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為何不砸缸了?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10日訊】在湖北某地曾發生了一出悲劇:12歲的小學生黃某與同班4名同學同去距校200米的魚塘內游泳,黃因體力不支,在水中掙扎。已上岸的4名同學看到後,其中一名哭著要喊救人,另一名同學則制止說:“如果喊人,老師會知道我們私自游泳。”結果黃因無人救助,溺水而亡。事後,4名同學還將黃的衣服藏在距魚塘300米遠的南瓜地裡,然後若無其事地一同返校。

這讓人聯想到了也曾是小孩子的司馬光的故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已流傳了近千年,故事裡,司馬光表現出了機智與勇氣,或者還有責任感──別人跑掉的時候,他沒有跑,而是選擇了救人。

現在小孩子的智商大約不會低於當年的司馬光了吧,而司馬光砸缸故事的世代熏陶也讓人獲得了很多借鑑吧,但事實卻證明今人一定勝古人的說法實在是未必。因為怕被處罰,4名小學生做出了自己的“抉擇”,這實在是一個生死抉擇──一方是一個人的生命,另一方只是自己可能承擔的一點小責罰,但在一閃念之間,4個小學生拋棄了前者。他們沒有選擇“砸缸”救人,而是眼看著同學掙扎直至沉下去。

面對危險,我們當然不能苛求沒有救人能力的小孩子下水去救人,但連喊叫救人的勇氣也失卻,我們就大有反思的必要了。

社會、學校、家長等等諸方,大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而對於其心靈的關心卻少得多。許多孩子之所以變得自私自利、蠻橫無禮、冷酷無情、缺乏責任感,不是偶然。現在的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吃虧,都教育孩子怎樣學得精一點,奸一點。大人的各種自私行為也在影響著孩子。

“司馬光”為何不砸缸了? 這是社會敗壞的一個危險警號,當自私自利深植於孩子們的心中時,他們將擁有的未來世界不會美好。

【明心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可只有你是從不給我來信的人!你並不因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你對我一無所求,依舊讀書做學問!對失意人不踩,對得意人不捧,這就是你與其他人的最不同處。我就是衝這一點竭力向朝廷推薦你的……”
  • 高智晟承傳了母親的善良、勤勞和堅忍。他做律師,常常是免費為最底層窮人打官司。他走在燈火輝煌的大街上,心想著那些還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所以他告訴妻子,「我覺得我跟這個社會是隔開的,我融入不到這個社會當中。因為我掙的錢越多,我的當事人的苦難越多。」
  •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其中的「(仙)鶴」借指賀知章。言外之意是說,您將來在仙界中自在逍遙,什麼時候能飛回來紅塵探望我們啊?因為宴會有皇帝在場,賀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輩,所以李白這首詩用詞用典都恰到好處。
  • 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千五百年間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灘聲似舊時」。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