅亡!」

接著,音樂從鋼琴中傾注出來,瀰漫著、擴散著。這裏出現的、不是波蘭的恐怖、可怨的命運,也不是戰爭和死亡。這裏出現的是波蘭的陽光,陽光下是波蘭的村莊、羊群;田野裏開放著繁茂的鮮花。接著,波蘭的山川流水;愉快而幸福的村民,仿佛在一個假日吹著笛子,在舞蹈,還有孩子們在嬉戲。

演奏結束了,四個人都靜止不動。蕭邦在沉默了一會之後,以更輕柔的音調又說一遍:「波蘭還沒有滅亡!」

四個人的面頰,都被蕭邦音樂中的情緒所感染,彷彿他們都經受了波蘭陽光的輕撫,浮泛著幸福的紅光。從音樂裏,彷彿突然看到了波蘭,認識到波蘭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國家。(摘自新生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能夠聽到葉落,那或許整個驛站沒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時接待人員應該也歇息了吧。 整個詩篇,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孤獨、失落。
  • 萬川照明月 百岳盈豐雪 塵海萬古迷 寶筏通天闕
  • 院牆上,斑駁松影隨風搖曳,映入楚雲舒的眼簾,恰似他欲言又止的心事。「我……」他眸光閃爍,隨即字字堅定說道,「淮靖王擁兵自重,威懾君王;殘害忠良,欺凌百姓。為天下人除害,正是我輩俠義本色。」
  • 風過荷塘香愈濃 翠裙凌波舞芙蓉 夜深星睡萬籟寂 水靜香沉月朦朧
  • 採一串槐花, 戴在你頭上; 初夏的回憶, 甜美的時光… 素雅的清香, 少女的芬芳, 如花的純潔, 無邪的綻放…
  • 亭亭奕奕亭亭立,濟世非凡萬萬千。 風雨難搖金玉質,塵煙不染聖花仙。
  • 我要抓牢牢 因為 羽毛沒長好 我要抓緊緊 因為 我還不會飛 四處探探真有趣 別處定有好風景
  • 夕熔滄海漫霞金 暮攬歸舟浮浪情 星露雲飲隨風酹 夜色琉璃洗月盈
  • 良俗沿荊楚,禳災鎮煞多。艾旗驅瘴癘,蒲劍斬妖魔。彩線邪氛辟,香包正氣羅。
  • 我的心臟膨脹成了一座山,它不但沒有變硬,反而撫育了生命。一群小綿羊與山羊在我的心山的一邊朝聖。一座住著善良居民的小村莊在靠近山腳的地方出現了。白天,陽光照耀著村莊。夜晚,月亮穿過薄霧和雲層在天空盤旋。 在看守們毆打我時,我注意著這座小村莊,見證了村民們的行為善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