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雨:中国人为何缺乏语言交流技巧?

聞雨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3日訊】一定有人不喜欢这个题目,觉得自己常被人夸口才好。口才好和交流技巧好与差是两回事。

上到中国领导人,口才缺少魅力,用词千篇一律,象“再创辉煌”,“与时俱进”,耳朵快听烂了,反胃。交流技巧上更差劲。首长听惯了国内记者和风细雨的提问,面对海外记者的攻势,经常答非所问,或反问训斥。江核心怒骂香港记者,好一个龙颜大怒,吓破你的狗胆。胡主席访问澳洲时,与受气包霍华德握手寒暄,从不用眼看人家,是没自信,是傲视凌人?我看是缺少基本功的训练。

克林顿到北大演讲,每个学生的舌头都象长了刀子似的。克帅哥对答如流,不曾动一点肝火。面对全美民众尚能镇定自若地说谎,几个学生娃娃算什么。

下到黎民百姓,好争论,斗嘴皮子,打口水仗,演员,主持人,导演,作家也不例外。近来读过冯小刚回忆录,整个侃爷众生相。冯导是影视圈出名侃神。为了与另一个侃仙王塑比高低,自传中花了大把时间炫耀两人如何大练吹捧人的嘴皮功,如何切磋捧人心得,如何把握让作家官僚王蒙破怒为笑的点穴功力。名人都把嘴斗烂了,何况普通百姓。

几年前,新西蘭梅西大学读MBA的中国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争论之激烈,以至于动起拳脚,打伤了人,其他同学不得不报警。中國国内一所中学,几个学生在毕业前被学校开除,起因是同学之间争论毛泽东有几个女人,一方认定是6个,另一方咬准是7个,讲不通,两派人大动干戈,打得头破血流。

我曾为一家大公司招募华人职员,我发现,95%的申请者不会写自荐信,80%的入选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见工,如何着装,如何对答。这不只是经验不足。中国人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为中国的学校根本不教授语言交流技巧,奇怪!难道是天生的,难道能自学成材?你不教,学生会误以为能斗嘴皮子的同学口才好,纷纷效仿。也给那些嘴笨的学生好大的精神负担。也许这是为什么国内口吃的人比较多。实际上,在社会中好争论,斗嘴皮,或假殷勤,客套谦恭,有时反而帮倒忙。

而西方的教育更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比如说中学都有戏剧课,人人参与表演。课堂上鼓励学生演讲,示范口语交流技巧和使用形体语言。中学和大学都有交流技巧课程,大学里设有求职辅导课程,有很多课目都是探讨交流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的。

大学和中学都提倡学生合作精神(TEAMWORK),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共同解答课题。而在中国,老师往往反对小组学习,主张独立思考。好一个独立思考,我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独立思考对学生毕业后与人共事有帮助吗?难道自己冥思苦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会飞黄腾达吗?如此陈腐的教学方式造成同学之间沟通少,不知怎样听取同学的意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几代人连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技巧都不知道的缘故。

以下举中国人交流技巧表现差的几种常见现象,看我说的对不对。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一:经常使用“但是”

有人说话常带口头语,如这个,然后。台湾国语里的口头语是:不会呀,这个样子。香港人爱说:某呵,木机呀。而不少人喜欢发表高论之前,先说“但是”,即使他说的与对方的意思接近或相同,好象但是成了口头语。写文章或演讲,使用转折词是常事,令内容曲折生动。而交谈时过多使用“但是”,是缺乏语言交流技巧的表现。如果你去见工,使用“但是”会让面试人员反感和不耐烦;在社交场合,“但是”使对方情绪受挫,气氛变得压抑呆板;主持人使用太多的“但是”,会令听众欲言又止。

我曾在移民局听见一位中国女学生与签证官谈话。每当签证官讲完,女学生一本正经地回答,几乎每句前都说BUT(但是)。签证官越来越急躁,最后忍不住打断她的话,说了句“NO BUT!”(没有但是)。

