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

歷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唐朝(五)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

佛法走向鼎盛的時代
  
佛教在唐太宗時期開始走向鼎盛,其標誌是佛經的翻譯和佛教宗派的形成。這時候出現了一位西行求得真經的覺者:玄奘。此時,佛教宗派如淨土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逐漸形成。而石窟藝術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終得真經的大唐覺者─玄奘
  
玄奘,本名叫陳禕,天生喜讀佛典,並自小篤信佛理。公元614年,隋煬帝下詔大理卿鄭善果於洛陽剃度僧人。年僅十三的陳禕欣然而往,但鄭善果見他年少,怕他意志不堅,不肯為他削髮。陳禕痛哭落淚,不能停止,因他視修佛為終生目地。鄭善果悉其心志,破例度他為僧,法號玄奘。
  
玄奘潛心修行佛法,隨後雲遊四海,踏遍神州尋訪名師。後來,玄奘發現經書中有些章節令他無法理解,原來竟是譯經中出現了問題。因此,玄奘決定西赴天竺,尋求佛經原文,探索真諦。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離開長安,前往天竺。唐太宗為他備好通關文牒,賜他紫金缽與白馬,封為「御弟」並親自送行。當時,根本就無人能估計此行有多凶險,路途遙遠,方向難辨,但玄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歷盡千辛萬苦,飽受魔難考驗,面對多次缺糧、斷水、邊境盤查,越過崇山峻嶺、莽莽荒原和無際沙漠,還要忍受那死靜的漆黑和無窮的孤寂,用了三年時間才抵達天竺,又花了五年時間精通了梵語和融匯了大乘佛教全部義理,領悟之神速,意志之堅強,受到異邦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在這佛教聖地,能夠通曉50部經論的人只有十個,玄奘正是其一。因他來自東土大唐,精通印度佛學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所以稱他為「唐三藏」。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帶著數百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舉城傾動,萬人空巷,唐太宗亦親自出城遠迎。而後,玄奘把帶回來的經典一一翻譯成漢語,歷時十九年,耗盡心機,糾正了當時許多細微的錯處,才使後人得以學習正統的佛法,中原稱之為「大乘佛教」。公元664年,玄奘圓寂於長安,享年62歲。
  
貞觀之治─盛唐氣象
  
由於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同秉一心,並且篤信佛法,使得初唐國勢強大得驚人。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史家將這一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她如一輪皓月,照亮了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風調雨順,農業上每年都是大豐收。每逢節日,皆有君、臣、民同樂的慶典,百姓安居樂業,無復盜賊,囹圄常空。天下大治活現眼前。
  
太平盛世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法簡刑輕。貞觀四年(630年),全國處死刑的只有29人。公元632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共390人,年終,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第二年秋天再回來受死(古時秋天行刑)。公元633年9月,390人全部回獄,無一人逃亡。社會秩序安定,夜不閉戶。天下大治,可謂「日月麗天」。
  
此外,這一時期在文化、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各個方面,都遠遠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時代。人類社會在此時真正走入了一個祥和、禮讓、安定、富足的歌舞昇平時期。
  
《新唐書》上說:「至四年,斗米四五錢,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野,人行數千里不繼糧,民物蕃息。」《通典》上說:「自貞觀以後,太宗勵精為理。至八年、九年,頻至豐稔,斗米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
  
當此之時,各國臣服,大唐邊境一派安定,天下人皆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這種盛世氣象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唐太宗取捨仁德立儲君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為繼承人煞費苦心。唐太宗有十四個兒子,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共有三子,他們是:太子李承乾(長子) 天資優秀,以聰敏聞名。曾多次居京監國,表現出色。魏王李泰(次子) 幾乎繼承了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所有優點,甚得父皇喜愛。 晉王李治(三子) 寬仁孝友,淑質惠和。
  
太子李承乾雖有很多優點,但唐太宗最後還是廢掉了他,原因是:他宴游無度,嬖愛一個太常樂人(同性戀),弄至滿城風雨。喜好胡人風俗與戰陣廝殺,習突厥語言,穿突厥衣裝。捨華慕夷,並示意登基後要做突厥酋長的部下。親近小人,賢者避而遠之。因為以上三點,唐太宗對李承乾極度失望而意慾改立他人。李承乾知道後竟發動政變,決定迫父皇退位。政變被太宗輕易的壓了下來。李承乾則被貶為庶人。
  
太宗本想立李泰為太子,因為他在眾兒子中跟自己最為相似。可惜,他的凶險之心實昭然若揭。李泰曾不只一次想謀害李承乾,加上他得不到魏徵、褚遂良等大臣支持,遂令太宗難以下詔策立。
  
同時,太宗考慮到如果讓李泰當上皇帝,他必然會對李承乾狠下毒手,而太宗不想再有流血事件發生。在這重要關頭,大家都想起了三皇子李治。他既寬仁,亦受大臣歡迎,是個合適人選。當然,太宗希望江山可以交給一個才德兼備之人,但無奈此際只有從「才」與「德」之間作出取捨。太宗反覆斟酌,並從多方面去分析,終於決定取仁德而立李治為太子,即後來的唐高宗。
  
