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網絡是反映民意的陣地

張民

標籤:

【大紀元11月23日訊】民意,人民的意愿,但在現在的中國,往往老百姓有愿無處訴,從各地的信訪部門的門口就可略見一斑。感謝網絡,他給民意的申張提供了一塊非常有效的陣地。由於網絡的特點,老百姓可以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愿。

從劉涌案到蘇秀文“寶馬”案,源自網絡的民意似乎開始撬起一個又一個案件。我們不難在網上看到鋪天蓋地的喊殺之聲。這也許將成為2004年中國社會法治進程的一個轉折點。因為網絡就是一個虛擬的陣地。紛紜的“民意”在中國的公共領域中再次登場,並將焦點聚集在個案和司法領域。這無論如何是一樁格外醒目的事件。

往常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但民憤在哪里呢?在一個無法為民意表達提供足夠制度平臺的稀薄的公共領域,所謂民憤就像游擊隊,埋伏在來自街道角落的臟話和每家人的廚房里。但現在,長期積壓老百姓心里的民憤也終於上網了。民憤就是成千上萬的帖子,就是變成了印刷體的浩蕩唾沫。於是一些學者開始擔憂,在劉涌案和蘇秀文案中,民意已經干預甚至脅迫了司法,那些表達了民眾樸素正義觀的喊殺之聲,是否傷害了一個法治社會引為驕傲的“程序正義”?難道傳說中的“多數人暴政”,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不講道理?

應該說對民意的警惕和預防,的確是憲政民主的一個基本理念。憲政的意思不僅是限制政府權力,也要限制“人民”的權力。因為憲政的實質是就是限制主權者,“主權在君”就虛君,“主權在民”就虛民,主權在老婆就要“虛妻”。“虛民”有兩個最重要的手段,一是代議制度,二就是司法獨立和違憲審查。因此警惕民意對司法的沖擊,這個看法原本是對的。

民意或民憤的非理性,可能出自一種移情作用。即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人們很容易把長期以來或在特定事件中激發的憤怒,遷怒於一個具體的被告。被告成為“替罪羊”。替罪羊的意思不是指被告一定沒有罪,而是說被告不僅在為他自己的行為承擔罪責,而且在公眾心理上,他也在為眾多之前未被清算的類似案件、類似罪行承擔一種連帶的責任。這時對他的審判就成了一種政治儀式,對他的懲罰也成了一種公開的獻祭。如在英國的上述冤案中,這樣的“民意”滲透進陪審團,擁有生殺大權,就是十分危險的。

民意可能是非理性的,還因為某些時候多數人的意志和欲望完全可能受制於主流的意見,而某些場合下越是非理性和情緒化的意見就越是容易成為主流。如麥迪遜所說,“在雅典的6000人公民大會上,即使每個人都是蘇格拉底,雅典公民大會也只可能是一群暴徒”。再舉個例子,我個人的食欲和酒量都很容易隨著聚餐人數的增加而非理性增長。所以至少在飲食方面我知道自己是一個不可救藥的隨波逐流者。

但在劉涌和“寶馬”案中,網絡民意的沸騰並不是負面的。批評民意的人沒有注意到“網絡民意”只是一種制度外的輿論。它並沒有進入和干擾訴訟程序,至於為什麼“民意”會轉化為干預司法的“官意”,然后向著司法壓下去。這是我們政治制度的問題,不是民意本身的問題。“網絡民意”不管你認為它對不對,它都具有正當性。不能把火發到民意上去,一些學者對案件中沸騰民意的某種敵視顯然是戲劇化了。輿論只在制度和程序之外鬧騰,而一種良好的司法和政治制度就是要經得起人們站在制度外鬧騰。在法庭外、議會外和政府大樓外鬧得再兇,一種法治秩序也應該具有作出吸納或拒絕的理性能力。並因為司法制度的運作具有程序正義,無論這次吸納或下次拒絕都不會危及政治秩序的說服力。當然我們目前沒有這樣的制度環境,但你只能去要求一個在民意面前表現得更好、更得體的制度,而不能要求活在不正義之下的民眾在受到傷害后,永遠像紳士一樣保持理性和矜持。

民意自古以來就是非理性的,否則還要憲政制度做什麼呢。警惕“民意”是警惕一種會在民意前失控的制度,而不是警惕站在制度門外的“民眾”。更不意味著知識精英對於一般民眾的藐視。

對劉涌或蘇秀文喊殺的網絡民意,真的和“程序正義”背道而馳嗎?我認為。其一,程序正義首先意味著一種正當的程序,程序的設計和運作必須符合實體上的正義觀,符合對個人憲法權利的維護。不正當的程序根本不是“程序”,是過場。其二,程序的“正當”與否,不能取決於一種唯理的知識考察。因為“正當”不是一個理念,是一種稀缺資源,是一個經驗上的判斷和積累過程。在劉案中因為“刑訊逼供”等程序規則而“疑罪從無”是正當的嗎?我的回答只有在一個罪人因為尊重程序規則而被漏網之前,先有十個、一百個無辜者因為程序規則而受到保護。這樣的程序才可能“正義”,這樣的代價才是一個轉型社會可欲的。這樣的“程序正義”才和中國當代社會有血肉關系,才能贏得老百姓對法治最起碼的信心。否則“程序正義有助於實現實體正義”這個命題就是一個抽象的和虛假的命題、是一個和中國的民眾無關的理論假設。

司法獨立是最基本的、最大的程序正義。在缺乏程序正義的時代,“網絡民意”並不是程序正義的對立面,而是微不足道的替代品。如果司法在這樣的民意面前頻頻失態,那麼民意就可能成為推動制度變遷的催化劑。

--轉載自《議報》第173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張民:中國教育產業化的悲歌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