英语里,为了避免说“但是”,经常用更平和的替代词,如我不认为(I DON’T THINK),换句话说(IN OTHER WORDS),可以这么看(PUT THIS WAY),我不会奇怪如果(I WONT BE SURPRISED IF )。政治家用词更是小心谨慎。老政客WINSTON PETERS的口头禅是:‘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让我告诉你吧)。

我观察到,早晨在英语课上,当地老师总会寒暄几句,老师要说天气挺好,下面的亚洲或中国学生就说:很冷呵!老师说大家昨天回答问题很踊跃,学生便说:好难呵!

我询问了一些人,发现情不自禁地说“但是”不仅是习惯问题,而且是心态问题。人们喜欢用“但是”以示观点与人有别,或用来突出自己的位置,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是,语言交流趋向对立或静止。达赖在回忆录中感叹的说: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容易发火?他怎么会知道真正的原因呢。中国人思考了大学问,忽略了小学问。

说起爱发火,我想起一个留学生,他说第一天到奥克兰机场,房东来接晚了,他当时真想宰了没见面的房东,并马上打电话回家,要买下一乘班机回国。火气好大呀!北京人爱抬杠全国闻名,什么事都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旁观者能发现两人的观点并不矛盾,争论的目的不是弄清谁是谁非,而是挢劲抬杠。尤其在饭桌上,你贬我,我损你,争得目光炯炯。我有回与一对北京夫妇吃饭,怎么抬杠,我都不理,他老婆急了说,你们掰腕子吧!吃饭成了打擂台。我想起北京一句土话:见着悚人(胆小的人)压不住火。以强势压人,黑白分明,有你没我,非此即彼,是思路简单狭窄、缺少多元理念的表现。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二:爱插话

有位KIWI老师问我:“为什么人有一张嘴,两个耳朵?”她看我在想,便答到:“因为上帝让我们多听少说。”在别人讲话时做一个好听众是美德,不仅表现教养和风度,而且不会错过有用的信息。三人行,必有吾师,就是此理。

有人能言善辩,油腔滑调,侃起来便滔滔不绝,很少听人家讲话。在人家讲话时常插嘴,不停地在脑里编排自己的话题,无意听人半句。意识上的单向交流令一些人养成独断专行、固执偏激的霸王脾气。

有位老兄是实足的大侃,饭桌上根本没别人说话的分。他的独子读高中,刚好相反,能说半字不吐一字。每回一起吃饭,老兄偶尔会问:“儿子,学习怎么样?”儿子象没听见一样。性急的父亲接着说:“算了吧,让我替你说吧。”这位老兄哪里知道,他的口才发挥得越好,儿子的自闭心理越严重。侃侃而谈的人会象诗人一样自我陶醉,置别人的反映于不顾。

我在私人聚会、商业宴会上或酒吧里,发现人们与熟人生人随意交谈,神情专注。他们谈的多是日常琐事,说得带劲,听得仔细。从不用话揶人。人们好象各个精通持续交谈的技巧,气氛轻松,无话不说,实际上交谈的持续性比谈话内容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更重要。西方的酒吧文化和PARTY,培养了他们能与不同背景的人很快聊在一起的能力。中国酒吧越开越多,但愿人们不只是学人家怎么卖酒喝酒的。

有些场合,插话是战术需要。如竞选时的辩论,政客们惯用插话来打乱和牵制对手的思路。打断对方发言又不失风度并非易事。如果你不喜欢太多的火药味,而想心平气和地交谈,插话就成了冒失蹩脚的行为。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三:总说不,不知道

记得有本书名叫“中国人学会向西方说不”。而据我所知,国外游客在中国旅游学得最快的中国话却是:不知道,没有。20年前是这样,因为老百姓被告知,外国人都是间谍,问什么都说不知道。而今,人们依然三字经不离口。问领导人ADS或SARS,回答比提问还快:没有,不知道。父母对子女的提问,售货员对顾客,居民对游客,老师对学生,司机对乘客,公务员对平民,不知道算是好听的。

