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04年汽車市場競爭激烈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12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 秦飛 編譯報導)——美聯社12月15日報導,許多經驗豐富的預測者認為美國明年的汽車銷售市場走勢與今年相似:亞洲品牌將繼續搶佔底特律三大車廠的銷售額。

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通用(General Motors),福特和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在今年的市場銷售中節節敗退——盡管福特得到了「全年最佳汽車」(Year of the Car)的榮耀,而通用以推出二十九種新款車領先於其它車廠。

同時,亞洲車諸如豐田(Toyota),尼桑(Nissan)和啟亞(Kia)由於提高了一系列產品的質量取得了極佳的銷售成績。分析家說,這種增長一部分是因為它們的產品質量有很好的口碑,同時也因為它們推出的新車——如豐田車廠的Scion面向年輕人,而尼桑的Titan第一次進入了重型工具車的行列。

而美國家用車製造商中僅有克萊斯勒的銷售額比去年上升。

調查公司CSM Worldwide預測,到2004年底,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的總市場佔有率為63.4%,其中包括他們國外生產的品牌如通用的紳寶(Saab)和福特的沃爾沃(Volvo)。CSWY預計到2005年底,這一數字將減至61.9%。

在2004年的前十一個月,三大車廠——包括國外生產的品牌——市場佔有率為58.7%,比一年前的60%下降。而同期亞洲車的市場佔有率從一年前的32.8%上升至34.5%。

這一較量中還不包括美國車為吸引顧客而在每輛車上多花費的幾千美元的折扣優惠。

「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不斷推出新車,但他們的同行也是這樣的做法。」CSM的分析家喬.巴克(Joe Barker)說。「美國的汽車市場已經飽和,對三大車廠和其它製造商來說,維持現狀都是非常困難的。」

許多分析家指出,明年美國汽車市場的銷量將有小幅度上升——或許僅有百分之一。但他們說一些不穩定因素可能導致市場的攀升或下滑。

這些不穩定因素包括折扣優惠,油價和顧客需要更多的新車。

根據CNW市場調查公司的記錄,由三大車廠領銜的汽車制造商2004年在折扣和其它獎勵上的花費將為六百億美元,2003年為五百億,,而1994年僅為十一億美元。

CNW說,現在百分之九十的新車都有折扣優惠,而十年前僅有百分之十的新車有這項服務。

三大車廠已經表明將降低每月為刺激消費而花在折扣優惠上的支出,但現在看來這一策略是極不成功的。

例如,通用公司十一月把每輛車上的折扣優惠減少304美元,降至3747美元,而銷量跌了百分之十一。

分析家說,更為糟糕的是,盡管這些車廠不斷增加優惠,仍無法吸引顧客。

「家用車製造商已經開始接受顧客——不斷接受折扣和其它優惠的轟炸——對這些優惠不再感興趣的事實。」加州聖莫尼卡市一家信息網絡資源公司Edmunds.com的副總裁簡.劉(Jane Liu)說。

製造商將通過什麼方法來促進銷售呢?CNW的總裁阿特‥斯賓內納(Art Spinella)說,由於車廠之間的質量差異並不大,汽車造型就成為增加銷售的手段。

他引用了克萊斯勒的熱銷車300C為例,這輛造型獨特的轎車使克萊斯勒在美國市場重振雄風,並被「汽車族」(Motor Trend)雜誌評為2005年度最佳汽車(2005 Car of the Year)。

斯賓內納說:「你的產品必須別具一格,你必須生產出人們想要的車型。」

汽車製造商在今後幾年中有充分的機會來達到這一目標。鮑爾全球顧問公司(J.D. Power and Associates)預計2005年主要製造商將推出二十二種新型車和三十種重新設計的汽車,比今年推出的二十二種新車,二十五種重新設計和2001年推出的十七種新車和十三種重新設計車都有增加。

豐田車廠將在2005年集中精力推銷兩種新型混合動力運動休閑車(hybrid
SUV):豪華型凌志RX400h和豐田Highlander。豐田說他們已經接到一萬一千份RX400h的訂單,這種車型將在明年四月上市。

鮑爾全球顧問公司的首席經濟師鮑勃.斯諾巴斯(Bob Schnorbus)說,現在,持續上漲的汽油價格並沒有給重型車的銷量帶來顯著的影響。儘管有些購買運動休閑車的顧客可能會考慮買小一點的型號以節省汽油。

根據車訊公司(Autodata Corp)的調查,事實上,在美國輕型卡車——工具車(pickups),麵包車(vans)和運動休閑車(SUV)——的銷量在今年前十一個月上升了近百分之四,而轎車則降低了百分之二點七。

斯諾巴斯說﹕「可能汽油價格突破四美元每加侖後才會引起能源震蕩帶來的連鎖反應,現在消費者預計到了油價可能上漲,但這仍未使他們重新考慮自己能支付的車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布希連任對美國汽車市場不至有重大影響
克萊斯勒 300 贏得 2005年度最佳汽車獎
感恩節前夕  美陸空交通出現返鄉人潮
美國汽車業將面臨更多兼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