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布什連任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標籤:

【大紀元11月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東方報導) 隨著全世界的眼光盯著喬治﹒W﹒布什在最近舉行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得令人瞠目的勝利,亞洲國家在問自己這樣一個重要問題:布什連任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對美中關係有什麼影響?

*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美國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說,從胡佛總統開始,中國就是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的一個重要論題。羅斯福總統時代,當時辯論的是如何幫助中國獲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杜魯門1948年競選總統的時候,當時的論題是誰丟掉了中國。後來的韓戰、台灣海峽發生金門馬祖炮戰、以及再後來的越戰,中國都成為美國總統大選中外交政策的焦點。

但是在2004年大選中,中國幾乎完全在競選中失去記憶,這在歷史上還是絕無僅有的。

華爾街日報認為,在這次總統大選中沒有怎麼提到中國,並不說明美國的中國政策在外交政策中已經失去了重要性;相反,布什的競選連任成功對中國和美中關係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有利於台灣海峽和平*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認為,布什在第一任總統任期的中葉逐漸而且堅定地拋棄了美國長期以來在棘手的台灣問題上的所謂“戰略模糊”政策,而代之以“雙向明確”(Dual Clarity),並且最終使台灣海峽的不斷緊張的局勢走向緩和。

布什一方面明確宣布,如果台灣受到軍事攻擊,美國將幫助台灣;另一方面,布什政府也同樣明確地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灣單方面改變現狀的獨立舉動。這種雙明的政策打下了台灣海峽和平的基礎,因為這一政策對大陸和台灣雙方的極端分子都起到了實際上的阻嚇作用。華爾街日報認為,布什的獲勝有利於台灣海峽的和平。布什政府的這種明確的政策雖然措辭嚴厲,但卻贏得了北京方面的尊重、以及部份台灣人士的尊重。

*使中國促進美中關係*

華爾街日報認為,布什的連任會使中國戲劇性地減少、甚至停止官方媒體妖魔化美國的宣傳,而代之以促進發展和鞏固一種有益的、建設性的美中關係。華爾街日報注意到受到嚴厲控制的中國官方媒體對美國以及美國外交政策的攻擊。據報導,一位退休的資深中國外交官在美國大選即將投票前夕在官方的英文中國日報上發表重頭文章,攻擊布什政府以及布什的外交政策,用了霸權主義、帝國主義、單邊政治、自私的道德體系、反華等字眼。

華爾街日報分析說,在布什和胡錦濤都奠定了自己在本國無人挑戰的執政地位之後,本月下旬在智利舉行的APEC會議上美中首腦將舉行會晤,兩個手中握有巨大權力的領導人握手的畫面將預示著美中關係未來的走向。

*擔心布什新內閣變動*

不過,亞洲媒體擔心布什新內閣中負責處理亞洲問題和中國問題的人選可能會發生變更。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有消息說,鮑威爾國務卿可能會離職,而由誰來接替鮑威爾擔任美國新的國務卿引起亞洲媒體的關注。

如果鮑威爾離職,他的盟友、副國務卿阿米斯蒂奇也可能會離職。阿米斯蒂奇主張和中國加強接觸的政策。不過,也有消息說,鮑威爾有可能會連任。

南華早報報導說,另一個和中國政策以及亞洲政策有關的國務院官員是負責處理亞太事務的副國務卿凱利。據報導,凱利曾經表示熱切希望能夠返回自己在夏威夷的家中。

南華早報報導說,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可能辭職是另一個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因素。南華早報說,拉姆斯菲爾德是布什政府中批評中國聲音最響亮的、並且反對美國國務院的中國政策。南華早報援引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中美關係專家蘭普頓教授的話說:“對中國來說,任何人都比拉姆斯菲爾德要有利。”不過,也有分析家說,如果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擔任國防部長,五角大樓和中國之間的軍事交往將會冷卻下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外傳大選結束後白宮高層官員求去
台灣智庫明發佈台灣民眾對美國期待民調
學者:美政府未來四年改革工作以結果為取向
專家認為布什經濟計劃野心過大可能失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