我常听见一些新移民不管当地人说什么,回答都是:“ENGLISH,I DON’T KNOW”(英语,我不知道)。我曾问一位中国留学生,英语里什么词说得最多?她想了一下说:” I DON’T KNOW“(我不知道)。我问:“你认为他们说的最多的是I DON’ T KNOW?”回答是:“嗯!”。

有谁想过,常说不,没有,不知道,会令这种语言缺少人情味,人之间变得冷漠无情。不知道的无为应变法,不光表现语言交流技巧的贫乏,也将导致一个民族、一代人的思维懒惰。

英语里替代词有不少,如LET ME THINK(让我想想),SORRY, I CAN’T HELP YOU(对不起,我帮不到你),I CAN ASK MY FRIENDS(我可以问一下我的朋友),I DON’T THINK I AM A RIGHT PERSON TO ASK(我不认为你找对了人)。

我对前国家党党魁BILLENGLISH丢了宝座一点不吃惊。记得他在上届大选时第一次电视辩论,他一开口就是:I DON’T KNOW WHO…(我不知道谁….)。竞选最忌讳对选民说你不知道,因为你应该什么都知道。如此不老练的党魁怎能赢得选民,怎能稳坐江山?

对有权势的人说“不”需要胆量,候选人对选民说“不”需要格外谨慎;普通人之间说“不”则容易得多,但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大家好象都无脑,不求甚解、回避苟且之风将滋长思维的惰性。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四:无故贬低对方

有时我真不清楚有些人的心态,莫名其妙地贬低或挑剔别人,能得到什么满足?是取悦于人?还是取悦于己?

同事穿新衣,便说:挺有型,但不适合我。
朋友买新房,便说:房子很大,如果有游泳池就好了。
同学购新车,便说:车子不错,我邻居的车好象更高级。
男友买礼物,便说:这么贵的礼物,你有钱怎的?
朋友请吃饭,便说:菜上得真快,只是味道不怎么样。
老公见老婆打扮,便说:满脸皱纹,谁看呀!

有人会说这么讲直来直去,很诚实。但想一想,有多少人喜欢这种诚实?这种诚实的挑剔没有实际意义。说者无意,听者不爽。与其说太诚实,不如说讲话技巧拙劣。美國著名教育家代爾 卡內基(Dale Carnegie)開設的教育訓練課程,成功地將無數原來講話靦腆的人,改變成全美聞名的演說家。這位點石成金的教育大師,每每講述他年輕時犯的一次錯誤,依然懊悔不已。

有回他在倫敦被邀請參加一個上流晚宴。當晚名人云集。坐在他邊上的一位男士講了個笑話。其中的一句話,他說引自聖經。卡內基馬上糾正他說:那是莎翁的妙語。對方卻一口咬定是聖經裏的話。坐在另一邊是卡內基的朋友,剛巧是莎學專家。他用腳踢了卡內基一下。友善地說:“代爾,你記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是聖經裏的。”

當晚在回家的路上,卡內基忍不住問友人:“坦白地講,你應該知道那句話是莎翁的。”友人回答:“是哈姆萊特第五幕,第二場。但是,我們是盛宴的客人,何必要指明人家的錯誤。那能讓他喜歡你嗎?爲何不給人家留麵子哪?他並沒有要求你的意見,他不需要你的高見。爲何要與他爭論?應該永遠避免正面衝突。”

讓長期生活在“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的政治氣氛中的中國人,接受這些現代文明社會所需要的交談方式,是非常困難的。也許有人會認爲這樣做太裝模作樣了。即便那些接受這些觀點的人,一不小心就會犯老毛病。不管怎樣,你要想別人喜歡你,或同意你的觀點,永遠避免正面衝突。