貞觀十七年(643)四月,唐太宗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並對他嚴加教管。吃飯之時,他便指著飯食對李治說:「耕種田地,春種秋獲,都要經過辛勤勞動。只有愛惜民力,不奪農時,才能常有飯吃」;見其乘馬,便說:「馬能代人步行,節省體力,如果使用得當,不盡其力,才可以常有馬騎」;見其乘舟,便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你將來就會成為君主,想想水與舟的關係,能不畏懼嗎」;見其在樹蔭下乘涼休息,便說:「這棵樹的軀幹雖然彎曲,但經木匠的繩子量過以後,就可以鋸成筆直的木板。作君主的雖然無道,但只要善於接受諫言,就可以成為聖明天子。」
  
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諄諄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傚法的。因為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極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傚法。」
  
太宗並且還教訓其它幾個兒子說:「父親疼愛兒子,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導,人人自知。作兒子的能夠忠孝兩全,這是最好不過的。如果不聽教誨,不遵禮法,必然招致殺身之禍,父親雖然疼愛,也是無可奈何的。以前漢武帝死後,漢昭帝繼位,燕王劉旦驕橫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詔書,就身死國除。作臣子的要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小心謹慎,千萬不要學劉旦的樣子。」據說,從此以後,這些龍子龍孫們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為。
  
唐太宗的歷史評價
  
公元649年,唐太宗崩於含風殿,終年五十二歲。遺詔皇太子即位於柩前,喪紀採用漢制。死後尊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可以說,論膽色,論才智,論武略,概括而言,李世民可謂「天下無敵」。其勤奮親民,文韜武略,英勇過人,既有創業之能又有守業之才,確為「千古一帝」。其仁德遍於四海威武震懾八方, 唐初版圖更遠遠大於秦漢。後有明代史學家朱翌讚太宗曰:「自三代以下,創業守文之君,兼之者為唐太宗,漢之文、景、武、宣,皆不及也。」
  
儘管盛唐的氣象已漸行漸遠,但托起這輝煌圖畫的一代帝王李世民,在後人心中將是永遠被敬仰的天子!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華夏歷史上書寫了濃重一筆的西漢王朝,在為後世留下了廣闊的疆域、溝通中國與西亞、中亞乃至歐洲的絲綢之路,以及一整套相當穩定而成熟的統治模型和範式後,也告別了歷史大舞台。其間曾有多少風流人物粉墨登場,在這盛世王朝中自如揮灑,構築了許許多多美麗的風景,比如高祖劉邦,文王劉恆,武王劉徹,將軍韓信,文臣蕭何、張良,比如文學家賈誼,司馬相如等等,等等。在我們尚沉浸在無盡的暇思與回味中時,一場復興漢室的大戲已經悄然拉開了帷幕。
  • 從東漢時的文學、藝術、科技,我們可以進一步窺視東漢王朝的面貌
  • 東漢時期的天文學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發明瞭渾天儀和地動儀,並且著有《靈憲》和《算罔論》。
  • 在漢室這幕大戲即將落幕之際,又一齣波瀾壯闊的大戲拉開了序幕,這就是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當時一位複姓諸葛單名亮的英雄人物,在出山之前縱論天下大計時,就準確的預言了三分天下的結局。
  • 諸葛亮給後人留下的不僅是卓絕的智謀和對劉備的忠義,而且還有一部預言三國之後及至今天歷史大事的奇文《馬前課》,讓後人在遙想諸葛當年羽扇綸巾馳騁天下之際,不免多了種遐想:難道諸葛亮是神人轉世?
  • 吳的滅亡,標誌著三國時代的徹底落幕。東漢初平元年(190)後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蜀、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後,至此又歸於全國的統一。又一齣新戲上演。
  • 在三國這幕奪目的大戲下,也醞釀出了富有特色的三國文化。
  • 盡情演“義”的三國時代隨著東吳的被滅而終於謝幕了。掩卷而思業已走過的歷史大戲,不禁慨嘆上天精妙的安排。如此紛繁的事件,如此不同的朝代,卻被那看不見的主線緊緊的牽在一起,在一走一過間,留下了各自璀璨的文化,留下了足以讓後人深思明鑑的故事,留下了豐富人精神內涵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 西晉自武帝建立政權以來,共歷三代四帝,前後僅五十一年。它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當時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機。西晉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消滅的王朝。不過,在西晉短暫的統治期間,近一半時間是處於戰亂之中,因此經濟談不上甚麼發展。但西晉文學則開始作為獨立的形式存在。
  • 382年一月,苻堅召集羣臣商議南伐,準備統一中國。當時,絕大多數人認為不可輕舉妄動,但苻堅卻堅持己見。次年七月,苻堅下詔大舉伐晉,在全國徵兵。八月,苻堅從長安啟程,秦軍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里”,從各地一齊向南進發。這時苻堅非常驕傲,出發前連東晉皇帝、宰相俘虜後的官號、公館都準備好了。
評論