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工組織發表歧視狀況報告

人氣 1

【大紀元5月1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陳蘇5月18日報導)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5月12號發布首份全球報告說,全球成千上萬的人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場所不得不面對各種歧視,其中包括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說,中國工作場所存在的歧視現象與其他國家的歧視現像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是卻同樣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工作場所歧視仍普遍存在*

[國際勞工組織]對歧視的定義是:以種族、性別、宗教、政治觀點、民族血統和社會出生等因素為基礎來區分不同的人,給予他們不同的待遇。該組織發表的第一份全球報告說,雖然在很多國家一些最明顯的歧視已經變得不那麼顯眼了,但是工作場所的歧視仍使得世界上的大多數婦女、少數民族和其他群體無法充份發揮他們的潛力。

[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說,全球所有國家都一致譴責歧視,很多國家還為制止歧視採取了行動。然而這份報告的主筆人曼努埃拉﹒托米說,不少國家還制定了相關法律,不允許公司在招聘雇員時在廣告中註明因為種族和性別的原因而不考慮某些人。

*歧視婦女在中國到處可見*

但是中國似乎並不在這些國家之列。中國旅美經濟學家,前中國社科院學者何清漣說,在中國的各種招聘廣告中經常可以看到對女性和年齡要求的歧視性語言:“現在中國你可能看所有的招聘廣告,都明確地規定35歲以下,就等於說,35歲以上的人工作機會已經是相當缺少。而且性別歧視我估計中國近來已經走到一種非常極端的形式。很多單位招收工作人員時明確表明女的不要,而且有時對女的劃定的職位都是輔助性工作,比如文秘之類的,也不管你從事什麼專業的。”

*中國工作場所性騷擾問題*

[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說,婦女是最大的受歧視群體。盡管有越來越多的婦女參加工作,但婦女除了晉升時有“玻璃天花板”問題之外,很多國家男女工作報酬的不平等也依然嚴重。經濟學家何清漣認為,除此之外,中國女性在工作場所還要面對近年來顯得特別尖銳的性騷擾問題。她說,種種工作場所歧視直接導致中國社會對婦女受教育觀念的改變。中國的女孩子經過千辛萬苦好容易完成了高等教育,卻因為自己的性別在就業市場和工作場所處處碰壁。何清漣說,這不僅僅是對中國有限的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也無助於中國未來人口素質的改善。

*戶口制度歧視農民*

中國除了存在與世界其他國家有共性的性別與年齡歧視之外,何清漣說,中國的歧視還有它的特性,那就是戶口制度對農民的歧視:“中國的農民大概是中國的所有社會等級當中的最下等。農民工到城市從事(和城裡人)相同的工作,他的工資比城市的下崗工人還要低很多,而且很多情況下是沒有勞保福利的。”

*就業制度改革產生新歧視*

何清漣說,中國就業制度的改革也造成新的歧視現像。臨時招聘的合同工跟有鐵飯碗的正式職工做同樣的工作,他們的工作質量可能受到更高的要求,但是報酬和勞保福利卻比正式職工低一大截。她說,這在東南沿海地區非常普遍,現在這一歧視已經蔓延到中國各地的大城市裡。

*市場改革使歧視難以消除*

[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胡安﹒索馬維亞說,每天在全球各地,千百萬人都要面對工作場所歧視這一不幸的現實。他說,消除歧視是每個人的責任,各國政府有義務禁止歧視性做法,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並加以執行。

旅美知名經濟學家何清漣說,解決中國工作場所歧視除了靠政府制定法律之外,還要靠社會環境的逐步改變,這裡涉及制度問題、文化習俗問題、女性要建立自立自強心態等一系列問題。何清漣說,中國一直在提倡男女平等,中國各級婦聯出台各種法規性文件要求給予婦女平等地位,但是這些文件往往在基層得不到執行。近年來情況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她認為這跟中國勞動力市場過度競爭有直接關係。 她說:“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是一個極度傾斜的,任何種類的勞動力,近幾年還包括知識型勞動力,都是處於一種無限供給的狀態,供大於求。所以在整個就業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雇用一方可以無限制地提高自己的砝碼。”

[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認為,工作場所歧視是現代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對社會和諧、政治穩定和長期的經濟增長有著災難性的影響,因此消除歧視對社會和平與社會民主至關重要。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外籍人士憂慮在大陸感染SARS的高可能性
SARS肆虐  世衛指大陸的國際社區籠罩焦慮
北京法國小學明天起停課近月以防SARS
時代雜誌指北京三0九醫院七人因SARS死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