孔子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大學》第八篇泰伯)心直口快,不讲究对人的道理,就变得尖酸刻薄。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五:木无表情,没反映,沉默不语

我们中国人听人家讲话时,反映迟钝,面无表情。你说:不对,我的反映很快,我能对答如流。时刻准备反击不是我说的反映,更不是明智的交谈技巧。当人家讲话时,对每段话都做出反映,如:嗯,是呵,对呀,真的吗?并不表示你同意他的看法。对方会认为你在仔细听着。

我曾帮不少新来的朋友办理银行手续,他们在我翻译的时候,表情严肃,沉默不语。我提醒他们,听懂了应该说好;人家讲完了,应该说谢谢。有的说:我最后会说。而到了最后,却又忘说了。人家倒很会解释:嗨,我心里说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别人默默地谢自己。有多少中国家长经常教子女说谢谢,却很少对子女说谢谢。子女会认为,说谢谢太谦卑。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六:目光斜视,心不在焉

我发现很多中国人与人握手或交谈,要么目光他投,要么东张西望。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都有这个毛病。与人交谈时目光恍忽,是很失礼的。眼神的交流不亚于口语的表达。在中国,官越大,眼睛越斜,看镜头比看人的眼睛更容易,可能是怕人家看出心事。学校不纠正,上行下效,染上此症的人还不少哩。

也許有人認爲眼睛老聽著對方,可能令對方尷尬或拘謹,尤其面對異性。如果真爲對方著想,你的目光可以適當的移動,移開的間隔不要過長,對視的時間也不宜過長。而在人家講話當中,從頭到尾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或兩眼發呆、不聚焦,都會讓對方失望,對話變成單向輸出。如果你想用這種藐視和忽視對方的舉動,來表示你對談話內容沒有興趣,不能說是高明的想法。你會給人傲慢和不善交際的印象。

很多人故意擺出表情很酷的樣子,其實在人人都注重交往技巧、交流技巧常識化的社會裏,一言不發、裝出來的酷顯得非常幼稚,英語常說:“WHO CARES?”(誰在乎訝?)聚會時,裝酷的人只好自己呆在角落裏。當人們被說話人的口才迷住,呆呆地聽就是了,無須攷慮什麽交流技巧,因爲人們更滿足於單向交流。而當你與各種類型的人交談,甚至你不喜歡的人,當然你需要培養基本的應變能力,自如地運用談話技巧,不是要“巧言令色”,是爲了使語言交流更流暢。

另外用偏词怪词,说话绝对(如最好,特差),或模棱两可(如还行,还可以),高声辩论,都是交流技巧差的表现。善于使用语言交流技巧的民族,会令整体素质形象提高。真可惜,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忽略教授这些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技巧。

每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衝動,或會情不自禁地反駁對方。如果學校向學生教授如何表達和反駁的方法,比如,建議學生在反駁對方時應該:1、語氣和用詞要表現出幫助對方的態度;2、僅針對對方的論點和做法,不要涉及個性和隱私;3、根據對方的情緒來確定反駁的深度,以免擊怒對方4、給對方足夠的信心理解和糾正。學生在與人交談時會更得體,也避免多少不必要的爭論。

