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稱「大國自信」遠不如培養「大國公民意識」重要

昝愛宗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10日訊】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自有大國的風範,諸如大國自信、大國心胸、大國立場等等,成爲時下流行與時髦的詞語。在一些主流媒體上,有些專家也喜歡張口閉口言必稱“大國怎樣怎樣”,“大國如何如何”。其實我認爲大國不大國,時時刻刻把“大國自信”挂在嘴上加以強調毫無意義,而且也並不重要,中國這樣的大國自然在國際上有其重要性,用不著如何渲染照樣是大國照樣有自信,其國際地位也不會得到削弱。我認爲,提倡“大國自信”等美麗的辭藻遠不如強調“大國公民意識”更實在,更重要。

一個大國,自然要有大國公民;有大國公民,必定有其大國公民意識作爲支撐。任何一個國家,尤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離開全體有“大國公民意識”的公民的努力是不可能走向發達與強大的。

中國作爲超級大國(人口最衆,又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卻是有著數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自古以來多是有“大國自信”、“大國立場”,卻缺乏“大國公民意識”。當然,封建社會是臣民社會,不可能知道世界上還有公民社會。自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人已不再向皇帝俯首稱臣,但封建*流毒並不見得一掃而空,這個流毒目前還是很倡狂的,不見得減弱幾分,比如中國老百姓在心理上的對權貴們的恐懼和“俯首稱臣”的奴才心態。

西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前,當時的中原人在封建社會還可以得到些許民主空間的,比如唐及五代,凡遇重大政事,皇帝會根據舊制,命令宰相大臣坐下商議,常常到了事畢空閒賜茶以後才退下。但到了大宋的老趙“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後,作爲前朝後周舊臣的宰相范質,卻有滿腦子的封建意識和奴婢心態,他無比畏懼太祖的英武智慧,“伴君如伴虎”,便請求每件政事寫成劄子進呈,來聽取聖意,太祖同意所請。從此宰相坐論政事之禮就被廢除(《續資治通鑒》)。再以後,僅僅寫劄子進呈也行不通了,而是跪下進呈。想想一百年前,李鴻章李總理大人不是照樣是老朽之身向西太后跪下請安,商議政事嗎?

經常下跪的人受到的是一種做人的屈辱,又在客觀上對封建意識起著助長的作用。同樣道理,保持“臣民”心態的民族是不可能建立“公民意識”的民族,單單提倡“大國自信”而不培養“大國公民意識”的國家也是一種歷史倒退。大國公民意識,不僅僅是克服內心的“臣子”及“奴婢”意識,還要敢於代表自己作“公民發言”,無論是國家政治大事,還是公民權利事件,都可以見仁見智的說話,說真話,而有免於被法律追究及恐懼的自由。公民意識的培養,強調的是權利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利益面前人人平等,就業面前人人平等,受教育權利面前人人平等。我們有大國公民意識的每一個公民,如果遇到或遭遇不平等的事情,都會自覺地站出來捍衛自己的這個平等權利,要使自己的這個權利“神聖不可侵犯”。

權利,從來都是神聖的,但也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通過努力或犧牲爭取過來的。如今,不可否認的是公民權利不平等、公民權利受侵犯的例子還很多,甚至比比皆是,比如廣大農民的國民待遇,廣大農民工工傷或遇難的賠償比例還與城市工有較大的差別,比如戶口制度對農民的歧視,北京等大城市辦理暫住證對外來戶口者的經濟盤剝等等。通過這些種種不平等事件的顯示,可見大國公民意識的培養任重道遠,遠非想象的那麽簡單。

群衆利益無小事,其實應該是公民權利無小事。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普通公民可以到最高國務會議與最高領導人平等對話,領導人以“公民僕人”的身份耐心傾聽普通公民對自己權利的捍衛,擁有足夠的言論自由而沒有額外的擔心,那麽我就可以說,這樣的公民可以說是有了“大國公民意識”,有了“大國公民意識”才會進一步凸顯“大國自信”,才有可能建立一個正常的公民社會。(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章天亮:慈悲與懲罰
【人物真相】楊慧妍:中共金融爆雷的犧牲品?
馮睎乾:彭定康仗義執言
【名家專欄】摧毀共產主義從各州開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