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海龜,海草,海帶

陳勁松

標籤:

【大紀元3月24日訊】綜合各方傳聞:學成歸國的留學生,在國內越來越”不好混”了。從躊躇滿志的”海龜”(海外學成歸來),變成心驚膽戰的”海草”(動不動被”炒魷魚”),甚至變成尷尬的”海帶”(回國後一直處於待業狀態)。於是,許多留學生們,在經歷了出國前的希望(以爲”鯉魚跳龍門”)到出國後的失望(在西方就業難或取得身份難)後,又遭遇了回國前的希望(以爲可以大展身手)到回國後的失望(日漸遭受冷落),這一”否定之否定”的人生迴圈。沮喪者,不計其數。

面對這一現象,各種分析紛紛出籠:”海龜”期望值太高,與社會現實脫節;”海龜”缺乏經驗,眼高手低;”海龜”未必個個都優於國內人才,薪酬要求卻高於國內人才,用人單位感到棘手……

就”海歸”自身主觀因素的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然而,不能否認,國內客觀條件的變遷,也是”海龜”受困的關鍵:國內失業問題嚴重,單城市失業率就高達10%至20%;大批農村人口陸續湧入城市,使城市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由於地區差別嚴重,全國各地的人才都擁擠到外表繁華而競爭激烈的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國內大專院校連年擴招,畢業人數連年暴漲,畢業即失業,成爲普遍現象;由於僧多粥少,國內工資水平持續下跌;鑒於西方國家就業市場低迷,留學生被迫紛紛返國,使”海龜”本身間的競爭趨於白熱化……

在這種情況下,”海龜”的收入日益縮水,要求也不得不日益降低:從數年前的月薪幾萬元,壓低到如今的月薪幾千元。不願”高才低就”的,自然淪爲”海草”與”海帶”。

除卻這些直觀因素,實際上,”海龜”處境不佳,有深層次的原因。

其一,觀念錯位。出國”見了世面”的”海龜”們,多少有些精神變遷,習慣了西方國家的法治嚴明和機會均等,乍一歸國,不知國內還是老一套:”關係學”,”後門學”,”裙帶風”。”海龜”們發現,與國內的同齡人相比,自己似乎太”單純”了,單純得已經適應不了那個複雜的環境。況且,出國多年,所有關係,又須從頭來過,談何容易。旅居國外時,總聽得國內宣傳形勢如何”一片大好”,機會如何多多。回國一看,似乎不是那麽回事,才醒悟,自己預先就著了國內宣傳機構”厚黑學”的套。

其二,政治阻力。按理說,國內各級政府,應該大量吸納留學歸國人員,以調整觀念,改進作風,提高效率。歸國人員至少視野廣、外語強,有助於中國快速融入國際化和全球化的進程。然而,事情卻並不那麽簡單。當權者對”海龜”們並不信任,尤其政治上,防範得緊,既得利益者一定要死守他們的”一畝二分田”,輕易不讓”外人”插手。因此,”海龜”向政界發展之路,基本上被堵絕。報國無門。極少數僥倖進入政界者,境況並不理想。”海歸”的朱勝文,官至哈爾濱市常務副市長,最後卻因經濟問題入獄,並不明不白地慘死獄中,正是令”海龜”們聞之色變的一個縮影。

一些覬覦國內官爵的留學生,在國外時,就拚命巴結各地(中國駐外)領事館和大使館官員,公開流露,目的是要回國”當官”,然而,歸國後,他們也不得不感歎:什麽都不能說,什麽都不能表現,必須低調,必須夾著尾巴做人,否則,一句話說錯,就前功盡棄。活得多麽累!就是純粹搞技術的,還得受”党的領導”。所謂”科教興國”、”人才興國”的”戰略”,原來如此曲折!

其三,制度問題。國內有一種論調:”海龜”們處境不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比如,爲什麽一定要擠在上海、北京?爲什麽不去大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聞斯言,令人咋舌。試想,人家遠涉重洋,負笈深造,十年寒窗,圖的不就是個錦繡前程?回國後,渴望安居樂業,出人頭地,人之常情。居然用”覺悟”之類去”框人”!反問一句,說這話的,大西部,你們怎麽不去?回過頭來說,如果西部與東部具有同等機遇,農村與城市享受平等待遇,商界與政界均無禁區,大路通天,”海龜”們自然縱橫南北,人盡其才。說到底,還是個制度問題,條條框框已經擺在那裏了,”海龜”們又能有幾個選項?

海龜,海草,海帶。也算新時代的新名詞。說起來,幾分諷刺,幾分苦澀。面對大批”海龜”登陸,如果當局不在制度上、政策上改弦易轍,不將”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化成”依賴知識,依賴人才”的實際行動,新一輪人才流失和人才荒廢,必然加劇。消耗的,不只是”海龜”們自身的成本,也是整個國家的成本。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勁松:短視與墮落的法國
陳勁松:香港“中國化”還是中國“香港化”?
陳勁松:中國與印度:誰更有前途?
陳勁松:高增長與高危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