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大豆鏽斑病

標籤:

【大紀元11月26日訊】(大紀元王知涵編譯) 近幾年,大荳作物在美國,亞洲及巴西都發現受到受新型真菌感染,產量下降,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和莖,葉片兩面均可發病,發病初期是產生黃褐色斑,像生鏽一般,病斑擴展後葉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導致葉片早枯,到後來,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

據美聯社報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科學家正致力於保護大荳作物,在美國,大荳是第二大經濟作物,僅次於菸草,卻嚴重受到菌類感染。

艾立克(Erik Stromberg)是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植物病理部門的主導者,他表示他懷疑這種菌類來到美國是因為伊凡颶風,菌類散播在颶風中,伊凡颶風在九月十六日侵襲墨西哥灣沿岸前,已橫掃美國南部。

這種疾病-亞洲型大荳鏽斑病-週三在路易士安那州得到證實,在美國此疾病第一次被發現就是在這個區域。這個病是亞洲長久以來的問題,在中國南部及台灣等地流行猖獗,並且現在巴西的大荳作物中,90%都有這種疾病,距離巴西第一次發現不過才三年。據美國大荳在台協會統計,2003年在巴西其大荳鏽斑病造成大荳收成減少10%,有些地區更由於潮濕氣候影響減產達30%。

在路易士安那州發現大荳鏽斑病之後,農業官員表示在今年這種菌類的影響是很小的,但是有一個危機,這種菌類可以冬天存活,明年春天隨風散播到北方。此菌類孢子破壞光合作用的組織,對大荳破壞性極大。

預料這種疾病可能在美國生根落葉,布萊克斯堡大學(Blacksburg University)在今年夏天運用維吉尼亞大荳協會資金開始監督整個計劃,在生長季節六月到九月之間,每隔一週就來檢查農地,並沒有發現鏽斑的跡象。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培訓了120位外聘人員,一貫作業農業經營企業的從業人員和農民,教導他們如何觀察鏽斑的現象。對農民的訓練可能在冬季結束,大衛(David Holshauser)補充說明,大衛是位在Suffolk的 潮水農業研究及拓展中心(Tidewater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Center)大荳專家,是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前段研究人員。

今年維吉尼亞州農民收穫量估計為520萬英畝的大荳,平均每畝生產37蒲耳(美國,1蒲耳=35.238升),和去年相比,將近多出300萬蒲耳,這是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統計數據,在2003年大荳在維吉尼亞洲造成了8100萬的收益。

大衛(David Holshauser)說:「這種菌類可能藉著風來到維吉尼亞州。」,他估計使用殺菌劑來治療大荳鏽斑病將會每英畝成本增加20~25元,對農民而言,成本增加了一成,產量卻仍然可能下降。

大荳鏽斑病基本上植物會落葉,停止生長,而且是收穫量受限。大衛(David Holshauser)指出巴西的農民收穫量減少5%~80%, 除了菌類感染,潮濕氣候也是很大因素。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鄱陽湖因旱縮水六百多平方公里
安徽旱情持續發展
印尼稻米生產恢復自給自足水準
歐冠盃 利物浦1:0挫拉科魯尼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