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長江黃河出現罕見枯水

鄭義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27日訊】你肯定知道長江是世界上几條最偉大的河流之一。現在我要請你猜一猜,眼下長江的水有多深?過去在重慶看長江,江水寬闊浩蕩,一派巨川大河的气象。現在長江瘦了,水也淺了。前几天新華社報道,長江上游重慶附近持續40多天出現罕見特枯水位,長江隨時可能斷航。一月底二月初的七天之內,寸灘水位竟然下降了1.02米。用重慶水文部門的話來講,就是“水位下降幅度之大、下降速度之快創下長江上游有水文記載以來之最。”那么,現在江水到底有多深呢?— 2.7米,大概是一個大高個子舉起手的高度。這就是我們世界級別的長江嗎?据重慶航運部門的負責人介紹,目前已出現多處淺水區,部分河段航深降至2.7米。長江上的大型客貨輪平均吃水在2.6米以上,航道中心水深必須在2.8米以上,否則触礁擱淺等事故極易發生。三峽倒是夠深的,但水位下降,河道就變得特別狹窄。在奉節風箱峽、万州巴陽峽等河段,航運部門已經開始實行單向控制,就是這段時間只許上水船舶走,下一段時間則只許下水船舶走。長江通航能力因而明顯下降,船舶滯留現象嚴重。

与此同時,黃河也出現“罕見枯水”。据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最新消息,由于來水量嚴重偏枯,黃河全流域用水全線告急。在蘭州,成片成片的黃河河床大面積裸露見底,往日滿河黃水奔流的壯觀气勢已不复存在。周末,許多蘭州市民涌上裸露出來的河床,散步、放風箏,盡情玩耍。截至目前,黃河干流龍羊峽、劉家峽、万家寨、三門峽、小浪底等五大水庫蓄水總計124億立方米。扣掉死庫容水量,可調節的水量僅有 35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了73億立方米,也就是減少了2/3,創下歷年來最低點。据專家預測,到7月汛期到來前,黃河來水有可能為1950年以來最少的年份。今年上半年,黃河流域很有可能會出現大旱。黃河在1977年大旱的時候就干涸過一次。干涸的河道從山東黃河入海口一直到河南的花園口,全長近500公里。今年的情況,應該比77年更嚴重。

長江黃河同時出問題,是巧合嗎?多半不是。這是長江在步黃河之后塵!不僅是水量減少,在水土流失、水污染等等各方面,長江都在直追黃河。“長江會成為第二條黃河”已經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而是一個越來越明顯的事實。症結何在?追根溯源,其實就是兩個字:“森林”。自從實行土地山林公有制之后,森林失去了自己有血有肉的主人,失去了自己忠實的守護者。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森林大破坏,其結果必然是嚴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接踵而至的必然是江河枯洪比急劇擴大,旱則千里斷流,澇則洪水滔天。此外,更不易覺察的是局部气候變化,降雨量減少。當局的解決之道是什么呢?是建水庫,建水庫群,而不是种樹。在我們的兩大母親河上,已經修建了4万多座水庫,已然是將長江黃河“碎尸万段”了,還在建!我們不是植樹种草以根治水土流失,而是建大壩攔,半庫泥沙半庫水,讓泥沙淤滿了的廢庫都不知有几何!我們不是植樹种草以涵養水源,而是大建水庫群,把一條活生生的江河變成一條裝了許多閥門的水管,哪儿缺水了,開閘放他一股。這不僅改變了河流的自然水文特性,使河流降低了自淨能力,加重了水污染,而且,水庫的調控能力可以在一段時期內造成工程措施可以完全解決生態問題的假象,掩蓋和積累危机。

建庫而不造林,這主要不是一個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問題。無論農夫還是官員,都懂得“治水必先治山”,而治山主要是植樹种草。中科院綜考委在對小流域治理進行大量考察后,得出結論:几十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流域,每平方公里投資3万元,即可做到“水不出溝”或“清水緩流”。以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烈地區10~11万平方公里計,國家不過花上30~33億元,就可根本改變面貌,而投資僅小浪底工程的1/3,三峽工程或南水北調工程的几十分之一。全國8万多座水庫,其控水能力總和不過才是全國土壤、森林蓄水能力的1/28。也就是說,造林比建庫省錢得多,作用大得多。而且,在森林急速減少的情形下,不管建多少水庫也無濟于事。

— 這并非一個需要很高智商才能明白的道理。

但是,這個簡單的道理違背了某些強大利益集團的利益:分散的數額有限的林業投資“油水”太小,他們要上大工程上特大工程!于是這個利益集團指鹿為馬,上下勾連,大建其壩,假公以濟私,哪怕江河斷流,哪怕洪水滔天。在現存社會制度下,他們如魚得水,他們永遠是贏家。

歐洲、北美治水的共同經驗都不是“水庫”,而是“森林”。日本人說:治水在于治山,治國在于治山,“能治山者才能治國”。— 誠哉斯言!

(自由亞洲電台)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鄭義: 阿拉善草原的穿花衣裳的山羊
鄭義:伊拉克之戰是“石油戰爭”嗎?
鄭義:要石油安全就不要和美國鬧翻
章天亮:慈悲與懲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