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大學生貧富調查 金錢劃出裂痕

標籤:

【大紀元12月4日訊】21世紀以來,大陸大學校園悄然出現大學生群體分化和重組,貧富差距在顯著拉大,形成一條逐漸蔓延在大學生中間的裂痕。

學生組織很少貧寒學生加入

據三秦都市報報導,一個人的價值無法單一靠金錢去評判,但一個人的活動范圍和價值取向卻可以因財富擁有量上的不同而改變。這一點,在當前的大學校園內體現得尤為明顯。

和以前不同的是,現在家境貧寒的學生加入到學生組織中去的較少。而活躍在學生組織中的,大部分是家庭條件優越的所謂“富學生”。

例如,進入到系裡、學校學生會等學生組織裡的是幾個家境寬裕的孩子,而來自西部以及農村地區的幾個“窮孩子”基本上和學生組織絕緣。

並不是學生本身產生了對學生組織不同的看法,而是一個“錢”字作祟。”進入到學生組織裡,必然要擴大交際,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因此,有錢的學生更容易、更喜歡到學生組織中去,交朋納友、開展社交,而貧困學生自然就敬而遠之。
 
“窮學生”心理危機蔓延

一些貧困同學相對富裕一點的同學而言表現出更多心理問題。除一般的封閉、自卑、缺乏自信外,偏激、悲觀和仇視感也有所體現。

以同一班級學生為例,貧富學生差距巨大,“富學生”一個月消費至少在2000元以上, 手機費就要1000多元,而“窮學生”一般靠助學貸款維持學業,消費窘迫,幾年沒見買過一件新衣服的同學有好幾個。富裕學生基本屬於兩大群體,一是政府和金融機構官員的子弟,二是私營企業主的下一代。而貧困的學生也來自兩大群體,一是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二是城市低收入階層。

家庭背景不同造成日顯增大的差距,使得窮困學生困惑而痛苦,從而一定程度上不滿於社會現實。

大學校園內,學生們對未來的期待和看法完全不同。貧困一點的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生存。而“富學生”由於有強大的經濟來源,往往不擔心就業。

四年大學生活的感受對窮、富學生來講也不盡相同,窮學生在考慮生存,學業,物質上的匱乏;富學生更多是享受生活。

越臨近畢業貧富學生差別越大。富點的學生大三後在外租房,基本與其他同學隔離,在等待家長安排下一步;而窮一點的同學在校園裡焦慮的等待畢業。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劉曉波:貧困貴州的兩極分化
何清漣:中國企業領袖「拉美化之憂」的解讀
香港貧富懸殊情況愈來愈嚴重
盧勇祥: 最後陳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