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專家對朝鮮核武危機看法不一

標籤:

【大紀元7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二十九日電)來自海峽兩岸及香港的三位學者專家,今天在本地舉行的一項座談會上分析了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各人對危機最終如何解決,看法不一,有人樂觀,有人悲觀。

台灣軍事專家兼新高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社長張友驊發言指出,他對危機的獲得解決不敢樂觀,原因是涉及的各個國家包括北韓、中國大陸及美國等,本身都面對一些兩難局面。以美國而言,它陷入對話及軍事打擊的兩難;大陸方面既要取得北韓諒解,又要促使美方讓步。

張友驊表示,北韓是一個完全否定人性的國家,不信任別人,這增加了問題獲得解決的難度。要去除北韓對別人的不信任感,美方必須透過大陸方面說服北韓參與談判。

他認為,問題最終能否獲得解決,關鍵在於北韓本身,以及美國方面在與中國大陸接觸的過程中,是否會給予北韓一些安全的承諾。

此外,北韓領袖金正日和美國總統布什都是鷹派人物,個性難以預測,他們兩人是影響核武危機發展的關鍵人物。

張友驊預期,九月初北韓會否一如所言進行核試,抑或放棄試爆,將會是導致危機惡化或好轉的最重要因素。

對於北韓為何發展核武,張友驊認為,北韓軍隊近十多年來已因窮困而沒有換防,其兵力和戰鬥力十分脆弱。在軍事力量如此脆弱和經濟頻於崩潰的情況下,它透過發展核武來鞏固政權,是唯一選擇。

金正日發展核武的唯一目的,只是維持政權的生存。

另一位講者、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表示,今年初以來大陸已經顯露出對朝鮮半島局勢的關注,此舉足證局勢趨於惡化,否則大陸方面也不會緊張起來,並加快促成談判的步伐。

他認為,大陸對解決核危機有兩個立場:一是朝鮮半島非核化,二是必須和平解決。

他認為,在這次核危機中,北韓、南韓、美國、中國大陸和日本五國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責任,雖然彼此利益不同,但一定要合作,互相協調,缺一不可;要解決危機,五國就要在談判中取得最低公約數,達成基本的戰略共識。

時殷弘又預期,如果危機獲得解決,而中國又發揮了作用,未來中國在東北亞的地位將會提升,雖然不至於超越美國,但將會縮短差距。

時殷弘又指出,雖然近幾年大陸與北韓關係不是很好,但如果美方一旦攻打北韓,大陸方面基於各種考慮,即使不像五十年前派兵參戰,總得會供應某些資源,屆時美國人怎樣看待這個問題,也會影響局勢發展。

香港軍事專家馬鼎盛則提出,外界不必過份悲觀,因為目前問題並非外界想像般嚴重。他解釋說,北韓經濟已陷於崩潰,軍備又落後,根本無法發動戰爭。如果戰爭發生,恐怕北韓軍隊比伊拉克軍隊更快瓦解。

他認為,金正日只是藉著核武問題爭取外來協助。感性的說,金正日喜歡音樂,也並非一位好戰的人。

他認為,北韓的窮困和所面對的困難,已不足以危害別國,假如未來朝鮮半島出事的話,可能不是戰爭,而是北韓政權的崩潰。

對於美國為何向北韓施壓,馬鼎盛認為,它是要令北韓人民起來造反。

馬鼎盛又表示,大陸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明白到經濟帶來的好處,不會再次為北韓出兵。它目前參與談判,只是想從中得益。題為「朝核牽動的中國周邊關係」的研討會下午在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位於灣仔的辦事處舉行,由中觀沙龍、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與華師大國際交流中心共同主辦。

相關新聞
俄羅斯專家呼籲北韓美國談判
俄國可接納20余万朝鮮戰爭難民
韓戰前因後果 中國參戰得失
半世紀後話韓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