有人说中国人含蓄,表达方式与西方不同。我不认为语言交流技巧有种族和文化之分。语言交流的基本技巧是现代人类交往频繁的需要,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在古代,一个人的智慧和口才,有时会改变国家的命运。现今出古代式的英雄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更关注个人的成败。人们平时遇见的人形形色色,不同场合,不同目的,语言的应变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当一个13岁的男孩干完家务后,写了帐单要母亲付工钱时,她也写了一个帐单,即从小到大花在儿子身上的钱,长长的数字加起来,最后,母亲在下面写了“等于零”。如果母亲当场把儿子臭骂一顿,那整个故事就不会充满人情味和智慧。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并没有充分使用自己的智慧。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新州有六年曆史的華裔文化團體--書友會(New Jersey Chinese Book Club,NJCBC.ORG)6月27日下午於新州中部愛迪生(Edison)的華裔餐館大上海(Grand Shanghai)舉行每月一次的聯誼交流餐會活動。
  • 一項由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香港長江實業集團(Cheung Kong)開發設立的國際學生交流獎學金項目於六月二十四日正式簽署,它將在三年內投入四百五十萬澳元,使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到海外學習,增進澳大利亞和亞洲之間的交流與聯繫。
  • 網路是個無國界、資訊流通的世界,除了查資料、購物交易,對現代父母育嬰所需知識,除了詢問醫師,並有專屬網站設立,提供互相交流經驗的園地。
  • 加拿大聯邦最高法院裁定,互聯網公司不必為網上下載音樂而向作者或出版商支付版稅,因為他們只提供了網友交流的平台,並沒有提供音樂。 *控方沒有侵權證據* 加拿大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是由九位大法官一致作出的。這份星期三公布的裁決書說,互聯網公司提供的只是硬件與技術,並沒有提供音樂作品本身,因此不必為網友在網上交流下載音樂作品而向作品的版權所有人支付版權稅。
  • 外交部中南美司副司長吳進木今天指出,台灣與東加勒比海三個邦交國將在8月十2日到十8日,在台北舉行聯合郵票展,盼透過這項活動,加強與東加勒比海友邦的文化交流關係。吳進木上午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表示,位於東加勒比海三個邦交國,包括格瑞那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等三國外長,將在8月十1日來台北參加東加勒比海舉行外長會議。他指出,時值三國外長來台北參加會議,為加強與東加勒比海友邦的文化交流,因此趁此良機在8月十二到十8日舉辦聯合郵票展。
  • 馬來西亞海軍艦艇編隊「英德拉‧薩克蒂」號多用支援艦以及「傑巴特」號護衛艦,今天下午在中國海軍軍艦引導下,駛進中共海軍上海揚子江碼頭,開始對上海進行為期四天的友好訪問。據中新社報導,馬來西亞海軍官兵將參觀中國自行研製的導彈護衛艦,並與中方海軍官兵進行交流。部分上海市民將有機會登上到訪的馬來西亞軍艦參觀。報導指出,這是馬來西亞海軍軍艦第二次訪問上海,隨艦出訪的官兵共四百七十六人,上海基地副參謀長王凡前往歡迎到訪的艦長奧斯曼上校和巴卡爾上校。
  • 二零零四年粵台經濟技術交流會今天在肇慶舉行,期間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及北京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經濟局副局長唐怡等高層官員與台商舉行了閉門座談會,台商在會上表達了他們所面對的困境並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提升台灣事務辦公室職能,以保護台商權益。座談會於下午在星岩禮堂舉行,出席的台商代表包括廣東各地台商協會會長。與會的香港台灣工商協會副會長兼榮譽會長、通寶控股集團(英屬維京群島)有限公司總裁兼董事會主席駱家雨透露,座談會主要討論台商需要廣東方面改善及協助投資的事項,包括電力不足、勞工短缺、保障台商權益、勞工罷工意識抬頭、勞工保險費、廣東人才短缺、環保及濫收費用等問題,其中如何保障台商權益及濫收問題是台商關注的重點。
  • 近年來因為每年舉行「博鰲論壇」而著名的大陸海南島博鰲,將與台灣及澳門合作,展開媽祖文化交流活動。
  • 為促進台港了解,推動亞洲民主運動的交流對話,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將在明天上午舉辦「香港政治的未來」台港視訊座談會。民主基金會表示,香港七一大遊行,再次有大規模的香港市民走上街頭要求民主,使得香港的政治前途,受到世人關注。民主基金會指出,明天的座談會,台灣方面有立法委員朱鳳芝、林濁水、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平路、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楊黃美幸、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林文程參與;香港有立法會議員朱幼麟、劉千石、余若薇,以及前立法會議員陸恭蕙,透過視訊科技進行台港對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