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的春天?–评大陆学者议论政治改革

梁京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3月11日讯】新一届人大召开前夕,关于政治改革的议论成为大陆一些报纸炒作的热点。这个现象的背景是,江泽民时代一再推迟政治改革,积累了不少问题,增加了大陆未来的风险。中共新领导人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似有意推动政治改革。大陆传媒当然要利用这个机会生出一些波澜来。

最近一期《经济观察报》为政治改革专门发了一个专刊。专刊的前半部分是关于人大代表专职化的一个座谈摘要。后半部分是关于政府机构改革和一般政治制度改革的一些短文。

读这些大陆学者议论的第一感觉是隔靴搔痒。我不仅自己感到失望,而且相信,如果新领导人真想搞政治改革,对这些学者的议论也会感到失望。但是,回头一想,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十分自然。在专制的淫威之下,大陆学者不仅不能公开议论政治改革,而且,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多数人也不敢深入思考政治改革问题。结果,一旦让他们公开发表议论,他们所能讲的,很少能够超出领导人已经知道的范围。这就应了毛泽东喜欢引用的一个典故,那就是跪惯了的贾桂,让他站起来反而很不习惯。

《经济观察报》向学者们出的题目是,人大代表从象征性的角色向专职化过渡,是否可以看作是一个政治改革的突破口。多数学者对这个改革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既然不想搞真的民意代表,在专职化上做文章没有什么意义,有人认为专职化实际上也做不到。当然,也有人认为,只要向正确的大方向走,先专职化后真民选也未尝不可。或许是编者作了手脚,否则,这些议论实在是乏善可陈。没有人可以从这些无关痛痒的议论中得到收益。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大陆的政治改革一直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比如该期《经济观察报》发表的文章”走向宪政”的作者杜钢建,就是一个敢于思考敢于进言的学者。其旗帜也鲜明,其主张也明确,就是要汇入当代文明的主流,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杜钢建把中国大陆政治体制的一切弊端都归结为民权不举,宪政不行,他对大陆只强调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而压制公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的官方主流说法,进行了不含糊的批评。但是,杜钢建对宪政改革必要性的深刻分析,不大可能会得到公众的注意,因为他的表述过于学术化;另一方面,也不大可能会打动高层领导的心。对于他们来说,改革的必要性并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他们对大陆各种弊端知道之多、之深,绝不亚于杜钢建教授。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无须人多指教必须改革的道理,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样的改革策略是更可行、更有效的策略?恰恰是在这个要害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够作出有力度的分析。

大陆学者思想的苍白和缺乏想象力,受到专制政治制度的压抑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这个原因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目前大陆所面对的信息环境,尤其是与外部交往的便利,比之一百年前改革的先驱何止强千百倍,但当代大陆学者思想的敏锐和人格的完整却明显地退化了。大陆知识精英的退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中央政权的高度依附。这种依附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精神的独立,也削弱了建立在独立思想基础上的学术竞争。大陆知识精英对中央政权的依附,不仅使许多人失去了独立思想的勇气,而且,即使是对那些有勇气思考的人,也形成了很大的盲区。获得一定地位的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要保持自己某种话语权的垄断地位,不会去寻找那些可能威胁这种垄断的变革方略。

证明这个判断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大陆传媒出镜率比较高的学者中,虽然对宪政改革的激进程度不同,但是,没有人把提高地方自治作为推进宪政的基本手段和内容。事实上,由于中国幅员广阔而地方差异又甚大,要落实公民的权利,稍有逻辑能力的人都应该看到,非走地方自治的路不可。问题是,垄断了话语权的中央知识精英,并不愿意看见地方精英崛起。

大陆政治改革的春天还没有真正到来。虽然”宪政建设”,”公民权利”越来越成为大陆政治的时髦用语,而我们也应该对此感到高兴。但是,只要”大一统”的阴魂不散,大陆的政治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 (自由亚洲电台2003-03-10)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梁京: 大陆银行改革的困境
梁京:是让农民自治,还是让农民造反
梁京:不是农民自治而应该是地方自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