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陽:中國債務面臨”紅色警報”腐敗的財政部如何應對?

馬明陽

標籤:

【大紀元9月17日】 《21世界經濟報道》報道:2002年,中國的年度公開赤字是3198億,加上隱性的直接債務已經達到2477億。從目前來看,如果減去今年1~4月份已經返還給企業的300億出口應退稅款,再加上1~4月份新增的出口退稅項,隱性的直接債務依然徘徊2500億左右。 5月2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份于4月30日完成的關于全球通貨緊縮的研究報告。該報告特別關注了中國當前出現的通貨緊縮的跡象,并提出了政策建議。國內業內人士稱之為“紅色警報”。 如何造成這么巨大的財政赤字?看看中國大管家——財政部的所作所為就不奇怪了。

6月25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做的《關于200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提到:原鐵道部、交通部等11個行業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移交地方管理后,財政部自1998年開始,陸續將存放在這些部門的行業統籌資金結余收繳到中央財政養老保險基金專戶,截至2002年底余額為59.34億元。審計報告指出,根据國務院規定,上述資金應主要用于平衡移交過程中地區的資金缺口問題。但財政部一直將這部分資金存放在中央財政養老保險基金專戶,沒有按規定安排使用,每年又另外通過預算支出,安排行業統籌移交地方后的資金缺口。這种做法,不僅造成了這部分資金的長期閑置,而且還加大了中央財政支出負擔。

60億的資金被私自存入銀行,不提利息,單單銀行提供的回扣也得上千万。龐大的社會保障基金已經成為眾多金融机构爭拉存款的對象,有的甚至非法拉蓄,為存款單位提供辦公場所、交通、通信及工作人員福利,把應屬基金增值的利益轉化為小集體利益甚至個別人利益。然后單位領導理所當然地將節省下來的資金竊為己有。并且長時間無人追查,這筆資金將會怎樣?我們不感想象!12年來,僅基本養老保險金被擠占挪用就達100億元,其中已核准損失2000多万元。

從中國財政部公開的數据知,1998年以來,中央財政對養老金的補助額不斷攀升。1998年至2000年三年間就輸入521億元,其中2000年一年就補助了337.8億元,約占當年養老金支出的17.7%。2001年中央財政對養老保險基金補貼支出349億元。2002年中央財政預算中這种支出則繼續增長。

2001年3月13日北方网財經時代報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日前提供的《關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的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社會保障資金缺口正在逐年擴大。由于養老保險基金當期收支存在地區間不平衡等問題,2000年當年基金缺口已由1998年的100多億元擴大到2000年的近400億元。預計2001年隨著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增多,需支付養老金2200億元,資金缺口將達400多億元。

据全國總工會的一項統計表明:2000年底,僅全國工會系統的企業累計欠發養老金71.67億元,涉及离退休職工388万人。据全國總工會的一項統計表明:2000年底,僅全國工會系統的企業累計欠發養老金71.67億元,涉及离退休職工388万人。

一面是等米下鍋的退休的老人領不到退休金,一面是59億社保基金被財政部隱藏在銀行長達五年之久,如不被知情人舉報,這筆資金隱藏多久還是未知數。

1995年初中國爆發了歷史上最為慘烈的證卷博弈大戰——國債“327事件” “國字頭”中經開与万國證卷、遼國發對陣。交戰前介紹一下各自的背景;

中經開——財政部獨資的唯一家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長是原財政部副部長田一農,只要是總經理,均出自財政部。

万國證卷——實力派,董事長管金生號稱中國“證卷之父”,万國的操盤手是剛剛從海外歸來的金融專業人士,算得上第一批“海歸”了。

對”327″國債品种的青睞是因為其時限短,92年發行的三年期國債95年7月即將交付,這給了市場極大的投机空間。在2月23日之前的數周,万國在”327″品种上為多頭平倉,而中經開恰恰相反是空頭平倉。2月9日,中經開以多頭入場,而万國、遼國發則更換了角色,變成了空方,多空爭戰在當月23日達到了極致,當天開盤多方連續挺進使局勢呈現一邊倒,而收盤7分鐘,空方瘋狂反扑,欲置多方于死地。如今令人記憶最深最著名的就是万國那筆700多万口的空單封停。這一幕也許只有在夸張的電影上看見過吧?可在中國國債市場上切切實實的發生了!

這一幕發生的背景是傳聞說:“財政部將3年期6月份交割的國債品种(即對應的期貨品种327)的年利率由原來的9.50%提高到12.24%。”實力派的管金生認為國家沒必要為此多付出十多億元,所以堅決放空。而嫡系派的中經開早知道內情堅決做多。 最終財政部出台了貼息方案,即由9.50%的利率提高到12.24%万。万國公司經次一仗,損失14億元,元气大傷,不久被重組。另一空方主力遼國發被判”金融詐騙罪”,其首領高氏兄弟至今下落不明。

中經開是大贏家,當時國債期貨的輸贏在70億元左右,而中經開帳面盈利還不到一億元,數十億的盈利資金不翼而飛。

中國財政部為此多付出十多億元的貼息資金。

2001年11月25日,中國上市公司深圳市中僑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深中僑与与大連柏興簽訂了《出資額轉讓協議》。這項協議大連柏興公司出資价值4億多人民幣挽救上市公司,當時受到了中央電視台財經節目与眾多新聞媒體的高度評价,可財政部會計司對此大為不滿。財政部于12月21日突然拋出一個重大會計政策調整-《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財會[2001]64號文);此規定否定了深中僑重組盈利的方式。為了來繞開此文,解除了中僑實業与大連柏興股權轉讓協議(原本還沒有正式合同),使得大連柏興公司与ST中僑不再是關聯方。財政部并沒有因此放過深中僑。

2003年2月19日又針對(深中僑)發函說:“該交易是企業重組行為,其相關收益不能計為利潤”。 類似重組保牌的有ST銀廣夏、ST襄軸、ST渤海、ST春都等等,太多太多,偏偏就是民企的深中僑被財政部一個莫須有的”企業重組”否定了而硬生生的逼其退市,對于這樣的規定,中國所有相關會計文件、包括中注協和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有關會計專家,均無法找出該規定和相應解釋性說明的條款;中注協監管部的專家也表示無法解釋“企業重組”的定義、內涵和相應的會計處理辦法。所以大家竟然都不知在會計准則中有“企業重組”一說!不知其規定的依据是什么?經多次詢問財政部有關官員,答复是財政部內部的規定,“內部規定”多么荒唐的解釋啊!

有如此為所欲為的財政部,中國的財政赤字怎么會少了呢?如果中國政府任其胡作非為下去,中國的經濟終究有一天會崩潰!

──原載《議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中信集團空手套白狼
馬明陽:「亡羊不補牢」,再造「礦工萬人坑」
馬明陽:"中華第一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遮羞布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