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音樂

font print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雲南,曾被稱譽為「歌舞之鄉」、「音樂的海洋」,中國西南邊疆的一座「民族音樂藝術寶庫」。的確,長期生息在這裡的各族人民,處復一年,世代相傳,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民族音樂。

  雲南民族音樂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傳統。遠古先民們的音樂活動,難以稽考。而早在漢、晉文獻中,則已能查到有關雲南民間歌曲的記載,如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提到的「巔歌」,晉代常璩《華陽國誌》中述及的博南(今永平)「行人歌」等即是。至於以來從楚雄、祥雲、晉寧等地古墓中發掘出來的編釧、銅鼓、葫蘆笙、鑼等樂器,則已是兩千多年前的遺物。其中銅鼓、葫蘆笙等至今仍在雲南彝、佤、壯、苗、拉祜、僳僳等民族中廣為流傳。據考證,滇中地區還是銅鼓的發源地之一。此外,雲南許多重要樂種,如流傳於麗江的納西古樂「白沙細樂」(或稱「別時謝禮」),流傳於大理州的白族大本曲、吹吹腔,以及廣泛流傳於雲南各地的「洞經」音樂,或起源於元代、或始自明朝,均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

  雲南民族音樂的發展,和整個經濟文化的發展一樣,自兩千多年前入滇以來,即和中原音樂文化保持著廣泛、密切的聯繫。雲南民族音樂彙集了二十幾個民族各自不同的音樂文化傳統和藝術成果,反映了各個民族不同的歷史、生活、民族性格和藝術情趣,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而顯示出其他地區的傳統音樂都難以比擬的豐富多采。

  雲南民族音樂共包括民歌、民間器樂、民間歌舞音樂、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5大類。其中,除白、傣、壯等民族有說唱藝術和戲曲藝術外,在名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民間歌唱、民間器樂演奏和民間歌舞活動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人認為,雲南民族音樂可以視為人類音樂文化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於唱歌的人。
  • 一件「好力寶」,蒙古語「聯結」的意思,是蒙古族傳統的說唱藝術,從口頭文學發展而成。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相傳已有 700多年的歷史。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