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衛生署:小學生營養不均 多脂少蔬果缺鈣鐵

標籤:

【大紀元11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惠珍台北二十二日電)台衛生署指出,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調查結果顯示,國小學童營養不巫,包括攝取過多的肉、魚、蛋、豆類,約一半的學童攝取過多的脂肪,至於主食類、蔬果類與奶類的攝取則有不足現象,中高級小學女生的鐵質吃得不夠。

衛生署於民國八十七年至九十一年委託中央研究院辦理「第二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計畫,這次調查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及六至十二歲學童。

針對台灣地區國小學童進行營養調查結果顯示,男學童的熱量及多種營養素(除維生素C之外)攝取量均較女學童高;學童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平均攝取量分別佔總熱量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十六、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三十一、百分之五十三至百分之五十四,約一半學童的脂肪攝取過高,而有六成以上學童醣類攝取過少。

在其他營養素攝取方面,雖維生素A、B1、B2、B6、C、菸鹼酸等攝取量均達到衛生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建議量之上,但有多數學童的鈣質攝取量均不足,只達到DRIs的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另外有一半以上的四至六年級女學童,鐵攝取量未達到DRIs建議量,但膽固醇及鹽均超過建議量。

衛生署指出,由這次學童營養調查結果顯示,學童的營養呈現不巫現象,包括攝取過多的肉、魚、蛋、豆類,而主食類、蔬果類與奶類則有不足現象。由於學童不巫的飲食型態,會影響學童對各種營養素的攝取,因此建議家長輔導孩子認識食物種類及營養價值觀念,以養成巫飲食的習慣為首要步驟。

衛生署並表示,父母也應為學童選擇適當的點心及飲料,如豆漿、蛋、三明治、水果等;而一些含有過多油脂、糖或鹽的食物均不適合做為學童的點心,如薯條、洋芋片、炸雞、奶昔、奶油蛋糕、巧克力、汽水和可樂等。

學童在各種營養素攝取中,以鈣質攝取最為不足,衛生署也建議學童在日常生活中,可多攝取含鈣量較高的食物,如小魚 (連骨進食)、魚乾、蝦類、蛤及牡蠣等,另外豆類、豆製品及深色蔬菜等亦為鈣質食物來源。

相關新聞
研究:新型油漆既能淨化空氣又能自我清潔
SpaceX發射新衛星追蹤太陽風暴 開啟新篇章
全球芯片封裝龍頭日月光:將擴大美日墨產能
這些人為何長壽?專家:他們有九大力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