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全球競爭力評估改變 可能影響台灣排名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天琴綜合報導)世界經濟論壇 (WEF) 13日宣布明年將改變實施25年的評估方式。合併現有的「成長競爭力指數 (GCI)」與「商業競爭力指數 (BCI)」,為單一的一項全球競爭力指數,預料對台灣明年的排名可能造成影響。

在世界經濟論壇 (WEF) 公布「2004-2005年全球成長競爭力報告」中,台灣表現亮麗,排名較去年進步一名,名列世界第四,蟬聯亞洲第一,僅次於芬蘭、美國和瑞典。但在「商業競爭力」表現相對較弱,從去年的第十六退步一名,在亞洲地區落於日本(8)、新加坡(10)與香港(11)之後。

試驗性綜合評比 台灣退居第11名

(GCI)是衡量一個國家未來中長期經濟持續成長潛力的動態指標,(BCI)則是一個國家當前生產力和當前經濟表現能力的靜態指標。據中央社14日報導,WEF專家告訴中央社記者,(GCI)強調總體經濟表現,(BCI)則著重個體經濟行為,但兩套不同的指數與排名使許多人感到困惑,因此決定作合併。

目前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較偏重於(GCI),整體競爭力表現排名也是根據(GCI)。新的評比模式對現行排名必然會有影響,但目前無法預測可能的結果。

WEF今年在競爭力報告中,首次試驗性提出綜合(GCI)與(BCI)的「全球競爭力」排名,結果,台灣的排名退為全球第十一名,落在新加坡、香港及日本之後。

如將(GCI)與(BCI)合而為一,可能會削弱台灣在(GCI)上的亮麗表現,為台灣明年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能否名列前茅添上變數。

科技表現亮眼 立法不彰影響公共制度

(GCI)涵蓋總體經濟環境、公共制度及科技三大項目,台灣的科技競爭力從去年的第三推進為第二,總體經濟環境則從去年的第十八大幅提升為第九,但公共制度指數排名從去年的第二十一名退居為二十七名。

在成長競爭力三大構成指標之中,台灣退步最多的指標排名是公共制度中的「合約與法律」項目,較去年退步7名、在全球僅排名第31名﹔對此,經建會副主委葉明峰指出,立法效率不彰,很多國家重大政策法案都石沉大海,是排名下滑最大的主因。貪污腐化指數也從去年的第十九名落為今年的二十四名。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表示,除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結果外,瑞士風險顧問公司最近公布的投資環境調查,台灣也排名全球第五,顯示台灣在幾個重要經濟指標中皆受到肯定。他指出,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政治方面不再紛擾,大家能拋開包袱,讓台灣展現一番作為。

多項指標受肯定 政策不穩是隱憂

台灣經建會副主委葉明峰認為,「商業競爭力」排名下滑,突顯了政府目前推動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另外,政府也會繼續鬆綁法規、發展服務業。

「商業競爭力」的兩項構成指標中,台灣在「公司營運與策略成熟度」上,排在第十二名,進步了四名,不過,「國家商業環境品質」卻從去年的第十六名,退步到第二十名。「商業競爭力」最高的三個國家是美國、芬蘭和德國,日本、香港的排名分別躍進到第八名和第十一名,新加坡略微退步到第十名,韓國第二十四,大陸是第四十五名。

值得注意的是,WEF對台灣商業面對的最嚴重問題調查發現,政策不穩定性是最大隱憂,其次是官僚缺乏效能、政府不穩定性、稅務規範、及勞工規定。

北歐國家 名列前茅

北歐和亞洲主要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名列前茅,WEF表示,主要是因為上述國家改善公共政策品質,以及企業賴以穩定營運的法律架構十分健全。

報告說,芬蘭、瑞典、丹麥、挪威和冰島等北歐國家,全數名列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前十名,因為他們有傑出的經濟管理,包括長期致力於打擊貪污,尊重合約和法制,且企業都重視科技研發創新﹔另外,這些國家也都有預算盈餘。

制度基礎脆弱 降低中國競爭力

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已經從過去的第四十四位滑落到四十六位。報告認為,中國經濟雖然在持續高速增長,但由於中國依然存在普遍的行政干預經濟的現象,官僚主義嚴重,腐敗猖獗,落後的審核及會計規則混亂,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受到很大影響,如銀行健全性等制度性根基軟弱,對中國的經濟競爭力有所削弱。

根據WEF的報告,中國總體經濟環境排名第二十二,但公共制度及科技指數卻分別為第五十五及六十二名,在104個接受調查的經濟體中屬於後段。

中國的國家儲蓄率指數居全球第一,但新聞自由卻為一百零三名,銀行健全性第九十七,商業成本中的不正常支出排名九十四。公共制度項目下的貪污腐化指數居第六十名,組織性犯罪、司法獨立等表現也不佳。

在短期內,中國也必須要解決鄉村人口湧進城市所造成的失業現象、改善銀行與國營企業等迫切問題。

世界經濟論壇從1997年以來每年都發布全球競爭力報告。今年的報告包括對全球企業主管8729項回應意見問卷調查,檢討評估全球104個經濟體的綜合經濟狀況。WEF強調,此次參與合作研究機構共有109個,他們的報告是最具權威性。@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