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盜版猖獗 中方歸咎境外

陳勁松

標籤:

【大紀元4月21日訊】知識産權屢遭侵犯,是外商對中國最感頭疼的問題。這一問題,歷來也是中國與美日歐等國發生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爲一個無視知識産權的盜版大國,盜版,不僅僅是許多中國人的個人行爲,更是企業行爲,甚至也是政府行爲。中國當局雖然有時也裝腔作勢“打擊盜版”,但通常都是做做樣子,刮一陣風,並不解決根本問題。其做法大致有以下幾類:

當外方向中方施加壓力的時候,中方會在一段時間內“加大打擊力度”,不消多久,便又鬆弛下來;地方幹部與盜版商長期勾結,“打擊風”降臨前,前者向後者及時通風報信,後者暫避風頭,風頭一過,依然盜版盜銷;如果有外商投訴,中國司法機關被迫立案調查,鑒於大多數盜版者都屬地下工廠,“打一槍換一個位置”,司法機關的辦案結果,或者是查無所獲,或者通知受害方:該工廠已被查封。由於工廠已破産,受害方得不到任何賠償。實際上,採取“查封”行動的中方司法機關,將髒貨贓款收歸己有,名爲“沒收”,實爲“自肥”。好歹來個“肥水不流外人田”。真正“倒楣”的,只有少數“跑不掉”的大企業。比如,一年前,上海三家電影院因公開放映盜版美國電影,被美國時代電影公司起訴,人髒俱獲,乖乖賠出一千萬。除了這些個別案例之外,外商面對中國的瘋狂盜版和司法網眼,通常只有“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據統計:由於大面積的盜版,外國企業在中國蒙受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250億美元。針對光碟與電腦軟體的盜版,尤其猖獗。據估算:中國企業和家庭使用的電腦軟體中,95%屬於盜版。

面對外商、外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持續批評,中國當局多方辯解。最近,甚至辯稱:中國才是盜版的最大受害者,盜版的許多源頭來自於境外。 這番“驚人”言論,是由中國國家版權局發言人在記者會上公開宣示的。其理由是:自1996年以來,中方查處的182條非法光碟生產線,全部由境外進口,沒有一條是中國自己生産的。按照這種邏輯,如果中國哪里有礦井爆炸或橋梁垮塌,完全可以說,因爲材料都是進口的,所以事故源頭來自於境外;又可以說,因爲馬列主義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的落後與專制,源頭在境外。強盜邏輯,匪夷所思!

我們知道,許多盜版光碟確經香港走私進入大陸,問題是,這些盜版光碟爲什麽難以進入美日歐等國家?而總能進入中國大陸,並暢行無阻?答案是:因爲前者法制嚴明,人民自動抵制盜版;後者無法無天,民衆習慣貪圖便宜。來自香港的盜版商,甚至長年肆無忌憚地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大辦地下工廠,牟取暴利。僅僅因爲,一個沒有獨立司法的國家,一個缺少法治概念的政府,爲他們敞開了方便之門。說到底,盜版根源不在境外,完全在中國境內。

中國當局的辯解,使外商愈加懷疑其保護知識産權的誠意。外國專家指出:盜版現象之所以在中國持久猖獗而難以根除,關鍵就在於,中國各級政府爲了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一直暗中庇護和支援侵權活動。 包括微軟、豐田等跨國公司,都有過狀告中國企業侵權,卻被地方法院駁回的慘痛經驗。

表面上看來,盜版,使中國獲得暴利;然而,盜版,卻使中國蒙受長遠利益的損失。比如,許多外資企業,一直不敢將核心零部件的生産轉移到中國。在江蘇常州合資設廠,組裝挖掘機和裝載機的日本小松集團(Komatsu),在中國的零部件國產化率,目前已達50%,但仍堅持其核心部件在日本生産。 該公司副總裁村上敬二坦率地說:如果公司在把一些零部件生産外包給中國企業,即便在合同上加入保護知識産權的條款,也並不能阻止侵權行爲,一旦發生侵權,公司很難通過法律途徑討回公道。損人者損己。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又確爲自我盜版的“最大受害者”。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勁松:俄羅斯經濟起飛 中國遜色
陳勁松:兩岸軍備競賽 誰是輸家?
陳勁松:毫無意義的「修憲」
評論家批中國兩會宣揚修憲成效毫無意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