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破黑暗 迎接曙光──二胡曲《光明行》賞析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5日訊】《光明行》這首二胡獨奏曲,系已故民族音樂家劉天華於一九三一年春天寫成的作品。樂曲旋律鏗鏘有力,氣勢雄壯豪邁,富於激情。它是我國近現代民族音樂中一首獨特的,富有進行曲風格的民族器樂作品。它表達了作者及知識分子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變革現實的抱負、理想,以及不怕挫折,堅持探索光明和進步之路的信念和意志。

《光明行》產生於三十年代前後,當時國內動盪不安,各種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五四”運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五四”對中國知識分子及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就音樂而言,當時黃色音樂泛濫,靡靡之音流行。而主張“真正的音樂”的劉天華此時創作的一曲《光明行》,使中外一些對傳統民樂有偏見的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從而有利地駁斥了那些認為二胡樂曲只能表現纏綿無力情緒的論調,為民族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於《光明行》這標題,尚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歌行”是對古樂府中歌曲的總稱,而“行”字則是採取了古樂府的一種詩歌的體裁形式。別一種則認為“進行曲”是外來的一種曲體形式,劉天華取其曲體,簡其稱謂,故在曲名上用了“行”字。

《光明行》全曲包括引子、四個樂段和尾聲,為多段體結構,但又結合了循環變奏和復三步曲式的特點。

樂曲引子為舒展的小快板,四小節旋律的特點是均採用了“達–達達”的節奏音行,並用頓弓作同音反覆。逐漸加強頓音,加上短促輕快的節奏,宛若小軍鼓在敲擊,仿佛是追求光明的人們那闊步前進的腳步聲,頗有進行的隊伍由遠而近之感。

樂曲第一段的音樂,節奏富於彈性和推動力,旋律情緒激揚。寬闊有力的分弓,連續的帶附點節奏的頓音加之饒有變化的力度的使用,是音樂具有一種強烈的衝擊力量。

樂曲第二段是全曲的主要旋律所在,曲調共奏兩次。第一次使用G調,均用內弦演奏,旋律深沉有力,意在描寫前進中的人們,正衝破黑暗,迎接曙光。第二次在D大調上重複主題時,移到外弦演奏,運用了中國傳統的倒弦轉調手法。這樣運用內、外弦的不同特徵,使音樂由一種內在的熱情,發展成為更加開朗和富於自信的格調。三和弦分解式進行的旋律,好似軍號吹奏,顯得威武雄壯,給人以向上的熱情和進取的力量。

樂曲第三段的特點轉調十分頻繁(D調和G調之間)。形象地描繪出人們從四面八方奔來,匯成浩浩蕩蕩的隊伍,邁著矯健的步伐,闊步前行的形象。

樂曲第四段是主旋律的變奏,應和了G、D兩調的轉換。旋律具有寬闊、廣遠的特點,節奏上使用附點較多,表現了充滿信心,胸襟開闊和無比自豪的曲情。

樂曲尾聲是全曲的高潮,是主旋律的重複和發展,幾乎全用抖弓演奏,氣氛熱烈,意境壯闊,有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當旋律用擴展手法掀起高潮時,又運用了緊縮重複的手法,使音樂更加熱烈。最後出現了模擬軍號的三和弦分解進行的旋律。這一切都使樂曲尾段顯得生氣勃勃,樂思動人,充滿了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和對光明前途的樂觀自信。

《光明行》是劉天華先生在生前的最後兩年中寫成的,作者的藝術造詣已臻成熟,是劉天華經過徘徊、躊躇、彷徨、探索等經歷,在時代潮流推動下,向新的目標邁進的真實寫照。不僅如此,從作品的社會意義上講,《光明行》反映了那一歷史時期一般知識分子的思想、願望,因而具有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光明行》的創作中劉天華大膽地借鑑了西方音樂的創作技巧以及演奏小提琴的指法、弓法,使音樂旋律既具有宏大的氣勢,又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的親切感,同時也使二胡演奏技巧得到了發展。

【明心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